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太小助教 [2014/11]
- 用电脑画笔可以画出的...... 续篇 [2015/05]
- 狼性文化与Aggressive之随想 [2015/05]
- 从哈佛等常春藤名校"招生歧视"想起 [2015/01]
- 从刘小东的油画“天葬”想到当代艺术 [2015/02]
- 犹太人的教子理念 - 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 [2014/11]
- 忆老师孙树湛 [2015/01]
- 用电脑画笔可以画出的...... [2015/05]
- 从"Make a Point " 立论这个西方教育理念谈起之二 [2014/12]
- 从顾城的"黑眼睛"到雨果的"悲惨世界" [2014/12]
- 来自"西点"West Point 的哈佛 MBA [2016/08]
- 从"Make a Point " 立论这个西方教育理念谈起之三 [2014/12]
- 布拉格的星期天早晨 [2015/02]
- 八十年代下乡绘画写生往事之一 "老乡家的派饭" [2015/02]
- 黄土高坡上的信天游 [2015/02]
- GPS 与高科技依赖症 [2015/03]
- 从"Make a Point " 立论这个西方教育理念谈起之一 [2014/12]
- 欧元与欧盟印象记 [2015/07]
- "自嘲"是雅量,放低"自我"是智慧 [2015/03]
- 1 [2015/05]
- 从加州高中生自杀想起悉尼同类的悲剧 [2015/05]
- a [2015/05]
盗墓网络小说"鬼吹灯",由艺术片导演陆川,拍成人与鬼千年密史的"九层妖塔",票房达到了六亿。草根网络大腕们登上了文学艺术的舞台,收入也进入了千万元级。对比纯文学巿场的低迷,"收获"、"十月"等文学杂志十多万的印数,网络文学的欣欣向荣,令人沉思。热播电视剧"琅琊榜"也出自于八〇后的网络写手,金宇澄的网络连载的长篇小说"繁花",得了"茅盾文学奖",这是不是网络改变了文学艺术走向的开始?网络无限的空间,给了草根大众表达的可能,热门的写手们拥有巨大的"粉丝群",精英们的话语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写手的作品受到网民的热捧,再出版纸质书,是成名的捷径。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是年青的与电脑同时成长的一代,阅读口味同他们的父母辈完全不同,"九层妖塔"的高票房,展示了网民们的审美口味与力量!
我平时上网以新闻为主,偶尔也读读网络文学,但是看不进去,这是二代人文学欣赏的代沟吗?网络以前的文学艺术裁判权,掌控在"精英"手中,要进入出版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画廊和美术馆,版面资源有限,层层的审批必不可少。西方纯文学艺术之源,来自文艺复兴的遗产...... 这个"纯艺术"又同"雅文化"连在一起,与"俗"形成对比。再细看,"雅文化"来源于西方贵族和宗教上层的审美口味。印象派之前的西方绘画有二个传统功能,宗教题材和贵族家庭肖像。古典音乐直接来自贵族们的聚会和教堂的圣歌,直到被流行音乐冲击到了边缘地带的今天,还保有一个"雅"的名份。许多逼着孩子弹琴的父母,并不懂古典音乐,但是内心深处对钢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祟敬!大众接受精英文化品味,是古典教育的重要部分,当然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有了极大的变化。而划时代的变革,来自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大众的趣味,真正登上了文化的舞台。从此,文化的判定标准有了彻底的改变,用流行语讲:文学艺术走向了粗俗化。
同网络年青的写手不同,金宇澄是个纯文学作家,八、九十年代登上文坛,近二十年专心当文学编辑,是上海文学的副主编。据说,"繁花"是他网络的尝试,在"弄堂网"用上海方言,以连载形式写百姓生活,也许没有大的企图心,随意地在网民们的要求下,连串的小故事、无数个小人物,街巿景象、还有饭桌上的菜单引出的述说...... 没有高潮,没有内在的节奏线,平铺直述,就象书名"繁花",无名小花们组成的草原。无心插柳,歪打正着...... 在网民的支持下,才弄出这么个"散点透视般",如"清明上河图"一样的市井风俗长卷。"繁花"的写作、网站连载之初,金宇澄不可能想到这么个游戏之举,会让他得到"茅盾文学奖"。网络上读"繁花",跳着章节看也可以,因为上下文没有多少联系,人物描写也没有层次,当然也得不到我习惯了的阅读快感。对比普遍的网络水平,"繁花"是网络意义上的纯文学,又带有一定的网络阅读的特征。
在此,我想表达的是:信息时代的特征,就是新观念层出不穷,对文学艺术的发展,保持一份宽容与淡定。我们原来认为的"雅与俗",并不适用于今天。新时代,在精英与大众共同努力下,会有新的标准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