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国感想:希望明天会更好 [2018/06]
- 美国总统选举里的中国元素 [2015/09]
- 回国感想之一:高铁 [2015/06]
- 回国感想之三:方言的变化 [2015/08]
- 聚会和微信上的说话方式 [2015/03]
- 闲聊台湾蔡英文的执政前景 [2016/05]
- 养儿能够防老吗? [2015/11]
- 回国感想之二:都市的变化 [2015/07]
- 闲聊同学会和同学情谊 [2015/03]
- 美国总统候选人的精彩辩论 [2015/12]
- 一个父亲眼里的父亲节 [2016/06]
- 回国感想之四:微笑 [2016/03]
- 每逢佳节倍思‘中国歌曲’ [2015/12]
- 媒体这次可能帮了倒忙 [2016/11]
- 拥有年轻和乐观的心态 [2015/04]
每逢佳节倍思‘中国歌曲’
很多看过中国节日焰火和爆竹的西方人都以为,东方人的节日一定比西方的更加绚丽多彩。就焰火这一部分来说,的确是这样,但就其他的部分来说,相反的情况恐怕才是真的。这其他的部分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即东西方在节日音乐和歌曲方面的区别。
虽然西方人在节日里,很少有机会看到像东方焰火那样令人炫目的视觉盛宴(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善了,国庆焰火现在已经点燃了很多美加地区的夜空),但在听觉上却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补偿。这表现在,几乎在所有的西方节日里,到处都可以听到为特定节日量身定做的节日歌曲,比如,生日有生日歌,结婚有婚礼进行曲,圣诞节有铺天盖地的圣诞颂歌。就连在葬礼上,也有 Amazing grace ,这首连死者都会感动得流泪的歌曲。
不要小看这些制式的节日歌曲,它们把节日从简单的味蕾享受提升到了文化的高度,使节日终于有了精神上的寄托,并使节日中的男女老少,在离开餐桌以后,还可以再吃一次精神大餐(这有点像现在的中国人吃过年夜饭以后去看春晚一样)。而且,这些节日歌曲,代代相传,经久不息,经受住了长时间审美疲劳的考验。
反之,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就缺少了这个环节。虽然在节日里,我们也举行各种各样、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像文章前面提到的焰火表演。但美中不足的是,我们的节日里都普遍缺歌少曲,即缺乏一首或几首属于节日本身的、经得起时代反复传唱的主题歌曲。这使得中国的节日,与西方相比,多少有点安静。节日的主要吸引力也因此一直都停留在“民以食为天”的层面。
我们为什么几千年来都过着这种没有主题歌陪伴的、相对沉默的节日呢?是我们中国人天生就害羞或者对音乐舞蹈不那么敏感和渴求吗?还是我们的音乐家们低估了节日歌曲的重要性?就我个人的感觉是,横在我们中国人和美妙音乐之间的最大障碍,可能还是我们长期不争气的经济。是的,我们过去的(至少在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生活中,缺乏的东西太多了,平日里的粗茶淡饭使节日变成了恶补大鱼大肉的唯一机会,谁也不想放过这个机会而去关心什么酒肉以外的东西,而且,就是偶尔满足了温饱以后,也不会马上就思与人性原始欲望不相干的东西。是呀,谁又能饥肠辘辘地宣布自己热爱音乐呢?
好消息是,人们对食物的喜爱超过歌曲的时代应该不会很长了,因为挡在中国人和音乐之间的最大障碍,现在正在慢慢消失。中国今天已经取得的经济发展,使我们有理由乐观,这些经济基础的变化最终会给上层建筑(包括音乐)带来丰厚的回报。如果‘经济发展可以带来文化进步’的历史规律能在中国重演的话,那么,不再依恋食物的人们可能会开始意识到,吃喝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节日的全部,音乐和歌声也应该是节日的一部分,甚至是更重要的组成部分。
希望有一天,在中国的每一个节日里,都有几首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歌,这些歌曲朗朗上口,百听不厌。每逢佳节,都有一组组穿着节日盛装的人,站在大街小巷和车站码头上,用家喻户晓的歌声为路人传输节日的温馨。这会不会是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上,新的一景呢?
的确,中国从来就不缺乏像西方那样充满人性和神话色彩的传统节日,比如中秋节、端午节和春节等等。我们只是还没有来得及为她们一一谱上相应的歌曲。虽然我们可以继续羡慕和欣赏,哪些来自西方和没有国界的节日歌曲,但我打赌,如果我们一旦有了自己的节日歌曲,我们一定会感到更加亲切,所以,希望哪些真正具有才华和立志填补空白的音乐家们,现在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一首脍炙人口、世代传唱的节日歌曲才是他们名留青史的最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