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上海的嫖客都知道“百度地图”已经成招嫖新平台 [2023/06]
- 女生与非洲留学生交媾的后果让国人傻眼了 [2019/07]
- 卖淫同样是合法的香港和澳门内容却大相庭径 [2020/08]
- 具有中国特色的卖淫经营方式 [2016/01]
- 广东的黑人兄弟大庭广众赤身裸体引起公议 [2019/04]
- 上海最贵的十处豪宅,每套房子过亿 [2017/07]
- 王先生胸闷,回国差点被罚美元500多元 [2018/09]
- 从朱镕基儿子年薪一亿多看国内贪官衙内现象 [2015/03]
- 突然全国有房的人都炸开了锅 [2019/08]
- 现在上海人怎样看美国来的亲戚、朋友 [2017/06]
- 中国院士的腐败渐趋蔓延,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2015/07]
- 这些照片是人性的鲜明的对比 [2022/04]
- 这油画披露文革对青年女性的摧残 [2019/05]
- 你的中国身份证将被收掉,中国许多事情与你不搭界了 [2019/05]
- 中央应该叫央视怎样检讨 [2015/09]
- 当局对一批文革批斗照片除禁,用意何在 [2017/06]
- 蒋、宋、孔、陈的私人财产比不过人民大救星毛泽东 [2014/12]
- 谢谢你美国,因为你阻止了孔子学院 [2018/07]
- 美国的慷慨,老革命张老在纽约过幸福年 [2017/02]
- 文革时候干部的贪腐面貌 [2015/07]
- 我在美国遇到的真正的好人 [2016/09]
- 中央有意让上海将取代香港,上海人有福了 [2020/06]
- “我最崇拜毛泽东” [2015/01]
- 从乌克兰高调纪念数百万人饿死的“大饥荒”想到的 [2014/12]
- “武力攻台”说打就能打吗 [2021/11]
- 张先生说,难道要他第二次做犹太人吗 [2020/05]
- 要特别警惕国内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者的战争叫嚣 [2016/12]
近日,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又被举报私生活混乱、侵占少林寺财产。这位披着袈裟的“CEO”和他背后的千年古刹——禅宗祖庭少林寺,又一次成为了世人和媒体关注的焦点。
从全球各地的商业演出、少林寺网站,到包装后的少林功夫、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少林寺以每年1500万的纯门票收入、800多万美元的演出收入、单场活动100万的香客捐赠、3亿多元的政府补贴,活跃在商业圈。少林寺多样化出世的“功夫经济”究竟是复兴了文化、繁荣了商业,还是恶搞了传统、迷失了真谛?
在金庸、古龙的小说或者胡金铨的电影,以及一切关于少林寺的想象中,少林寺的僧人总是作为一个严肃、古板的世俗生活对立面而存在,而在眼下这位少林寺方丈的身上,则难见这样的痕迹。早在3年前,美国“探索”频道的一个有关释永信的短片《新少林方丈》中,就已经用“CEO”作为“方丈”的英文翻译。
这个总是一身黄色僧袍和红色袈裟、略微发福的中年僧人,从1999年8月开始成为少林寺1500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方丈。此外,他还是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和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
他接受各大媒体采访,坐着配有专职司机的吉普车四处旅行,乘坐喷气式客机周游世界,策划在拉斯维加斯举行大型表演,与好莱坞名人们亦有过往,并在全球开设少林分寺。《洛杉矶时报》刊登一篇题为《功夫僧人赶时髦》的文章,将他描绘为一位融中国佛教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为一体的成功宗教人士。
3月14日,他在北京开完“两会”,当天夜里11点从郑州赶回少林寺。15日,主持前任代方丈素喜和尚的下葬仪式,同日下午,接待国家宗教局的来访,为俄罗斯总统普京对少林寺的访问做准备,在北京的两会期间,他还抽空参加了央视《新闻会客厅》节目的访谈。
在一次网络媒体的采访中,释永信感慨,自己每年有超过六分之一的时间在国外飞,和上流社会打交道,去过的国家现在连自己也数不清。
少林寺厚厚的账本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元宏为安顿来朝传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因此在嵩山少室山建寺。
唐初,少林寺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封赏,赐田千顷,水碾一具,并称少林僧人为僧兵,从此,少林寺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
文革期间,少林寺僧人被逼还俗,佛像被毁,寺产被侵。文革结束后,少林寺修缮重建,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永信和尚主持下的少林寺,自1980年代以来,就以其大胆的举动渐渐演变成了中国佛教界的一个“异类”:寺院下属的武僧团在全球各地进行商业演出、开办少林寺网站、用舞台剧的形式包装少林功夫、注册成立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与此同时,少林寺的和尚“投身”了旅游业。1998年成立了“少林寺事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少林素饼和少林禅茶,已经注册了国内29大类近100个商标,向一些社会企业特许授权使用“少林”商标。少林寺拳法研究会、少林寺网站、少林寺红十字会、少林书画研究院、中华禅诗研究会、少林寺慈善福利基金会……
1981年,释永信来到少林寺时,这座在全盛时期曾经拥有数百顷土地和2000余名僧人的古刹萧条不堪,只剩下12名老僧和寺后半坡上的20多亩田产。尽管从1974年9月开始,少林寺已经以5分钱的门票价格对国内游客开放,但截至1978年底,总共接待的游客只有20万左右。
转机出现在1982年,这一年香港电影《少林寺》上映。直到今天,每年仍有150万游客来到少林寺,在导游的引导下寻找当年电影中的场景。就在1982年,少林寺的游客达到了70多万人,1984年更达到260万人,这个纪录到今天也没有被突破。
除了慕名而来的游客,还有为武术痴迷、扒着火车而来的学武少年。在电影《少林寺》最热门的时候,少林寺的大门外几乎每天都跪着外地来想要入寺习武的中学生,由于没有父母的同意和家乡民政部门的许可,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最终也没有穿上僧袍,但不少人却成为周边武校的毕业生。
在1982年以前,少林寺周围的村民每年收入只有30元,嵩山脚下的登封县是河南省117个县市中经济倒数十多名。但随着少林寺的声名鹊起,开武校和饭馆、商店的村民成了先富起来的人,登封市的经济也排到了全省十几名。登封现有的三大经济支柱:旅游、煤炭和电力,其中旅游经济一度占到38%的比重。
登封现有近70所武校,其中规模最大的塔沟武校拥有学生1.5万人。一到周末,可以在城内的各处网吧和饭馆看到身着各式武校校服的学生。每年的寒暑假结束以后,在郑州火车站,都可以看到成群地打着“少林武校”类似横幅的中巴车队,等着迎接返校学生。
从发展上来讲,这是少林寺的黄金时代。但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少林寺所代表的强调内省和觉悟的禅宗文化,被寺院外的商店、摊贩、饭馆和武校重重包围,直到今天。
由于经济状况的好转和突然获得政府关注,少林寺内的大规模整修也由此开始。到1999年,少林所有殿堂几乎都已经按照1928年火烧少林寺之前的照片被复原。少林寺的混凝土再也没干过,目前,一个依托原迹,约11万平方米的新少林寺建造计划又已经摆上了议事日程。
如同无法说清楚自己去过多少国家一样,少林寺到底有多少资产,面对媒体的疑问,方丈释永信从来没有给出过答案。
比较清晰的资产是:门票、武功和香资。
仅以门票收入一项计算,根据统计,现在少林寺每年游客量在150万人左右,少林寺门票总收入一年是6000万,少林寺可以拿其中的四分之一,也就是1500万。
关于武术演出,自1987年释永信开始担任少林寺住持以来,少林僧人也逐渐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性的宗教学术会议和佛教法事活动,并把少林功夫带到了国外。截至2004年,仅释永信亲自率领的少林功夫表演团体已经走访了60多个国家,表演超过1000场次。根据英国《卫报》此前报道,少林寺在美国演出一场的收入在1万美元左右。
2005年10月,由少林寺和郑州歌舞剧院联合编排的原创舞剧《风中少林》在北京保利剧院亮相。随后,该剧已与美国蓝马克娱乐集团达成协议,《风中少林》将于今年7月赴美演出两年,约800场,演出收入预计达800万美元。
作为其他寺庙赖以生存的香资捐赠在此前并不是少林寺的重要收入。但随着少林寺越来越多地介入于社会活动中,香资正在成为另一项主要收入。以此次“功夫之星”大赛为例,少林将得到不少于100万的捐赠。
当地政府对少林寺也给予了大力的扶持。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政府一次拨出260万元,为少林寺修复了主要建筑。2001年,少林寺周围两个行政村及武校、商店等被迁出景区,登封市为此投资2亿或3亿多元,拆迁面积50多万平方米,拆迁人口两万多人,意图恢复“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风貌。庙产整修部分花费5000多万元,其中登封市出资200多万元,郑州市出资500多万元。
毁誉参半的“功夫经济”
美国人常说,中国人有两个东西最具魅力。一是使人津津乐道的“关系”;一是神秘而使人敬畏的“功夫”。
少林寺作为皇家寺院和祖庭圣地,自古就以正信正气、为国为民作为入世道德和人格理想。“禅武合一”是少林功夫主流思想,并成为僧人修习少林功夫的目标和理想境界。禅心运武,透彻人生,无碍无畏而大智大勇。历经明末清初,少林功夫臻至颠峰,其与禅、医并称,世人誉之“少林三绝”。它们的神秘,建构了世人的敬畏和崇拜。时近二十多年以来,“少林热”逐渐风靡全球,历久不衰。
但是,少林寺如何面对历史承传和遗留问题、如何为少林寺和少林佛教、少林文化定位,回应市场化、全球化的挑战,一直存在着难以平息的争论。这些现象,虽出现在少林寺,但对中国佛教而言,却具有相当普遍性。“少林寺现象”已经引起了特别的关注和讨论。
有学者认为:少林寺也是为国家作贡献,所做的事情都是在创品牌。
对于外界质疑少林寺进行商业化动作,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社长黄夏年演讲时说“理解少林非常重要”。他认为,对少林寺最大的争议主要就是少林寺搞经营。中国古代寺庙一直有经营的做法,比如说在隋唐时期,佛教里面有“佛进藏院”,中国经济学家认为“佛进藏院”就是中国的典当行。宋、元、明代,特别是到了清代以后,佛教堂经营已经非常成熟,在寺院里有收租的,有做买卖的,这些在史料上都有记载。
黄夏年认为少林寺搞经营,外界应该持一个比较理解的看法,因为从国家的角度来讲,也需要像少林寺这种品牌寺院。少林寺实际上也是在为国家作贡献,它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创品牌。少林寺做大了,地方经济才能发展,才能成为国家提出宗教要为经济社会作贡献这么一个道理。
少林寺功夫经济的巨大产值,不仅把一个地区的经济拉上去了,也彻底改变了周围乡村的生活。原来方圆百里就一个村,统称少林村。这些村显然都形成了一个以少林寺为核心的经济生态圈。少林寺的方丈俨然成了这个地区的主要角色。村民们说:“古代的少林寺,除了布施之外,佃农耕地是少林寺最大的收入了。后来经历几次历史变化,这些佃农就围绕着寺庙成了定居的村民。而现在,他们又要依靠少林寺吃饭了。”他们还说:“如果没有功夫,少林寺周围的村落或许还是贫穷的小村落。”为此,周边一些村庄的居民还在不断往少林寺靠拢,少林寺周围的村庄迅速发展。
显然,以寺庙为中心,同时整合社会政治、经济力量,特别是那种被议论很多的“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资源配置模式,已经把佛教寺庙直接置于现代社会更为广大、灵活的资源配置方式中,官方、社会、民间力量,均可进行这种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使佛教能够走出寺庙,在寺庙之内外进行资源的再配置。在此基础之上,少林寺已经多少改变了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及使用的路径,可以“寺庙搭台,佛教唱戏”。佛教、寺庙被融进了社会,甚至被卷入了关系复杂的经济市场。
当然,问题已经接踵而至。不少学者同时指出,从功夫经济的市场化开始,少林寺及其周围的现实生态同时也被改变了。“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在短短20年间似乎就消失了。
如果真正把少林寺当作一个文化产业来运作的话,在利用少林寺特有的神圣资源吸引了社会上各种人力、财力和物力之后,当然会出现滥俗和过度商业化的趋势。一个最明显的现象就是:打着少林功夫的商业演出已经泛滥成灾。最初少林寺组织武僧团出国演出,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和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进行沟通和理解,期望能把少林文化与精神推广全球。但是,具体负责承办的演出公司,却要以赢利为目的。在资源利用和推广佛教文化之间,冲突不期而至。
传统佛教以寺庙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方式,其主导形态即是以寺庙为中心、寺庙-和尚-信徒的认同方式。一旦走出了寺庙,改变了固有神圣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方式,自然也就改变了世人对于佛教的传统认同方式。随着少林寺存在模式的变化,世人的佛教信仰方式无疑也要随之而变,无法再以寺庙为精神安定之局限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