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热里读萧红

作者:甜莲子  于 2015-9-23 01:25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散文随笔|通用分类:原创文学|已有6评论

萧红热读萧红

侨报7/20/2015

 

萧红,被后人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在世间活了仅仅三十一年,却拥有传奇的一生。近年来, 影视界相当关注这位活跃于上世纪30年代、来自东北的女作家。由霍建起演、宋佳主演的影《萧红》早在2013年就上映了,去年十月起由华导演、唯主演的《黄金代》陆续在全球布,影《黄金代》拍摄过程的纪录片《她出了暴》在影上映的五个月前 。电影《萧红》和《黄金时代》皆得奖无数。随着电影的上映,海内外自然而然地掀起了一股绵延不绝的萧红热。 

然而,由于萧红个人的感情经历复杂难解而且充满戏剧性,这些经历又和她的写作生涯难以分割,当女作家萧红的故事被搬上银幕后,她情婚姻和悲人生不可避免地成影的主题、观众关注的焦点,以至于幕上的萧红这个人物形象作家的一面很容易地被淡化理了。影作为优良的视听感官媒确可以栩栩如生地再现导演和编剧心目中的萧红的一生,但是令人憾的是,它很难准确地介绍萧红的写作风格和萧红作品的文学价值,从而达到激起观众的兴趣去关注萧红的文学作品的目的。 

于是,一个令人悲哀的现象浮出水面:作为一个作家,萧红的作品并没有得到它有的关注和评价 反倒是作家的私生活成为了人们巷尾茶余后的谈资和消遣。世人七嘴八舌地唏嘘感慨萧红和五个男人的感情葛,两度怀着前任的孩子和下一任丈夫婚的奇,生了孩子弃的劣行径,还有可能涉的杀婴的嫌疑,公众对女作家萧红私生活的兴趣显然远远超过了对她作品本身的关注 

网上一部分评论单凭电影里的叙述和媒体的炒作,严肃地质疑或鄙夷萧红人,给萧红贴上“私生活随便放”、“不自重”、 “自私”、“冷血”、“缺乏母”等等负面标签的同点亦不幸殃及萧红的作品。当后人不能宽容地理解作家当年身处的时代和家庭造成的影响和局限性,而义正辞严地声明“这样的女人写的文字不读也罢!”时,对作家的道德评判先行于对其作品的探讨和评价,这在无形当中也阻碍甚至抵制了萧红的作品在民间的传播和推广。 

我一向赞同钱钟书先生的话;鸡蛋好,就不必管鸡是什么样的。作为一个读者,对于任何作家的作品都应该抱着开放的头脑和包容的心态,切不可无知者无畏地狭隘武断,单凭两三部电影、几个传言就给作家的为人贴标签、给作家的作品判死刑。因为说到底,对读者来说,错过好作品还是读者自己的损失。站在道德高地上对萧红的人品谈阔论、评头论足是最为简单轻松之,然而抱着悲天人的情怀去理解萧红萧红代,去体味她的生命体验如何人的生存状察和思考从而影响了她的写作,那才能可的,是今天的我们应该做的功  

因此,我决定稍做一点功,开始读萧红的代表作和评论文章,读有关萧红同时代的文人回忆萧红的纪录文字。 

读萧红早年巅峰之作《生死》里的文字,到了萧红超越代的冷静思索。当左翼作家的主流都在民,但是萧红没有选择随波逐流,她反而不加修饰地展现东北农民愚昧麻木的现状,触目惊心地描画生和死。 “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当女人们正在拼足全身的力气生孩子的时候,不知谁家的猪也正在生小猪。”“成业这样的小伙子,年,人就和死不能再活。”“金枝就因摘了一青柿子,她母老虎一般捕住自己的女儿,金枝的鼻子立刻流血;母一向是这样的,很爱护女儿,可当女儿坏了菜,母便去爱护了。家无是菜,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人的价。” 我在些文字里看到萧红在写作中独立思考、大胆拷人的价在当时的社会,作为女性作家的萧红坚守自己的信念,敢于出与主流不同的声音,令我肃然起敬。 

读萧红的回忆小说《呼》里的文字,到了萧红全然一幅“自我开始有了先例,好坏听凭世人后代论说”的气魄。萧红写小说好像无视约定俗成的结构章法,什么对称什么完整她都不管,笔法诗意率性,令我不禁暗叹: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呢!我还发现萧红特别不愿意修饰雕琢文字,总是喜爱用最简单最直白的语句,朴实无华,一派天然,貌似稚拙,然而读来亲切感人、回味无穷。“呼兰河的人们就是这样,冬天来了就穿棉衣服,夏天来了就穿单衣服。就好像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太阳落了就睡觉似的。”“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大人总喜欢在孩子的身上去触到时间。” 这样诗意隽永、淡而有味的文字不正是我一直向往追求的文字的理想境界? 

刘勇先生今年四月在北京范大学新图书馆发表的演《今天什么再读萧红》,到了萧红的生命体验对写作的意义萧红的童年代,北早已陷在日寇的蹄之下,再加上萧红幼年母,和父感情疏离,寂寞孤独的童年记忆里唯一的亮点是祖父的 萧红短短的一生漂泊流浪在无数个陌生的异乡,如她在散文《失眠之夜》里写到:“我没有家,我连家乡都没有。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正是因为这样颠沛流离贫病交加的苦难经历才激发萧红冷静地思考生命的意义。 

我读萧红同时代的人留下的回忆萧红的文字,读到了一个比银幕上的形象更立体更多面的萧红。比如,当我读骆宾基在《萧红的“琴声不再响起的憾”,一个有关萧红在每个夜晚准时为巷尾拉琴卖艺人准备铜板的故事,我出了萧红对社会底层穷苦百姓的理解同情和感同身受;当我读鲁迅先生记载的“萧红迅先生出来看太阳”的情,我又出了萧红纯洁善感。我相信,在我多不同的人留下的不同的回忆萧红的文章之后,萧红的人物形象会在我的心目中渐渐地满起来,帮助我理解她,理解她身代,从而理解她笔下的作品。 

以上是我个人在萧红热中阅读有关萧红和萧红作品时的点滴心得,愿与读者诸君分享,并且希望此文能引起读者对萧红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我一道于萧红热里读萧红。 

写在2015年农历端午节(萧红生日)

附录:魏微写在萧红百年诞辰《悲惨的人生,温暖的写作》 


微信公众号:甜莲子

tianlianzi.writing@gmail.com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2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0 回复 fanlaifuqu 2015-9-23 01:32
谢谢莲子,说得真好!虽然可以研究下生蛋的鸡,但角度与心态值得推敲!
0 回复 秋收冬藏 2015-9-23 09:38
大师手笔的好文章。作家,特别是年轻成名的女作家,身世经历很难不被读者好奇地窥探,尤其在文化猎奇的时代。
1 回复 tea2011 2015-9-23 20:43
好文,生不逢时,现在人们好奇她的个人经历,常常忘记当时的历史环境。
2 回复 思念青荷 2016-1-23 20:08
谢谢推荐,我要再去看看,年少时或许太浅薄,,居然没看出啥味道,
2 回复 粒子在 2016-3-3 06:45
好评论
2 回复 云间鹤 2016-3-19 02:49
站在道德高地上对萧红的人品高谈阔论、评头论足是最为简单轻松之举:说得好。我感觉,“站在道德高地上高谈阔论、评头论足”似乎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不只是对萧红,对很多人都是。
“落井下石”好象也不完全正确。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9 18:2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