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生与非洲留学生交媾的后果让国人傻眼了 [2019/07]
- 具有中国特色的卖淫经营方式 [2016/01]
- 卖淫同样是合法的香港和澳门内容却大相庭径 [2020/08]
- 现在上海的嫖客都知道“百度地图”已经成招嫖新平台 [2023/06]
- 王先生胸闷,回国差点被罚美元500多元 [2018/09]
- 上海最贵的十处豪宅,每套房子过亿 [2017/07]
- 突然全国有房的人都炸开了锅 [2019/08]
- 现在上海人怎样看美国来的亲戚、朋友 [2017/06]
- 从朱镕基儿子年薪一亿多看国内贪官衙内现象 [2015/03]
- 中国院士的腐败渐趋蔓延,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2015/07]
- 广东的黑人兄弟大庭广众赤身裸体引起公议 [2019/04]
- 这油画披露文革对青年女性的摧残 [2019/05]
- 中央应该叫央视怎样检讨 [2015/09]
- 你的中国身份证将被收掉,中国许多事情与你不搭界了 [2019/05]
- 当局对一批文革批斗照片除禁,用意何在 [2017/06]
- 蒋、宋、孔、陈的私人财产比不过人民大救星毛泽东 [2014/12]
- 谢谢你美国,因为你阻止了孔子学院 [2018/07]
- 美国的慷慨,老革命张老在纽约过幸福年 [2017/02]
- 文革时候干部的贪腐面貌 [2015/07]
- 我在美国遇到的真正的好人 [2016/09]
- 中央有意让上海将取代香港,上海人有福了 [2020/06]
- “我最崇拜毛泽东” [2015/01]
- 从乌克兰高调纪念数百万人饿死的“大饥荒”想到的 [2014/12]
- 张先生说,难道要他第二次做犹太人吗 [2020/05]
- “武力攻台”说打就能打吗 [2021/11]
- 要特别警惕国内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者的战争叫嚣 [2016/12]
苏州的公墓不卖给上海人了
上海人应该说还没有到死无葬身之地,不过也差不多了。
想到文革,上海人的40多万坟墓被平毁,已经死了许多年,已经入土的也死无葬身之地。
上海人要死有葬身之地是很难了。
现在苏州的公墓又不卖给上海人了。
苏州市规定,严禁经营性公墓跨苏州市区域外销售。对外市户籍人员确需在苏州公墓安葬的,要报经公墓所在地民政部门同意。没有一点关系和理由是通不过的。
苏州的公墓不卖给外地人,“墓票”和“房票”一样,与户口挂钩,让人背后一凉。
坊间一直传说“苏州的墓地里,睡的一半都是上海人”,到了清明时节,沪牌的车子会把通往苏州大小墓园的路堵得满满当当。为什么上海人喜欢到苏州买墓地呢?其实这里头原因挺复杂,基本和“叶落归根”情结没关系。
公募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相当晚近的概念。甚至,“人死后要安葬”这个很朴素的要求,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得以得到承认的。
公墓是伴随着现代化大都市发展形成的;公墓出现在中国只有百年历史。中国传统上,强调“叶落归根”,人死在客乡,灵柩要送回家乡安葬,如果一时安葬不了,就要“停厝”,把灵柩暂寄在义庄、寺庙,等机会运回家乡,这成为一笔沉重负担,所以屡屡有“孝女卖身葬父”的故事。
上海开埠之后,外国人带来了公墓文化。当时有不少外国人死在上海,需要集中安葬,渐渐地就有了“外国坟山”。比如,现在浦东陆家嘴东方明珠边上,就是当时的“外国坟山”,边上的码头就叫“坟山码头”。
1950年代,政府铲平了这些“洋墓地”,改造成了公园,成为如今上海的静安公园、淮海公园,还有作为东方明珠塔前身的浦东公园。如今都是繁华CBD地区,当初却是很冷僻的坟山。城市发展(地价升值)和公墓的矛盾,贯穿于公墓问题的始终。
“洋公墓”里的骨殖,当时被弄到闸北、宝山一代安置,不过等到1966年的“大破四旧”,这些洋骨殖也都灰飞烟灭。
新中国政府有着移风易俗、宣传唯物主义的宏大意识形态愿景,也有着节约土地的现实考量,在农村搞过平坟还田政策,在大城市实施严格的限制墓地政策。
另一方面,当时很多市民希望“落叶归根”,还葬家乡。所以,“文革”之前,上海就有过“鼓励外运”的政策,就是希望上海市民死亡之后,能够在家乡安葬。
“文革”中,在“破四旧”的名义下,上海几乎所有公墓都被毁坏,40多万坟墓被平毁。龙华公墓被改成火葬场、烈士陵园,9个公墓被改建成仓库等单位,34个军管的公墓也被陆续改为建设用地。
这样一来,1980年代中期之前,上海几乎无地可葬,政府也不希望你葬。
当时主要处理骨灰的方式,就是寄在骨灰堂里,或者把老人的骨灰放在家里。在当时上海拥挤的家居环境当中,还要放骨灰盒,是挺吓人的事情。
你可以想象一下,上海这么一个大都市,从文革开始到1980年代中期,差不多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死了这么多人,公墓全部被毁,没有安葬的地方,积累了多少魂魄。
在1980年代,苏州人想到了一个发财之路,就是卖墓地。在当年的意识形态之下,这需要有“吃螃蟹精神”的,“安葬”本身就是被认为和当时的纯粹的唯物主义相抵触的,当时苏州打了一个“擦边球”,叫建设“华侨墓地”。
现在人们说十几万的墓地属于“天价墓地”,其实在1980年代一样不便宜。我家在1989年为祖母,在苏州吴县(如今的吴中区)购买墓地的费用是800元(当时工人的月收入也就四五十元),这在当时已经属于巨款了!当时上海刚刚兴起“商品房”,价格也不过是五六百元一平方。
1980年代,上海没墓地,苏州有墓地,这就是大批上海人入葬苏州的原因。
凤凰公墓是苏州最大的经营性公墓,目前凤凰公墓管理的20万墓穴,其中60%为上海人购买,而且“这些墓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卖出去的。
上海的公墓,也一样面临地价飙升之后的尴尬。在苏州墓地火爆之后,上海的一些郊区也提出来要营建公墓。当初都是很偏僻的地方,如今都是很成熟的地段,结果就是和一堆豪宅包裹着一片公墓。
城市越来越大,地价只可能越来越贵。原本是人迹罕至的墓园,如今成了繁华的闹市,地价逼着死人让路。
苏州墓地,不向外地人限购还行吗。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