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上海的嫖客都知道“百度地图”已经成招嫖新平台 [2023/06]
- 女生与非洲留学生交媾的后果让国人傻眼了 [2019/07]
- 卖淫同样是合法的香港和澳门内容却大相庭径 [2020/08]
- 具有中国特色的卖淫经营方式 [2016/01]
- 广东的黑人兄弟大庭广众赤身裸体引起公议 [2019/04]
- 上海最贵的十处豪宅,每套房子过亿 [2017/07]
- 王先生胸闷,回国差点被罚美元500多元 [2018/09]
- 从朱镕基儿子年薪一亿多看国内贪官衙内现象 [2015/03]
- 突然全国有房的人都炸开了锅 [2019/08]
- 现在上海人怎样看美国来的亲戚、朋友 [2017/06]
- 中国院士的腐败渐趋蔓延,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2015/07]
- 这些照片是人性的鲜明的对比 [2022/04]
- 这油画披露文革对青年女性的摧残 [2019/05]
- 你的中国身份证将被收掉,中国许多事情与你不搭界了 [2019/05]
- 中央应该叫央视怎样检讨 [2015/09]
- 当局对一批文革批斗照片除禁,用意何在 [2017/06]
- 蒋、宋、孔、陈的私人财产比不过人民大救星毛泽东 [2014/12]
- 谢谢你美国,因为你阻止了孔子学院 [2018/07]
- 美国的慷慨,老革命张老在纽约过幸福年 [2017/02]
- 文革时候干部的贪腐面貌 [2015/07]
- 我在美国遇到的真正的好人 [2016/09]
- 中央有意让上海将取代香港,上海人有福了 [2020/06]
- “我最崇拜毛泽东” [2015/01]
- 从乌克兰高调纪念数百万人饿死的“大饥荒”想到的 [2014/12]
- “武力攻台”说打就能打吗 [2021/11]
- 张先生说,难道要他第二次做犹太人吗 [2020/05]
- 要特别警惕国内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者的战争叫嚣 [2016/12]
如果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能够执行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攘外必先安内”作为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前后抛出的政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上半期几乎成为当时中国的基本国策,这个政策一直受到中共的批判。
今天我们从多种角度来看,其实不难发现蒋公“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是存在着很大的合理性的。
1937年随着局势的发展,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西安事变随之而来,蒋公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宣告结束。其结果是,抗日战争胜利了,不出四年,国民政府在大陆彻底失败。究其原因就是蒋公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没有能够坚持执行。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政府也就是宁汉合流后的南京国民政府面临着内有共产党势力的武装反抗,而国民党内部也是派系复杂,勾心斗角,军阀混战;外有日本帝国主义虎视眈眈,欲在一夕间吞并中国。这时的情况对于最高行政长官蒋介石来说情况颇为棘手,甚至可以称为内忧外患。
蒋介石于1931年7月23日在南昌行营发表的告全国同胞通电中这样说:“赤匪军阀叛徒,与帝国主义者联合进攻,生死存亡,间不容发之秋,自应以卧薪尝胆之精神,作安内攘外之奋斗。”他认为:“此次若无粤中叛变,则朝鲜惨案,必无由而生,法权收回问题,亦早已解决,不平等条约,取消自无疑义。故不先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逆粤,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攘外。”这是蒋介石第一次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段话,“赤匪”肯定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军阀指的是除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中央军之外的各种割据势力,在中原大战后蒋介石虽然打败了阎锡山的晋绥军、冯玉祥的中央军、李宗仁的桂系军阀,但这些军阀的实力还是很大的,并没有最终消灭。帝国主义主要指的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了。也就是说蒋介石也明白当时中国面临的局势是内忧外患、生死存亡。他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是“自应以卧薪尝胆之精神,作安内攘外之奋斗。”但是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完全打乱了他的计划。在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命令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使得东三省沦于敌手。我们不说不抵抗政策的后果,仅从政策本身分析,我认为不抵抗政策还是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一部分。怎么理解呢?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对象是什么?当然是日军了。当时蒋介石肯定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的政治斗争、经济改革上,正在安内,没有充足的精力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去攘外。
所以不抵抗是为了安内,把国内的事情处理好了再腾出手来去攘外。所以我认为不抵抗政策是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一部分。但不抵抗政策又丧权辱国的恶名,于是蒋介石不得不把政策的全部公之于众。
1931年11月蒋介石在国民党四大期间,表示要抵御外侮,“先要国家统一,力量集中”。之后又在同月30日指出:“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能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故今日之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之统一。”1932年6月,蒋介石在庐山五省“清剿”会议上正式宣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认为日本侵略是次要的,国民党首要任务是安定国内的局面,集中力量“剿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这是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提出的步骤,我们从这个过程至少能的出这样的信息:攘外必先安内不是不攘外而是先安内,安内是攘外的前提,要攘外必先安内,这是蒋公的原则,任何事情都不能改变。这个政策导致日本人进一步侵略中国,将铁蹄有东北踏到华北甚至是大半个中国,这个是后话不在我们讨论之列。
在这里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站在多个角度多种立场上分析一下这一政策的合理性。从蒋介石的立场上来说,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在攘外和安内之间如何选择确实是个两难的处境,那么从历史上看,攘外必先安内还是有人实践过的。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在即齐国国君之初也是面临着内忧和外患、攘外和安内的两难处境,在这种情况下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对齐国进行了大张旗鼓的改革。在齐国国力强盛之后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对当时的少数民族用兵,最终在葵丘会盟后成为中原的霸主。我想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原版吧!历史总是在重复中发展。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在即位后,也面临着统一全国和抵御外敌的选择。赵匡胤采取了“先南后北”的政策,在荡平南平、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后才开始对外敌—契丹用兵了,但却在北征的过程中功败垂成。赵匡胤“先南后北”的政策同样是“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翻版,但历史上却没有人至少是我没听说过有人对这个政策持反对批判的态度。国外的例子我们再举一个,1861年,日本经历过倒幕运动后也是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国内积贫积弱的两难处境,明治天皇进行了一场被称为明治维新的各个运动,在使国家安定富强后逐步收回国家主权,成为世界强国。又有谁说过明治天皇进行明治维新是错误的,估计没人有这个胆子吧!看来攘外必先安内有人用过而且成功的还不少,倒是“安内必先攘外”政策却鲜有人用。那么姜小白(齐桓公的名字)、赵匡胤、明治天皇能用,我蒋介石为什么不能用?而且任何一个有头脑的统治者都不会做事国家分裂而不顾,基本上都是在国家安定统一后才开始对外用兵解除外患的。这是为政者应有的基本政治头脑。我们今天还说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允许分裂势力的存在。
我们再从当时各方的实力对比分析。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中国是个大国,拥有4.6亿人口和1142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拥有丰富的资源。看看今天有多少条鱼上钩,估计不少。但当时的中国只是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丰富的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总产值不过13.6亿美元,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仅仅占10%。在这样的基础上,军事工业难以发达。到1937年,只能生产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的火炮,大口径火炮、坦克、汽车甚至是钢盔都无法生产。飞机和舰艇虽然已经生产出少量产品,但主要部件以及原材料必须依赖输入。无批量生产的能力,就战争的需要来说,实际上等于不能制造。所以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是相当落后的。而日本我们都知道是当时的工业强国,虽然本土资源匮乏,但日本却用台湾、朝鲜等殖民地可以提供丰富的资源,再加上先进的科技所以日本能够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能够造出“加贺号”、“龙骧号”等航母,甚至能够造出世界领先的零式战斗机,可见当时中日在工业基础上的差距。在军力上,中国的陆军在“七七”事变爆发的时候才有步兵182个师又46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又6个独立旅、炮兵4个旅又20个独立团及其他少量特种兵部队,总兵力约200万人。但中国军队虽然名义上隶属于国民政府,但各个军阀对自己军队的指挥权进行严格的控制。中央直属的70个师,其中40个以黄埔军校生为军官组建的师在德国顾问团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并装备了一批输入的新式武器,素质较其他部队要好。中央军以外的地方势力军队,各有其自身军校培养的军官,有各自的军需制度,武器靠自己购买或者自办兵工厂生产,因而各部队装备差别很大,编制也不同。中央军的部队相对来说是最充实的。国民政府1936年开始整编陆军,到“七七”事变爆发的时候仅仅完成20个调整师的整编,也没有装备齐全。日军一个常备师团与一个中国调整师的相比,人员是中国的2倍,步骑枪多1.5倍,轻重机枪多1.1倍,野榴山炮多3.1倍,日本师团还有炮兵车和辎重车1000多辆,坦克24辆。而中国其他整理师及尚未整编各师的实力约为调整师的5至7成不等。由于运输工具缺乏,而征兵制又刚刚开始在部分地区实行,所以中国军队在军需补给和人员补充等方面的能力极为薄弱,与日军相比差距很大。中中国海军自甲午战争后一直没有恢复元气,到全面抗战爆发之前共有各种舰艇120艘,总排水量约11万吨,但实际作战舰艇仅60多艘,排水量约为6万余吨。最好的舰艇也次于日本的重巡洋舰中国空军当时正处于初建阶段,实力远逊于日本。当时共有各种飞机600架,其中作战飞机仅305架,因为依赖进口,缺乏零件的缘故,在抗战爆发时能够投入战斗的飞机仅223架,共编为31个中队。中日间的差距是巨大的。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与中共相比,国民党的力量属于强大,甚至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当时中共兵力在最多时也只有三十多万。人说上的悬殊不说了,更重要的是装备上差距,在枪支上,大部分靠缴获,武器很复杂,有老套筒、汉阳造、中正式步枪等等,甚至有的人用的是冷兵器。所以当时的力量对比对于蒋介石来说,日本是强者,根本无法消灭,中共是一支反政府去装,是弱者,可以在旦夕间消灭。如果是我们,我们也会找软柿子捏。这时人之常情,是一个人的正常选择。
从哲学的观点上来说,我们一直强调内因,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那么这个运用到国家政策时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在处理国家大事时我们应该致力于国家内部的统一安定,把内部事情处理好,让自己强大起来,再去处理外部事情。毕竟我们天天在喊稳定压倒去一切。这样的口号今天就是从这里的出来的。从这个观点来说我们还是可以得出这个政策是合理的。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处理主要矛盾,切忌本末倒置,眉毛胡子一把抓。在面对外敌时,中国用句话叫做作“兄弟阋于墙内而御外侮”,必须团结一致抵御侵略。可中国还有一句话叫做“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当然这是在可以做出选择的余地时,也就是说民族矛盾不是主要矛盾时。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主要矛盾,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是中学历史课本上说的。我们仔细分析这句话,开始上升并不代表已经是,这就是说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民族矛盾,不是民族矛盾那肯定就是阶级矛盾了,既然是阶级矛盾那就得处理啊!怎么处理?肯定得在国内处理了,我们处理阶级矛盾总不能让外人处理吧!阶级斗争的结果是你死我活,那么蒋介石把“剿共”作为第一要务,作为攘外的前提肯定也是对的。虽然我们经常活在有外敌时,中国用句话叫做作“兄弟阋于墙内而御外侮”,必须团结一致抵御侵略。可中国还有一句话叫做“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个人认为蒋公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对于蒋介石的围剿,中共采取了游击战式的运动战,使得蒋介石的数百万兵力无法与红军决战,而红军却可以不断的骚扰打击国民党军,这就像狮子和蚊子的故事。再加上国民党内部的问题使蒋介石无法做到安内,那么就别提攘外了。随着局势的发展,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西安事变随之而来。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宣告破产!
有人说“攘外必先安内”是错误的,其实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讲是非常正确的!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七年以后1938年才发生对华的全面战争!日本人少,完全占领中国是不可能的,就好比蛇吞象,就算吞下去了也消化不了,占个东北,可以说已经很吃力了,更何况还要防备苏联!发动对中国的全面战争也只是日本某个军队的个人行为,日本国内还是反对的
蒋是当时中国最高的领导人,考虑的是大局,而不是某个寸土的得失,我认为蒋确实很厉害,能够看清形势!蒋的做法是先失去部分的国土换取宝贵的时间!“攘外必先安内”完全是正确的,对外应该先和日本持续的打外交战,对内发展经济,剿除割据武装!说蒋不抗日是错误,蒋做为当时的总统于公于私都不会不抵抗的,于公来讲,蒋要是不抵抗他手下的那些人也不会答应,全国的老百姓也不会不答应,于私来讲,整个中国都听他的,就好比他是一个皇帝,中国是他的江山,如果江山丢了,他上哪去当皇帝,退一万步来讲,他用别人的生命(国军)来保卫他自己的江山,他有何理由不抵抗那!他还是决心抗日的,既然抗日就得选一个好办法,不能盲目!晚清跟八国联军宣战,战败的结果是惨痛的!所以在国力不如别人的时候,就得采取拖延战术,同时一定要消灭分裂势力,国力不行还同时打两场战争,那是愚蠢人的行为!中国被满族人统治过,就是因为战术不对,明朝的灭亡就是同时打两场战争!先集中力量肃清内部反对力量,然后再抵御外部势力,所以攘外必先安内。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