优雅的欧洲之随想

作者:visualharbour  于 2015-7-22 15:26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文化|通用分类:热点杂谈|已有13评论

关键词:欧洲古城, 文化, 历史, 歌德式教堂, 欧元与欧盟

        游荡在欧洲古城是一种亨受,弯弯曲曲的小巷,橡木门与绿色百叶窗,鲜花盛开的栅栏,女士的高跟鞋,踏在"弹格路"上咔嗒作响,那迷人的十九世纪历史文化氛围。夏日并不凉快的欧洲,见不到外挂的空调机箱,老沙石建筑墙厚,欧洲人安静,似乎不太怕热。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城堡山,施工带围绕的"弹格路",整箱的青灰色铺路石,工人们挖旧石,铺沙平整路基,安放新石敲实,忙前忙后干着需要耐心的体力活。二战中盟军的大轰炸,不少古城被损毀,许多古建筑是从废墟中,一点一滴地复原,教堂这样修复,百年的民居也如此对待维也纳的歌德式大教堂圣史蒂芬,大片的焦黑色与新石交叉,产生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几百年来二次火灾、土耳其炮击和二战的轰炸,每次修复保留过往的痕迹光是为了保护文物吗?高傲地沉醉于祖先趣味之中的欧洲人,在新世纪好象有点落伍。信息时代以美国为主体,中国、印度等金砖国家紧跟其后,似乎没有欧洲的位置。建立欧盟的创举,也阻止不了欧洲逐步衰落的脚步,这是否与欧洲人保守的文化思维有关?

       伍迪.艾伦(Woody Allen)的电影"午夜巴黎",描述这大师辈出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巴黎好莱坞的剧作家时光穿越,与毕加索的情妇、达利和海明威之间的喜剧。作为世界艺术之都,出现一群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画家,而现代艺术的祖师爷杜尚也是其中的一员。古典美术的尾声与现代艺术发源均在这个时间段的巴黎。艺术从工匠性的传统述事结构,进入到哲理性视觉表达的现代艺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毕加索从写实绘画的"神童",不断否定自己,开创立体主义到后期儿童般的涂鸦,变化多端的老毕,用各种方式描绘他视野中的景象,并没有跳出以审美作为目的艺术范围。同为写实画家的杜尚,却成了古典艺术的叛逆者。他将男用小便池当"现成品"送进巴黎艺术展,以此挑战艺术的定义。从此艺术可以与审美脱离,装置、行为、大地艺术,以及新观念不断涌现。中国"禅宗"的文献,由日本人铃木大拙译成英文,从某种意义上促进现代艺术家的多元思维。杜尚与"达达"来源于欧洲,到了辉煌顶点的巴黎,怎么可能容纳激进的异端?而天真的美国人,拥抱了杜尚等前卫艺术家,以及他们的新思想。现代艺术才有了适合的土壤,在纽约生根开花结果。巴黎"优雅"只代表过去,新时代固有它自己的轨迹!

        我很喜欢伦敦的市容,现代大厦与皇宫、教堂等沙石古典欧洲建筑共存,却也別有一番风味,朴素而真实的美好。新大陆的英裔后代,思维就更没有框框,高楼林立的纽约,夹杂着受保护的老建筑。美国建筑大师贝聿铭的成名作,歌德式教堂边建现代高楼,怎么才能协调,又不破坏原有的景观?他想出了镜面玻璃幕墙,反射出老教堂来统一环境,形成了一种新的交叉人文景观。二战后,重建家园的欧洲人,并没有学美国大量建现代楼,而是修复老建筑,恢复古城的风貌,宁愿减少生活的空间,使百姓生活在"古董"之中,对比中国的疯狂拆迁,真佩服欧洲人对历史怀有"尊意"!欧洲旅馆的房间与淋浴间相对都小一圈,反正也没有多少北美的大胖子。狭窄的空间,促使设计师动脑筋,用各种手段去扩展,艺术加色彩,欧洲人的设计,往往使人眼前一亮,精巧别致有趣味。而务实的英国人,善于从修修补补创新路,如同他的法律。大陆法系以法国拿破侖法典为基础,是写出来的法典。英美法却是以案例加陪审团,是个不断堆砌、修改自然成长的系统。回看二战后的岁月,英美的灵活似乎占了上峰!

          美国的"硅谷",史坦福的校园,加州充沛的"阳光",造就了年青的梦想家,创建了"信息的高速公路"。热播电视剧"唐顿庄园",那些贵族的华丽生活场景,吸引住我们的目光,是因为那遙远的历史与心理距离。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光彩,适当地调整才是生存之道。当今,海量的视觉信息传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许多习以为常的规则,不知不觉地改变。Microsoft商标变了样,Google的网络Logo,字母的色彩字型与图案,不停地变体,银行、大电讯公司、连超级市场集团也改了商标。留住顾客的是公司的名字,用新的图案,更鲜明的流行色,来刺激人的视觉感知,也许更符合喜新厌旧的人性本能。从古希腊、文艺复兴的艺术,和谐的慢节奏生活方式,陶冶出了优雅的欧洲人。而在世界一体化的新世纪,这种典雅的和谐美,与创新的信息社会不太协调。许多欧洲小国,缺乏支柱性产业,又没有劳动力优势,你用了别人的IPad,用什么来支付?除了强大的德国与法国,希腊已等于破产,连意大利和西班牙也情况不妙。高傲的欧洲人,从历史的优雅中醒来吧!只有突破自身的局限,找到时代的节奏,才能有光明的未来!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1

支持
8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9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3 回复 泥马 2015-7-22 15:50
这篇气势恢宏,赞一个。
游客看到的多是历史老城,但多数欧洲大城市人口还是住在新城,只不过游客不去那里。欧洲的城市都有一个centrum(或zentrum),一般还有old market, church, cityhall. 这几样几乎是欧洲老城的标配。他们的路子是保留老城,另建新城。

观察细致,欧洲住宅确实很少有空调,不仅是匈牙利,就是发达的德国等国家庭住宅也没有空调,热了用遮阳板或遮阳帘子,要么就是用电扇。除了节约环保外,一个原因应该是热天少,湿度低,所以不用空调还受得了。
0 回复 visualharbour 2015-7-22 16:10
泥马: 这篇气势恢宏,赞一个。
游客看到的多是历史老城,但多数欧洲大城市人口还是住在新城,只不过游客不去那里。欧洲的城市都有一个centrum(或zentrum),一般还有ol
我喜欢欧洲的文化氛围,几次游走感到有点萧条,常去艺术影院,可好的欧洲片越来越少......
3 回复 泥马 2015-7-22 18:04
visualharbour: 我喜欢欧洲的文化氛围,几次游走感到有点萧条,常去艺术影院,可好的欧洲片越来越少......
影视娱乐产业领先非美国莫属,欧洲都是中小国语言文化各异,难以达到或超越Hollywood. 但欧洲艺术文化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1 回复 兰黛 2015-7-22 18:14
王君好文章!这几个城市各有其特点和韵味。当我行走在欧洲的城市和乡村时,总会为那些保留下来的古建筑而震撼。不禁想念我们的北京城,47座城门城楼、箭楼和角楼,如今只剩下3座。错过了超越巴黎、罗马的机会。惋惜!
1 回复 visualharbour 2015-7-22 18:18
泥马: 影视娱乐产业领先非美国莫属,欧洲都是中小国语言文化各异,难以达到或超越Hollywood. 但欧洲艺术文化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意大利、法国均有辉煌的电影历史,十多年前还常常有好的艺术片出现..... 现在都失去了踪影。
1 回复 visualharbour 2015-7-22 18:23
兰黛: 王君好文章!这几个城市各有其特点和韵味。当我行走在欧洲的城市和乡村时,总会为那些保留下来的古建筑而震撼。不禁想念我们的北京城,47座城门城楼、箭楼和角楼
可悲的中国,毁了多少人文景观,现在开始保护,但是方法不对,加了许多假东西,缺乏人文素养啊!
1 回复 兰黛 2015-7-22 18:44
visualharbour: 可悲的中国,毁了多少人文景观,现在开始保护,但是方法不对,加了许多假东西,缺乏人文素养啊!
更正上面,是想起不是想念。旧北京城没有见过,只见过照片。
据说现在北京将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向通州转移。
0 回复 fanlaifuqu 2015-7-22 20:05
好文,但觉有点似是而非,还在思考!现时的追求是否过于物质与功利?
1 回复 白露为霜 2015-7-22 21:58
欧洲的国家本来就很不一样,笼统地谈论其保守性和衰落并不准确。还有很多人说美国衰落呢。
2 回复 visualharbour 2015-7-22 22:04
fanlaifuqu: 好文,但觉有点似是而非,还在思考!现时的追求是否过于物质与功利?
太对了!我心中没有底,喜欢欧洲......
0 回复 visualharbour 2015-7-22 22:08
白露为霜: 欧洲的国家本来就很不一样,笼统地谈论其保守性和衰落并不准确。还有很多人说美国衰落呢。
欧洲的国家、民族太多...... 我只是列出现象而已。
2 回复 泥马 2015-7-22 23:54
visualharbour: 欧洲的国家、民族太多...... 我只是列出现象而已。
其实,你观察力挺敏锐的,地中海沿岸或称为南欧地区,还有所谓“新欧洲”的东欧国家是欧洲的“贫困区”,希腊不说了,就是西班牙失业率高达20%上下,收入也远低于西欧国家,但紧邻法国的Catalunya地区比较发达,常因受拖累想闹独立。说欧洲整体衰落就有点过了,西欧国家工业的特点是高附加值精细产品,比如化学品讲究的是每公斤化学品的价值,研发投产的是每公斤上万欧元的高附加值产品,保留生产的是每公斤数千欧元的产品,淘汰或转移到第三世界的是每公斤数百欧元级别的产品。所以,你可能看不到蔓延几公里的大厂区,但并不很大的厂区却产出很高产值的产品。
0 回复 visualharbour 2015-7-23 05:37
泥马: 其实,你观察力挺敏锐的,地中海沿岸或称为南欧地区,还有所谓“新欧洲”的东欧国家是欧洲的“贫困区”,希腊不说了,就是西班牙失业率高达20%上下,收入也远低
老兄的观察更精准,我是带情感加艺术的想象!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3-14 08:0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