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不留神加入了美国的婴儿潮 [2015/10]
- 历史有意思 [2015/10]
- 2017回家记(6)- 高中同学聚会 [2017/12]
- 华游散想(五)- 没有小费 [2019/11]
- 华府兰花展 [2019/03]
- 2017回家记(3)- 车车车 [2017/10]
- 生男生女不一样 (3)- 婚礼费用 [2018/07]
- 回乡记 (六) 大院老屋 [2015/12]
- 回乡记 (七) 回美搭乘海南航空 [2015/12]
- 回乡记 (八) 我爱北京 [2015/12]
- 2017回家记(1)- 沸腾的广场 [2017/10]
- ABC 学中文,说写用 拙且乐 [2019/12]
- 极寒袭美 风城巨冷 [2019/01]
- 孟菲斯掠影(一)餐馆寻故事 [2016/07]
- 昨日芝加哥全城湛蓝欢庆胜利 [2016/11]
- 阿克隆的孩子 [2017/02]
- 养蚕小记 [2016/09]
- 回乡记 (五) 读报有感 [2015/12]
- 磨石成石 [2017/01]
- 超级杯、超精彩 [2017/02]
- 竞争激烈的医学院 [2017/08]
- 价廉物美的自制旅游纪念币 [2017/05]
- 做个诚实的运动员 [2016/08]
- 鸡年大吉 [2017/01]
- 永远的张爱玲 [2016/03]
这也许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听到、看到和不断的了解。每每想起就会有种激动和冲动,感觉我有义务写出来告诉大家。材料在手头上攥了有好几年了,但深恐写不好写不全。。。
第一次来这里是大约五年前,我们公司在Greenville有个生产厂,我负责一些产品的技术支持。听同事们说那里位于middle of nowhere。不管飞到哪个就近的机场,都要再开车3多小时才能到。该市位于阿肯色和密西西比州的交界处,位于密西西比河的三角洲中心,典型的南方农村格调。有3万多居民,大多数是黑人。
我来之前随意的google了一下,意外的发现当地人口中有将近1%为华裔,在该市名人栏目下面还列了个华裔美国人,他是个早期有名的新闻工作者。这一发现使我非常惊讶,我很难想象出我们华人生活在一片遥远偏僻的农村。
我怀着极大的兴趣想亲身了解这段历史。在以后的5年里每逢来此出差,我都尽量找时间去寻找和发现这段历史,也读了不少的史料。下面的是我的一些故事。
当年最早来到Greenville这片土地上的华人大概可以追溯到1890’s年代,当时的华人基本上都是以“苦力”的形式自卖来到了北美大陆,修建横穿美国(横穿加拿大)的大铁路。华人以艰辛的血汗和生命换来了铁路的早日建成(加拿大的铁路提前5年建成)。但是随着加州经济的萧条,失业率很高,华人成了替罪羊,被歧视和迫害,1882年美国政府甚至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针对单一人种的歧视性法案。
在这样恶劣敌视的环境下,一些华人离开了加州,沿着他们亲手修建的美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向东漂移。有些人在芝加哥停了下来,有些人继续东进到了纽约、费城、波士顿等大都会谋生。但有小小的一支人马,在芝加哥附近顺着密西西比河南下,到了新奥尔良附近。当时的路易斯安那州是美国的蔗糖产区,由于黑人奴隶制的废除,黑人成为了自由人,不再是其原庄园主的私有财产(奴隶),许多黑人离开了甘蔗园去寻求崭新的生活。白人庄园主急需找到廉价又勤干的劳动力,他们早就听说过华人劳工在修建铁路时表现出来的品质,所以就想招募华人。这一拨华人到了甘蔗园,他们并不喜欢那样的生活,而且他们已不是像刚来美国时候那样,是卖身来做“苦力猪仔”的,在修建铁路后已经赎了身,也是自由人。所以这一拨人马离开了种植园,沿着大河逆上,最后来到了三角洲(The Delta),并停下来。传说中有两个版本,一说是Original 13人,也有说是Original 8人,领头的姓王wong。大概看上了这一大片平坦肥沃的土地,也许是折腾这一趟后太累了,就在此地歇了下来,“安家”落户。
我在Ben N. 的收藏品中读到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凭着记忆追写下来。早年这些华人多是来自广东的“四邑”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广东的开平、恩平、台山和新会一带。收藏品中有190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房产登记和过户记录,上面可以找到华人的名字(拼音)。1900年左右记载着当地有58名华人,男女比例为58比0。没有女性。这与当时的排华法案有直接关系,法案限制或禁止华人女性来美国,大概是想让华人自生自灭。(我看过一个加拿大早期华人的辛酸史,也有非常类似的经历,华人男性只能与土著人通婚,因为只有土著人接纳华人。。。)。
我向Ben请教(他是个白人),是否当年留在这里的华人从事农业耕种或渔业生产,他说都不是。很可能我们今天的大多数人想像不到,这些华人开起了一个个小小的杂货店兼营饮食。
我们都知道,最早的华人在修完铁路后,身上有一点点的余钱,有人开起了洗衣店,因为这种工作简单不需要语言技能,小牌子上写好价钱就行,关键是自己做了主人,不是为别人干。等生意做大后卖掉洗衣店去开餐馆,因为盈利比洗衣行业要高。而让出来的洗衣店多由后来的韩裔接去做,同样的主要原因就是不需太高的英语技能。
在偏僻的乡村开洗衣店或餐馆很难生存下去,但是这些早期的华人凭着精明的眼光和判断,发现小型零售业有其独到的优点。于是他们就开起了一个个以家庭为背景的杂货店,经营日用小商品并兼卖自家的饭菜。慢慢地发展和红火起来,据统计在最高峰的1940-1950年代,以Greenville为中心周围大大小小的村镇里,居住着大约200多位华人,他们共开了40家左右的小杂货店,全是一家一户的规模,且很均匀的散布于那里广袤的田野中,互不影响。更让人惊异的是他们的顾客基本上都是黑人。这是一个很独特的社会现象,黑人与华人相处融洽,互利互助。在南方彻底废除种族隔离之前,我们华人是被白人冠以“有色人种的”,在白人眼里我们和黑人的待遇都差不多的。白人有自己的杂货店之类的,是不会到华人开的店里买吃的用的,而黑人发现他们自己更喜欢到华人开的店里买东西。为此有些白人不喜欢华人去开店,认为抢了他们的生意。藏品中有一张广告传单之类的一页纸,现在收藏时特意将其复印成黑纸白字(不是白纸黑字),以表示谴责当年的种族歧视,传单上写道(大意),中国佬Chinaman来到我们这里开商店,抢了我们的生意,我们应该行动把他们赶走。
我常打交道的一个工段长是个黑人兄弟,50岁左右吧,告诉我在他小时候,经常去他家附近的一个杂货店里买晚饭,店主对那些小孩子们,谁叫啥名字是谁家的孩子都很熟悉,他说那些店主都很nice,卖的饭菜都会多加一勺一筷的。
在Ben的收藏中我看到1930年代左右的一次当地学校School District会议纪要,上面写着说“许多华人想申请他们的孩子到白人孩子的学校上学,答复是No。华人是”Colored people“,他们可以与黑人的孩子一块上学,或者他们可以自己办教会学校,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上学,但不能与白人孩子一起上学。因为华人传统上重视子女的教育,他们是有开华人教会学校(另篇有介绍)。我在Ben贴满好几面墙上的Greenville高中毕业照片上(可追溯到1930’s年代),最早看到有华人的是1947年的毕业班,刚好是1943年《排华法案》废除之后的第四年。在1947年之前的毕业班上也有一个华人面孔,但他的姓(last name)不是华人那种,Ben说那个华裔孩子是被当地一个富裕白人家庭领养的(话外题,这个孩子在以后的年代里,对于保存和传扬当地华人文化和历史做出了很大的支持和赞助)。
华人重视子女教育的努力在60年代的民权运动中得到了极好的回报,AA平权法案给少数族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就职就业机会,华裔的子女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刚好脱颖而出,而此时非裔黑人尚未ready。随着年轻有知识的一代离开,大型连锁店的兴起,传统上的爸爸妈妈小店难以为继,一个个慢慢关掉了,由最兴旺时的40家左右,减到今天的为数不多的几家。我的工段长朋友说下次带我去他小时候常去的那一家看看。期待中!
翻阅Ben那厚厚一本收藏资料,有许多令我感动的细节。读着读着常常会眼眶湿润,鼻子发酸,尽管所有这些早期的华人跟我没有任何关联,但他们与我一样都是来自那片遥远的土地,我们身上流淌着相同的血。
在Ben收藏的几本印刷出版书中,有这样个细节我记忆很深。有个GONG(龚?)姓华人,1910年来到美国,生活在Greenville一带,后来成家立业子女长大成人,相继在不同的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在90年后的2000年全家在加州相聚,由当年的老Gong爷爷一人闯荡美国,变成了今天的233人的子孙满堂大聚会。
读完此文后也许你了解了,并不是所有的早年华人都生活在大都市的唐人街Chinatown,而密西西比这一支华人的奇特的生活经历说明,我们华人的根深深扎在美国这一广袤的大地,城市和农村。
关于密西西比州华人的历史有几本书已出版发行,密西西比州的几所高校里有专门收集。
最后传上一段YouTube短片,2014年的龙舟比赛。那次活动之前我们厂长邀请我去参加,可惜我已另有安排,未能前行,甚为遗憾。
(图片为博物馆展品,在此致谢)
多谢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