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巴子,他們值得所有人敬重(之二) / 寶島遊記(十五之二) [2015/03]
- 揭秘:卸妆以后,一个真实的上海美容界名人“莲太太” [2015/08]
- 走进中国(一) 上海人,你得为自己正名(之五) [2015/07]
- 枇杷树一年能结几次果 ? 我的花圃(八) [2015/05]
- 漂泊异乡几十年,人生的归宿在哪里 [2015/11]
- 卷土重来地沟油 追踪地沟油(之一) [2015/11]
- 名人莲太出门忘带钱,落难了还碰见一个卑劣男(少儿不宜) [2015/08]
- 走进中国(一) 上海人,你得为自己正名(之二) [2015/07]
- 纪实:在中国旅游,我是怎样被导游忽悠的 [2015/08]
- 走进中国(一) 上海人,你得为自己正名(之三) [2015/07]
- 走进中国(序) [2015/07]
- 尴尬的一幕:在高墩上不但接受安检,还检验是否男子汉 [2015/10]
- 旅游归来,我掉进了成都的的黑夜中,狼狈不堪 [2015/08]
- 走进中国(一)上海人,你得为自己正名(之四) [2015/07]
- 纪实:在中国旅游,我是怎样被导游导购的 [2015/09]
- 诚实人的买和卖 我的花圃(十) [2015/05]
- 颇具中国特色的欺诈:有人要硬塞一个病老头给我 [2015/09]
- 须知:在中国旅游,入了散团你就沦落为二等游客 [2015/08]
- 在中国旅游,吃一亏长一智,该说不字就说不 [2015/09]
- 奶妈素芬,您在哪里 我的花圃(七) [2015/05]
- 岂有此理,这位导游怎么敢撒这样无中生有的谎 [2015/09]
- 傍着美丽凡人都心动 我的花圃(三) [2015/04]
由于我的花圃建在美国,因此到我花圃来落户的花卉中美国藉的居多。她们中很多在中国罕见甚至在中国花卉大家庭里还找不到她们的芳踪。本篇介绍的花卉,学名RiceFlower,她的祖先在东澳大利亚,只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移民进入美国。
如果把她的学名直译成“米花”,然后Google“米花”这个词,电脑跳出来的玩意会吓你一跳,竟然是爆米花,或其他非植物类的词条。再去逛一下“百度”,出来的也是文不对题,诸如介绍土特产“邵阳米花”,等等。但是如果Google"Riceflower",电脑就会正儿八经地介绍这种花並配上照片。两大权威搜索器隐约地告诉我们,米花这种花还末进入中国大门,或者说中国老百姓还不知道有这样的花。
物以稀为贵。让读者朋友先睹米花的芳容。
看了这些片片,你可能会问,这“米”字从何谈起。的确,这春天开的花没有给人一点米的感觉,在阳光下她更象开着屏的孔雀尾巴。严格地说,它竞开的不是花卉而是踢出了一个个花球。这一团团粉红色的花球玲珑剔透,欣欣然走进围观者的眼帘。她翠绿的针状枝叶就象孔雀的羽翎,烘托着顶上的花球。活灵活现就是一只年青的孔雀在幽幽地向你卖弄她的身姿,盈盈地向你展露她的妩媚。
本文的读者,如动了发财的欲念,不妨去东澳大利亚了解米花的产地,然后给这些花冠之以“孔雀尾花”,並为此花名申请专利,把此花引入中国。那一定洛阳纸贵,赚得你喜笑颜开,人翻马仰。不过,你要做一个可靠的中介者。你必须捎带售后服务。也就是要告诉买者如何培植这种植物。除了养花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以外,此花种植最关键的两条是:一是土壤必须通水性能好。二是生长过程中必须要防止线虫如蚯蚓的侵害。还有一个方法更捷径,你可以直接把此花介绍给中国首富,生产小米手机的老板,卖给他你的专利,可能一不小心你也跨入富翁的行列哈。
既然这种花起名为Riceflower,那么它一定是有点根据的。米花花期达五十天左右,以后粉红色的花果逐渐地变浅,变成乳白色,象一粒粒小米散落在缘枝之上。由此,她被命名,並荣录花名册。澳洲人以花的后半程品相命名此花,那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可以用她的前半程相貌命名呢?
“孔雀尾花”多好听的名字。于是凡来我花圃参观的,我都特別向他们介绍这盆花,并称她为孔雀尾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