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赵本山

作者:静悄悄  于 2015-1-4 02:16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大话影视

关键词:赵本山

近些日子,赵本山成了网络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各种各样的评论异彩纷呈,稀奇古怪的说法不断涌现。因为我一直比较喜欢赵本山的作品,所以也按耐不住想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说明,虽然我喜欢赵,但他的作品我看得不多,更没有去过他的刘老根大舞台,所以我的看法肯定片面。而且我也没有很好的艺术批评方面的修养,很难用艺术的眼光或艺术哲学的角度进行评价。只是谈谈看法吧。

第一,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农民艺术家。一个一天学没上的“文盲”,能把在农村流传的艺术现象采集起来,使之升华,进而转化为反映现代农村农民生活的艺术产品,而且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中国的艺术舞台上展现二十多年,其艺术水平与受过专业教育的多数编导演相比难分伯仲。这在中国文艺历史上是少有的。从这一点看,他就了不起。

第二,他的作品贴近当前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实际。赵本山的舞台姻缘经久不衰,其根本原因是他贴近当代农村的生活,会讲“咱们村的故事”,会“唠农民磕”。比如叫外号。有人批评他的作品污蔑当代农民,拿生理缺陷和残疾人做笑料。这种意见就有些不了解农村的实际。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我的家乡与赵本山的家乡是邻乡。在农村,以乳名和外号相称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比如,我爷爷一辈共有十一个人,除一个在外当官的,十个人都有外号。外号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生理特点,如“二大个子”,“三矬子”,“大脑袋”等,一类是人格特点,如“四吵吵(此人说话声大)”,“小老道(此人有些小聪明)”等,还有一类是职业特点,如“洋铁匠子”,“剃头的”等。他们那一代基本都没有上学,没有正式的“大号”,后来起了一个“大号”,也都不用。所以在农村叫外号是一个非常平常的事情,没有什么褒贬意思在里面。有人拿美国如何尊重残疾人为理由,责难赵的作品。人家美国是什么社会发展阶段?用美国的道德标准来衡量中国的现实,这本身就是一个失当。又比如赵本山剧中的人物都说地道的农民话,其特点就是不怎么遵循语法规则,重复拉杂,句子成分不全,这比完全符合主谓宾定状句式的台词更贴近生活实际,更能让农民听得懂。本人孤陋寡闻,但就近些年看到过的农村体裁的作品,可以说少有出其右者。而且给农民看的文艺作品本来就少,我们对此类作品不妨善待一些,宽容一些,别那么刻薄。

第三,他的作品受广大农民喜欢。有电视收视率和网络评奖为证。电视收视率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是作品被接受的一个重要指标。有些作品可以获奖,可以获国际大奖,但几乎没人看。不能说这样的作品不好,但起码他不适合大多数受众的口味。有人批评赵的作品“低俗”,但低俗恰恰不是毛病。文艺作品确有低俗和高雅之分,但低俗与高雅没有确切的划分标准。艺术批评应该起码遵循一个原则,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低俗不一定不受欢迎,高雅不一定被人接受,阳春白雪,和者盖寡。那些蹦蹦跳跳,扭屁股摇脑袋的节目,我们老年人肯定受不了,却符合青年人精力旺盛,感情盈余的特点。如果让农民听帕瓦罗蒂《今夜无人入睡》,那就不是听歌,而是要命了。我们不能口口声声说文艺为广大工农兵服务,却把工农兵的喜欢置之度外。我们不可过度抹黑赵本山,要考虑被抹黑的老赵的身后的亿万喜欢他的人。

第四,他的作品不但给人欢笑,还给人启迪。赵的作品一个显著的功能就是给人们带来笑声。人人感到快乐,精神放松,这是文娱作品的一个重要功能。否则,文化部就和教育部合并好了。就是教育,也提倡“寓教于乐”,在快乐中学习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但是,不能要求所有的教育都在乐中进行,教育的主要特点还是“苦读”。同样,不能苛刻地要求文艺作品都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否则,就不是娱乐了。赵的作品,尤其是公开发表的作品,很多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如电视剧《刘老根》中的创业精神,小品《今天明天和后天》的时代特点,都很好地处理了“教”和“乐”的关系。有人片面地说《卖拐》《卖车》“忽悠”了全国人们。这个见解是否有些浅薄。我认为,这几个作品深刻地揭示和讽刺了当代社会问题。社会上,弄虚作假的现象,坑蒙拐骗的现象还少吗?比“大忽悠”还能“忽悠”的广告还少吗?人们在被忽悠笑了之后,可以深刻思考这些问题的。不可否认,这些作品揭露有余,鞭笞不足。但在短短的演出时间内,让一个小品“高大全”是难以做到的。

第五,赵本山有必要变革自己,适应时代。时代变了,而且变的十分地迅速。比如农村互相叫外号,现在已经逐渐地销声匿迹了。我的父辈就有很多人接受了正规教育,他们都有自己的“学名”,他们的乳名早就被忘了,叫外号的现象也很少了,即使叫,也只能是平辈之间,对长辈叫外号已经被认为的不敬了。如今农村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科学种田,进城务工,土地转让,合作经营,网上销售,这些都应该反映到文艺作品中来。赵本山也应该再学习,不要被挡在网络时代之外。而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把艺术和教育和谐地结合起来,应该是文艺工作者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当然,这些对于一个年近半百的老人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但我想,赵本山的性格和智慧,在这方面是会给我们新的惊喜的。

第五,老赵要经受当前文艺界批判“媚俗”之风的考验。不可否认,当前在文艺界,在我国的舞台上,确有挑战社会道德底线的庸俗现象,也确有单纯追求市场效益的媚俗倾向。在一些文艺作品中,金钱比道德高贵,小三比原配嚣张的现象非常严重。这种倾向应该改变。本山大叔的作品,具有通俗和低俗的特点,这些年也曾经受到媒体的过度追捧。这种现象恐怕要改变了。老赵要适应这种变化,就是不可能总像前几年那样火,在保持作品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其社会价值。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9 01:3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