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上海的嫖客都知道“百度地图”已经成招嫖新平台 [2023/06]
- 女生与非洲留学生交媾的后果让国人傻眼了 [2019/07]
- 卖淫同样是合法的香港和澳门内容却大相庭径 [2020/08]
- 具有中国特色的卖淫经营方式 [2016/01]
- 广东的黑人兄弟大庭广众赤身裸体引起公议 [2019/04]
- 上海最贵的十处豪宅,每套房子过亿 [2017/07]
- 王先生胸闷,回国差点被罚美元500多元 [2018/09]
- 从朱镕基儿子年薪一亿多看国内贪官衙内现象 [2015/03]
- 突然全国有房的人都炸开了锅 [2019/08]
- 现在上海人怎样看美国来的亲戚、朋友 [2017/06]
- 中国院士的腐败渐趋蔓延,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2015/07]
- 这些照片是人性的鲜明的对比 [2022/04]
- 这油画披露文革对青年女性的摧残 [2019/05]
- 你的中国身份证将被收掉,中国许多事情与你不搭界了 [2019/05]
- 中央应该叫央视怎样检讨 [2015/09]
- 当局对一批文革批斗照片除禁,用意何在 [2017/06]
- 蒋、宋、孔、陈的私人财产比不过人民大救星毛泽东 [2014/12]
- 谢谢你美国,因为你阻止了孔子学院 [2018/07]
- 美国的慷慨,老革命张老在纽约过幸福年 [2017/02]
- 文革时候干部的贪腐面貌 [2015/07]
- 我在美国遇到的真正的好人 [2016/09]
- 中央有意让上海将取代香港,上海人有福了 [2020/06]
- “我最崇拜毛泽东” [2015/01]
- 从乌克兰高调纪念数百万人饿死的“大饥荒”想到的 [2014/12]
- “武力攻台”说打就能打吗 [2021/11]
- 张先生说,难道要他第二次做犹太人吗 [2020/05]
- 要特别警惕国内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者的战争叫嚣 [2016/12]
“北京人在纽约”的作者曹桂林最近出版了“纽约人在北京”,他要更新他的“美国观”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1993年,每一个有电视机的中国家庭几乎都在等待这几行字的出现。因为之后刘欢的歌声将响起,《北京人在纽约》的片头会出现。 姜文主演这电视剧。
这部电视剧可谓风靡一时,获得飞天奖、金鹰奖等重要奖项,更重要的是,很多中国人对美国的第一印象,就是从这电视剧开始。
20多年后,写《北京人在纽约》的曹桂林又出版了《纽约人在北京》,更新了他的“美国观”。
“纽约呀纽约,曾把你比作地狱,曾把你比作天堂。为你孤注一掷,为你得意狂妄。为你忘了自我,为你内外皆伤。如今两鬓斑白独自叹:不值不值,空忙一场。不懂不懂,真荒唐!”
这是《纽约人在北京》的主题。
他在北京郊区有别墅,每年春秋两季回来度假,除了同学与发小,邻居们是他读懂中国的最新材料:他们热衷于送孩子去美国上学,打听移民问题,并抱怨中国的环境与食物。
“我跟他们说,美国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其实留在国内对你们更好,生活水平更高,可土豪们就是不相信我。”曹桂林说。
因为娶了加州大学声乐系主任,曹桂林近些年一直生活在大学城,交往的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负笈求学,而后留美任教的华人知识精英。但令他感慨的是,与外界想象的不同,尽管享有高薪,但在美国的高赋税政策下,教授们的生活相当拮据,“一个月下一两次馆子是要咬着牙的。”他反感于“放弃了海外高薪优待毅然回国”的说法:回去的人各有原因,但更多人是想回而不得,“就算把美国的房子卖了,四五十万美元,在北京上海能买到什么样的房?”
在他结交的圈子里,他觉得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心里总是缺那么一块”。教授们凑在一起的时候讨论的是国内热播的连续剧,聚会的时候非让唱歌剧的曹桂林太太唱《十五的月亮》。但每次他跟中国邻居苦口婆心“美国不是你想的那么好”,不是被批评“带有情绪”,就是被指责“站着说话不腰疼”。
《纽约人在北京》有他立此存照的意思:“我都快七十了,犯得着骗他们吗?不就白纸黑字留点证据,等以后的人看到,说还是他说得对,是咱们没听进去。”
但光和邻居们打打嘴仗,并不能够刺激一个年近七旬的人写一部长篇。《纽约人在北京》的直接成因,是他的一位当历史教授的朋友在驾车去机场时与妻子双双车祸殒命。曹桂林觉得心里被撞出了一个窟窿,只能通过写作来填。不仅是因为这位朋友把生命中最后一个电话打给了他,津津乐道于买了红眼航班省了100块钱,更因为,这位朋友买机票是为了补度蜜月,而他的太太正是曹桂林介绍的。再追溯回去,教授的太太原本是曹桂林另一个朋友的小三,朋友后来怕麻烦,托曹桂林将她带去美国,因为出国办的是旅游签证,曹桂林不得不安排教授与她假结婚。“如果我不牵这个线,是不是就没这两条人命?”曹桂林自责。
他至今为那个女孩遗憾。女孩漂亮、乖顺,弹一手好钢琴,即便是当了世人所不齿的小三,他也评价“品性好”,他觉得她的问题是“被时代大潮弄得价值观变了”。所以他不喜欢《北京遇上西雅图》,这类赴美待产案例他见过许多,但他觉得不能写成喜剧:“这么写太不严肃,这事说起来其实挺惨的,结果最多写点什么女人之间勾心斗角,完全不是这点事。”
很多中国人的美国叙事,他都觉得太过轻率,比如《中国合伙人》,“你相信了合伙人的故事你就傻了。合伙人发不了,只有包装他们的华尔街的中间人才会发。”
1980年代的新移民面对生活的压力,到美国后不久往往不是离婚就是分手。“现在的阔学生没法理解,他们觉得你们对待婚姻怎么这么轻率,一点也不轻率,全是压在心底的。初恋或初婚对人还是挺重要的,分手总会在你心上划上那么一道,有时难免还要怀旧下。但这种怀旧放到现实生活中,马上就没了,你必须鼓起全部的力量去面对那么残酷的现实。”曹桂林说。
过了耳顺之年,相比这类说给外人听听的故事,他越发感慨人生的不确定。新作里“不值不值,空忙一场。不懂不懂,真荒唐!”的慨叹,就有为此事所发的原因。他越来越感到人如沙砾,被时代的一个又一个浪头推来搡去,有人终于被推上了岸,有人莫名不知去向。
曹桂林说;‘《纽约人在北京》是延续《北京人在纽约》的,我在美国待了30年,《北京人在纽约》写了前10年,后20年我更深入地了解美国是怎么回事,尤其在美国的华人精英们的生活、精神状态,这群人的故事以前很少被写到,那我就想我来写吧。’
曹桂林说;‘写《北京人在纽约》的时候,我想跟我女儿搞好关系,让她看完这书之后知道爸爸还惦记她,想着她,甭管在世界哪个角落。但是没有成功,只在逢年过节有个卡片问候。经济上她很有钱不用我帮,我也用不着她帮,没有来往,感情上没有交流。后来听别人说现在是结婚了,还有小孩了,我都不知道,没见过。’
‘ 她12岁来了美国,我觉得孩子这么小就送到美国,她就不是你的了。中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你崇拜我我爱你,但她太小来到西方,就变成了美国的价值观,要独立,要做她自己。她19岁后我们就没见过面,说我不会麻烦你,你也不要麻烦我,听这话我多伤心。还是用英文说的。她刚来的时候特意让她学英文,融入美国的白人圈子,结果在家里都叽里呱啦英文满口,我说家里要说中国话,她也不知所措。后来我发现这就是太小把孩子送出去的结果。对于父母抚养之恩也没有什么感情,她觉得既然把她生出来,不抚养还把她杀掉吗?当然不行,美国法律规定你有抚养义务的。所以《北京人在纽约》,就是用一个家庭来体现文化冲撞。’
《北京人在纽约》最著名的就是对纽约的天堂与地狱的比喻,现在的新书反观当年,感慨的是空忙与荒唐。
曹桂林说;‘我到美国第一年就成立了公司当了老板,当年就买了房,第二年我的会计师跟我说,你赶紧再去买一套房吧,不然你要缴的税太多了。美国的税太可怕了。你在美国生活,你就进入了这套游戏规则。一个大学教授年薪10万美元,在美国也算中上层,但扣完税到手,你能见到的只有6万多。这笔钱一半要还房贷,在美国买房子没有一次付清的,因为那样要交重税,人们故意要买大的、贵的房子,就是为了刨掉税,免得国家把你的钱收走养军舰去。然后孩子的教育、养车、电话,乃至除草、处理垃圾,每天早上开信箱就出现一大堆账单要填支票。我在美国和学者圈打交道,我们的一个共识,就是你作为新移民不管读到什么位置,做出什么成就,都是亏的,因为你赚的钱全部还给美国大地,就算你死了要把钱传给儿子,都要交50%遗产税。在美国当教授一个月能下一两趟餐馆是要咬着牙的,我还认识从没有去过美发店的系主任。’
曹桂林说;‘ 我觉得很多中国人已经过得很不赖了,有些地方可能还比美国人强,当然我说的不是摆摊炸油饼的那些人。当然炸油饼的不抱怨,抱怨的反而是过得不赖的这群人。一会说中国有雾,其实洛杉矶到了冬天车都看不见。一会又说吃的有毒,但美国的茄子都长一样大,芹菜跟擀面杖似的,土豆跟足球似的,是不是转基因我不懂,但说是自然生长的,打死我都不信。他们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比中国好得多的社会,但那也不是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