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省小城故事 (十) - 僻农野乡有华人

作者:洛游邮乐  于 2017-2-10 13:1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已有22评论

这也许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听到、看到和不断的了解。每每想起就会有种激动和冲动,感觉我有义务写出来告诉大家。材料在手头上攥了有好几年了,但深恐写不好写不全。。。


第一次来这里是大约五年前,我们公司在Greenville有个生产厂,我负责一些产品的技术支持。听同事们说那里位于middle of nowhere。不管飞到哪个就近的机场,都要再开车3多小时才能到。该市位于阿肯色和密西西比州的交界处,位于密西西比河的三角洲中心,典型的南方农村格调。有3万多居民,大多数是黑人。


我来之前随意的google了一下,意外的发现当地人口中有将近1%为华裔,在该市名人栏目下面还列了个华裔美国人,他是个早期有名的新闻工作者。这一发现使我非常惊讶,我很难想象出我们华人生活在一片遥远偏僻的农村。


我怀着极大的兴趣想亲身了解这段历史。在以后的5年里每逢来此出差,我都尽量找时间去寻找和发现这段历史,也读了不少的史料。下面的是我的一些故事。


当年最早来到Greenville这片土地上的华人大概可以追溯到1890’s年代,当时的华人基本上都是以“苦力”的形式自卖来到了北美大陆,修建横穿美国(横穿加拿大)的大铁路。华人以艰辛的血汗和生命换来了铁路的早日建成(加拿大的铁路提前5年建成)。但是随着加州经济的萧条,失业率很高,华人成了替罪羊,被歧视和迫害,1882年美国政府甚至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针对单一人种的歧视性法案。


在这样恶劣敌视的环境下,一些华人离开了加州,沿着他们亲手修建的美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向东漂移。有些人在芝加哥停了下来,有些人继续东进到了纽约、费城、波士顿等大都会谋生。但有小小的一支人马,在芝加哥附近顺着密西西比河南下,到了新奥尔良附近。当时的路易斯安那州是美国的蔗糖产区,由于黑人奴隶制的废除,黑人成为了自由人,不再是其原庄园主的私有财产(奴隶),许多黑人离开了甘蔗园去寻求崭新的生活。白人庄园主急需找到廉价又勤干的劳动力,他们早就听说过华人劳工在修建铁路时表现出来的品质,所以就想招募华人。这一拨华人到了甘蔗园,他们并不喜欢那样的生活,而且他们已不是像刚来美国时候那样,是卖身来做“苦力猪仔”的,在修建铁路后已经赎了身,也是自由人。所以这一拨人马离开了种植园,沿着大河逆上,最后来到了三角洲(The Delta),并停下来。传说中有两个版本,一说是Original 13人,也有说是Original 8人,领头的姓王wong。大概看上了这一大片平坦肥沃的土地,也许是折腾这一趟后太累了,就在此地歇了下来,“安家”落户。


我在Ben N. 的收藏品中读到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凭着记忆追写下来。早年这些华人多是来自广东的“四邑”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广东的开平、恩平、台山和新会一带。收藏品中有190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房产登记和过户记录,上面可以找到华人的名字(拼音)。1900年左右记载着当地有58名华人,男女比例为580。没有女性。这与当时的排华法案有直接关系,法案限制或禁止华人女性来美国,大概是想让华人自生自灭。(我看过一个加拿大早期华人的辛酸史,也有非常类似的经历,华人男性只能与土著人通婚,因为只有土著人接纳华人。。。)。


我向Ben请教(他是个白人),是否当年留在这里的华人从事农业耕种或渔业生产,他说都不是。很可能我们今天的大多数人想像不到,这些华人开起了一个个小小的杂货店兼营饮食。


我们都知道,最早的华人在修完铁路后,身上有一点点的余钱,有人开起了洗衣店,因为这种工作简单不需要语言技能,小牌子上写好价钱就行,关键是自己做了主人,不是为别人干。等生意做大后卖掉洗衣店去开餐馆,因为盈利比洗衣行业要高。而让出来的洗衣店多由后来的韩裔接去做,同样的主要原因就是不需太高的英语技能。


在偏僻的乡村开洗衣店或餐馆很难生存下去,但是这些早期的华人凭着精明的眼光和判断,发现小型零售业有其独到的优点。于是他们就开起了一个个以家庭为背景的杂货店,经营日用小商品并兼卖自家的饭菜。慢慢地发展和红火起来,据统计在最高峰的1940-1950年代,以Greenville为中心周围大大小小的村镇里,居住着大约200多位华人,他们共开了40家左右的小杂货店,全是一家一户的规模,且很均匀的散布于那里广袤的田野中,互不影响。更让人惊异的是他们的顾客基本上都是黑人。这是一个很独特的社会现象,黑人与华人相处融洽,互利互助。在南方彻底废除种族隔离之前,我们华人是被白人冠以“有色人种的”,在白人眼里我们和黑人的待遇都差不多的。白人有自己的杂货店之类的,是不会到华人开的店里买吃的用的,而黑人发现他们自己更喜欢到华人开的店里买东西。为此有些白人不喜欢华人去开店,认为抢了他们的生意。藏品中有一张广告传单之类的一页纸,现在收藏时特意将其复印成黑纸白字(不是白纸黑字),以表示谴责当年的种族歧视,传单上写道(大意),中国佬Chinaman来到我们这里开商店,抢了我们的生意,我们应该行动把他们赶走。


我常打交道的一个工段长是个黑人兄弟,50岁左右吧,告诉我在他小时候,经常去他家附近的一个杂货店里买晚饭,店主对那些小孩子们,谁叫啥名字是谁家的孩子都很熟悉,他说那些店主都很nice,卖的饭菜都会多加一勺一筷的。


Ben的收藏中我看到1930年代左右的一次当地学校School District会议纪要,上面写着说“许多华人想申请他们的孩子到白人孩子的学校上学,答复是No。华人是”Colored people“,他们可以与黑人的孩子一块上学,或者他们可以自己办教会学校,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上学,但不能与白人孩子一起上学。因为华人传统上重视子女的教育,他们是有开华人教会学校(另篇有介绍)。我在Ben贴满好几面墙上的Greenville高中毕业照片上(可追溯到1930’s年代),最早看到有华人的是1947年的毕业班,刚好是1943年《排华法案》废除之后的第四年。在1947年之前的毕业班上也有一个华人面孔,但他的姓(last name)不是华人那种,Ben说那个华裔孩子是被当地一个富裕白人家庭领养的(话外题,这个孩子在以后的年代里,对于保存和传扬当地华人文化和历史做出了很大的支持和赞助)。


华人重视子女教育的努力在60年代的民权运动中得到了极好的回报,AA平权法案给少数族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就职就业机会,华裔的子女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刚好脱颖而出,而此时非裔黑人尚未ready。随着年轻有知识的一代离开,大型连锁店的兴起,传统上的爸爸妈妈小店难以为继,一个个慢慢关掉了,由最兴旺时的40家左右,减到今天的为数不多的几家。我的工段长朋友说下次带我去他小时候常去的那一家看看。期待中!


翻阅Ben那厚厚一本收藏资料,有许多令我感动的细节。读着读着常常会眼眶湿润,鼻子发酸,尽管所有这些早期的华人跟我没有任何关联,但他们与我一样都是来自那片遥远的土地,我们身上流淌着相同的血。


Ben收藏的几本印刷出版书中,有这样个细节我记忆很深。有个GONG(龚?)姓华人,1910年来到美国,生活在Greenville一带,后来成家立业子女长大成人,相继在不同的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在90年后的2000年全家在加州相聚,由当年的老Gong爷爷一人闯荡美国,变成了今天的233人的子孙满堂大聚会。


读完此文后也许你了解了,并不是所有的早年华人都生活在大都市的唐人街Chinatown,而密西西比这一支华人的奇特的生活经历说明,我们华人的根深深扎在美国这一广袤的大地,城市和农村。


关于密西西比州华人的历史有几本书已出版发行,密西西比州的几所高校里有专门收集。


最后传上一段YouTube短片,2014年的龙舟比赛。那次活动之前我们厂长邀请我去参加,可惜我已另有安排,未能前行,甚为遗憾。

(图片为博物馆展品,在此致谢)


多谢来访!

 

1

高兴
2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9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2 个评论)

8 回复 ryu 2017-2-10 16:31
民族的硬汉!
5 回复 tea2011 2017-2-10 21:00
谢谢分享历史……先辈不容易…
8 回复 fanlaifuqu 2017-2-10 21:17
谢谢分享这段历史,向他们致敬!
6 回复 对牛弹琴 2017-2-11 00:49
认为早年华人都生活在唐人街的,可能是那些只在大城市生活工作的人们,其实往城市外面多走走(当然不光是去有名旅游景点),很多地方都能找/看到早年华人留下的后代,或者遗迹。感慨的是,比起他们,近五十年来美的华人们生活的环境和所收到的待遇,真是好了许多。这不能不说背后强大起来的祖籍国,起到了作用。
4 回复 洛游邮乐 2017-2-11 03:03
ryu: 民族的硬汉!
当年华人先辈的确不容易。
9 回复 洛游邮乐 2017-2-11 03:04
tea2011: 谢谢分享历史……先辈不容易…
多谢。是的,先辈们不容易。
8 回复 洛游邮乐 2017-2-11 03:05
fanlaifuqu: 谢谢分享这段历史,向他们致敬!
谢谢翻老。非常同意。
4 回复 洛游邮乐 2017-2-11 03:09
对牛弹琴: 认为早年华人都生活在唐人街的,可能是那些只在大城市生活工作的人们,其实往城市外面多走走(当然不光是去有名旅游景点),很多地方都能找/看到早年华人留下的
谢谢来访。时代在变化在前进。第一代华人总是不容易,在破冰在打基础,给后代一个好的开端。
8 回复 嘻哈:) 2017-2-11 03:21
早前时候移民的华人,比我们同样第一代移民华人艰难太多,吃的苦也是无与伦比的了:(。你的文令我想起3k党,也拉近我们与黑人兄弟姐妹的距离。很久以前,我的一位从小县镇上大学出来的朋友就含沙射影地指责我们和她自己:大城市的人歧视小城市的;小城市的歧视县城的;县城的歧视农村的。她以此证明中国传统和很大部分中国人是存在较重歧视因素的。在美国,大部分时间我感受到平等,很觉得幸运。是不是的?
5 回复 洛游邮乐 2017-2-11 06:37
嘻哈:): 早前时候移民的华人,比我们同样第一代移民华人艰难太多,吃的苦也是无与伦比的了:(。你的文令我想起3k党,也拉近我们与黑人兄弟姐妹的距离。很久以前,我的一位
同感。原来没注意,出国后才感觉中国人下意识的歧视心理很强(包括俺自己),地域、城乡,汉族与其他民族等的歧视。歧视总是不对不好的,不利于沟通和理解,只会增加抵触和敌意。在美国这里教育和规则鼓励和要求种族性别年龄等等因素虽不同,但要平等。至少招工广告上不敢列上性别年龄种族等作为条件,而以胜任工作为首要。在国内就不一样,举个例子比如说可以直接明说,只招“空姐”,为什么“空妈”就不行?
6 回复 來美六十年 2017-2-11 06:51
Gong---江先生 (台人江姓甚多)----江澤民主席之堂兄弟也
6 回复 洛游邮乐 2017-2-11 09:25
來美六十年: Gong---江先生 (台人江姓甚多)----江澤民主席之堂兄弟也
原来如此,是姓江,长知识了。多谢啦!老哥是那一带的人吧。
5 回复 來美六十年 2017-2-11 10:18
洛游邮乐: 原来如此,是姓江,长知识了。多谢啦!老哥是那一带的人吧。
廣東四邑
7 回复 洛游邮乐 2017-2-11 10:57
來美六十年: 廣東四邑
那说到您的老家啦 。我早年在广州上学时,曾经到过开平同学的家里做客,吃过他家里做的烧鹅,味道很好。
7 回复 秋收冬藏 2017-2-11 11:00
“他们与我一样都是来自那片遥远的土地,我们身上流淌着相同的血。” 读至此处,潸然泪下。我们的先辈们,苦难良多。我也听一位嫁了老美的朋友说过,她的曾婆婆依然认为华人和黑人差不多,不及安格鲁萨克森们。
7 回复 洛游邮乐 2017-2-11 11:54
秋收冬藏: “他们与我一样都是来自那片遥远的土地,我们身上流淌着相同的血。” 读至此处,潸然泪下。我们的先辈们,苦难良多。我也听一位嫁了老美的朋友说过,她的曾婆婆
我每次去那个博物馆,翻着那些收藏,总觉得心里很激动,我们的先辈们比我们要艰辛得多的多。很遗憾,总是有些人歧视别人或别的种族。
6 回复 來美六十年 2017-2-11 11:54
洛游邮乐: 那说到您的老家啦 。我早年在广州上学时,曾经到过开平同学的家里做客,吃过他家里做的烧鹅,味道很好。
老兄是中山大學畢業?????
解放前在石牌,解放後在河南康樂村
5 回复 洛游邮乐 2017-2-11 11:59
來美六十年: 老兄是中山大學畢業?????
解放前在石牌,解放後在河南康樂村
华工。在石牌五山,原中山大学的旧址。
6 回复 來美六十年 2017-2-11 12:18
洛游邮乐: 华工。在石牌五山,原中山大学的旧址。
華南工學院,,,土木工程??????
6 回复 洛游邮乐 2017-2-11 12:26
來美六十年: 華南工學院,,,土木工程??????
呵呵,我的没有那么高级 。那是华工的高档专业,难考进。
12下一页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6 05:0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