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不留神加入了美国的婴儿潮 [2015/10]
- 历史有意思 [2015/10]
- 2017回家记(6)- 高中同学聚会 [2017/12]
- 华游散想(五)- 没有小费 [2019/11]
- 华府兰花展 [2019/03]
- 2017回家记(3)- 车车车 [2017/10]
- 生男生女不一样 (3)- 婚礼费用 [2018/07]
- 回乡记 (六) 大院老屋 [2015/12]
- 回乡记 (七) 回美搭乘海南航空 [2015/12]
- 回乡记 (八) 我爱北京 [2015/12]
- 2017回家记(1)- 沸腾的广场 [2017/10]
- ABC 学中文,说写用 拙且乐 [2019/12]
- 极寒袭美 风城巨冷 [2019/01]
- 孟菲斯掠影(一)餐馆寻故事 [2016/07]
- 昨日芝加哥全城湛蓝欢庆胜利 [2016/11]
- 阿克隆的孩子 [2017/02]
- 养蚕小记 [2016/09]
- 回乡记 (五) 读报有感 [2015/12]
- 超级杯、超精彩 [2017/02]
- 磨石成石 [2017/01]
- 竞争激烈的医学院 [2017/08]
- 价廉物美的自制旅游纪念币 [2017/05]
- 做个诚实的运动员 [2016/08]
- 鸡年大吉 [2017/01]
- 永远的张爱玲 [2016/03]
出差经常路过孟菲斯,但总是匆匆一掠,未曾驻脚过。最近途经时忙里偷闲,小逛一下。
曾读过这一篇文章,一直计划着来寻访。照片上的女子叫Della Adams,她父亲Clarence Adams当年参加过朝鲜战争,在战场上被俘。
停战后在双方战俘大交换过程中,有21名美军战俘自愿决定不回美国而选择了去中国,她的爸爸是其中的一个。他先是在北京人民大学补习了两年中文,然后被送到武汉大学学习,上学期间与一个中国女子(Lin)相识并结婚,后来到了北京外语出版社做翻译工作。Della出生在中国,大概是在1959年,她还有一个弟弟,也出生在中国。1966年文革开始,她爸爸觉得中国的政治气候不利于继续呆下去,再加上那时的美国民权运动高涨,黑人地位已有所改善(他是黑人),于是在中国居住了12年之后,决定全家经香港返回美国,回到他的家乡田纳西州孟菲斯定居。但刚开始的时候生活很艰难,他被视为叛节者(Turncoat),受到FBI/CIA的监视,很难找到工作。最后他和太太决定自己开餐馆维持生活,他们开了中餐馆,在经历了创业初期的艰辛之后,生意总的来说还不错,最多时曾开了8家小店。他得到女儿的鼓励和帮助,写了一本书,记载了他一生的经历,书名叫《An American Dream – 》。Della的父母已先后去世。
该文章中提到了这家中餐馆,跟随GPS,找到后发现是一家门面不大的小店。
进店打过招呼,老板是位华人。谈话中得知原店主人(Della家人)把店转卖了,这已是好几年前的事了,该老板不太了解其中的故事。听到这些后颇感失望,寻访一段历史的计划没能实现。
YouTube上可以找到一个5集系列专题片,"American
Prisoners of War in China!",追访那21位美军战俘和他们被改变的人生,除了一位叫老温(James
Veneris)在中国扎根、去世并安葬在那里之外,其他的战俘后来都陆陆续续地回到了美国。看过,很感人也很有启发。相对应的是当年有14000多志愿军战俘决定不回大陆而去了台湾,他们的后半生也是被改变,个中的辛酸悲欢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这家小店主要是take out,没什么人进来吃。饭菜一般。
餐馆的结构这么多年没什么变化,这个窗口与专题片中某一集所显示的基本一样,只不过片子上是Della和母亲在餐馆里面接受记者的采访,从里往外拍的。
餐馆有一个大鱼缸,观赏鱼在里面游来游去。
YouTube 链接(这是5/5,前面的4集可以顺着找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7a6HGCvumY&list=PLoMTf-uM-5AuwuDELDWw2uGkIESJrxX4v&index=5
战争是残酷的,遭殃的总是人民,某些人靠战争和别人的鲜血而发迹。让那些叫嚣和鼓动战争的人先送自己的孩子们去打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