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不留神加入了美国的婴儿潮 [2015/10]
- 历史有意思 [2015/10]
- 2017回家记(6)- 高中同学聚会 [2017/12]
- 华游散想(五)- 没有小费 [2019/11]
- 华府兰花展 [2019/03]
- 2017回家记(3)- 车车车 [2017/10]
- 生男生女不一样 (3)- 婚礼费用 [2018/07]
- 回乡记 (六) 大院老屋 [2015/12]
- 回乡记 (七) 回美搭乘海南航空 [2015/12]
- 回乡记 (八) 我爱北京 [2015/12]
- 2017回家记(1)- 沸腾的广场 [2017/10]
- ABC 学中文,说写用 拙且乐 [2019/12]
- 极寒袭美 风城巨冷 [2019/01]
- 孟菲斯掠影(一)餐馆寻故事 [2016/07]
- 昨日芝加哥全城湛蓝欢庆胜利 [2016/11]
- 阿克隆的孩子 [2017/02]
- 养蚕小记 [2016/09]
- 回乡记 (五) 读报有感 [2015/12]
- 超级杯、超精彩 [2017/02]
- 磨石成石 [2017/01]
- 竞争激烈的医学院 [2017/08]
- 价廉物美的自制旅游纪念币 [2017/05]
- 做个诚实的运动员 [2016/08]
- 鸡年大吉 [2017/01]
- 永远的张爱玲 [2016/03]
这还是7月初的事情。某日中午休息,照例散步消遣,见有桑树上桑椹果已变红转甜,同行几人兴致勃勃,大家都采来品尝。日后提及此事,有一聪明的同事说,那我们可以采桑叶养蚕。
我原以为是说得玩的,没想到大约一星期之后,他拿来了一个小盒子,里面是刚从eBay上订买的蚕仔。给我了两片,从此开始了一个月的丝绸之路。
我小时候养过一次蚕,那是大约小学四五年级时候的事了。一小片纸片上,大约有七八个蚕仔,放到小“香脂”盒里,整天带在身上,看着那蚕仔孵化出来,变成了小虫虫。记得桑叶很难找,曾走到很远很远的关林,那里的桑树是用来培育长成桑叉形状的,农民用来扬场和翻麦子的。人家盯得很紧,我们不敢去采叶子,怕抓住被揍一顿。只好回来用榆树叶来喂蚕,可怜的蚕们吃不好,长的都是小身材,好像最后下来,只有一两个蚕结了茧。
我的同事小时候也有一次依稀可记的养蚕经历,童年的美好回忆激发了我们再玩一把的热情。
7/14 – 经过几天后的孵化,小小tiny的蚕仔变成了小虫虫,赶紧桑叶伺候。
7/21 – 小家伙们长得真快。一星期后就大不一样了。不知道为什么有的叶子这么香,吃的几乎干干净净。能吃就能拉,蚕屎据说还是中药,叫“蚕沙”。
7/29 – 又过了一星期,瞧瞧这变化,个头见长,换叶子和打扫卫生时还可以看到脱下的皮。蚕一生中要脱换四次皮,五龄蚕就进入成熟阶段。
8/6 – 这一星期里,蚕宝宝们特别能吃,每天采的桑叶都不够它们吃,铺上一层厚厚的叶子,用不了多久,就快被吃完了。凑近听一听,还能听见那“沙沙”的声音,就看那些众蚕们趴在叶子上下,吃得正香。咬得干干净净,就剩下大粗杆了。看着这些白呼呼肥胖胖的五龄蚕,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称它“蚕宝宝”。
随后的几天里,有些蚕开始进入吐丝结茧阶段,食欲降低,不大活动,开始摇头晃脑做吐丝状,赶紧就把这些蚕宝宝们放进它们的家里面,让它们作茧自缚吧。
最后的收获还真不小!白花花的蚕茧一大推, 有大也有小个的。
静静地,一星期之后,蚕蛹破茧而出,变成了蚕蛾,最后交配产卵,结束了它们短短但极有成果的一生。
想想真是很神奇,蚕从小到大短短的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身长据说变化了近300倍,体重增加了上万倍之多,吃的是绿绿的桑叶,吐出来的是柔软洁白、富有光泽且强力又高的蚕丝。“春蚕到死丝方尽”,躲进小窝里小歇几日,最后还要顽强地钻出来,完成繁衍后代的使命。了不起。
养蚕一月,蛮有收获。今年季节已过,树叶很快就要开始落了。明年春天再来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