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不留神加入了美国的婴儿潮 [2015/10]
- 历史有意思 [2015/10]
- 2017回家记(6)- 高中同学聚会 [2017/12]
- 华游散想(五)- 没有小费 [2019/11]
- 华府兰花展 [2019/03]
- 2017回家记(3)- 车车车 [2017/10]
- 生男生女不一样 (3)- 婚礼费用 [2018/07]
- 回乡记 (六) 大院老屋 [2015/12]
- 回乡记 (七) 回美搭乘海南航空 [2015/12]
- 回乡记 (八) 我爱北京 [2015/12]
- 2017回家记(1)- 沸腾的广场 [2017/10]
- ABC 学中文,说写用 拙且乐 [2019/12]
- 极寒袭美 风城巨冷 [2019/01]
- 孟菲斯掠影(一)餐馆寻故事 [2016/07]
- 昨日芝加哥全城湛蓝欢庆胜利 [2016/11]
- 阿克隆的孩子 [2017/02]
- 养蚕小记 [2016/09]
- 回乡记 (五) 读报有感 [2015/12]
- 磨石成石 [2017/01]
- 超级杯、超精彩 [2017/02]
- 竞争激烈的医学院 [2017/08]
- 价廉物美的自制旅游纪念币 [2017/05]
- 做个诚实的运动员 [2016/08]
- 鸡年大吉 [2017/01]
- 永远的张爱玲 [2016/03]
这是前年夏日的一个下午,有些富余时间,我计划去附近的小镇参观一个华人历史博物馆。质检科长大力支持,还亲自打了电话确信有人在,免得我扑空。该馆位于密省Cleveland市的Delta State University内,距离Greenville大约40迈以北。我驱车前往的路上还忽然下起了夏季南方特有的暴雨,但丝毫没有影响我的决心,只是增加些小插曲罢了。
该馆收集了许多记载历史的实物,多由当地华人及后代们捐赠的,这些物件及史料集中的管理和展出,对保存华人早期的历史文化,和帮助不同族裔之间的了解和沟通都有正面的积极意义。
因拍的照片很多,我分为两篇文章来介绍,这里是第一部分。
这几件实物再现了当年的华人携带着装满箱子里的简单生活必需品,和心中装不下的对“金山”新生活的美好憧憬,乘船飘游远洋来到美国。
当这些华人最后来到密西西比河Delta流域,他们安家扎根,凭借着敏感的直觉,手中少许的积蓄和亲友间的互助,放弃了做农活的机会,开起了一个个以家庭为背景的杂货店,经营日用小商品并兼卖自家的饭菜,服务众多新获自由且有些购买力的黑人社区,自己做老板,同时也是寻找最大可能的经济回报。
他们开的小杂货店均匀地遍布在Delta地区,以华人的努力艰辛拼搏精神,薄利多销,和热情服务赢得了黑人社区的欢迎。慢慢地发展和红火起来,据统计在最高峰的1950年代,在整个Delta地区的村镇里,居住着大约200多华人,他们共开了40家左右的小杂货店,全是一家一户的规模,且很均匀的散步于那里广袤的田野中,互不影响。
这些早年的华人大多都来自同一个地区(广东四邑),有很强的同乡意识,互相支持和帮助,这一点上对于生活在遥远的异国他乡更显得重要,这一段文字描写了这样的场面。
办华人学校,成立华人教会。
举行活动以纪念中国的传统风俗和文化(新年舞狮的照片和道具)。
当然了,全家几代同堂的合影永远都是最珍贵的重要纪念。
有空打打麻将,消闲同时并增进亲情友谊。
这件貂皮大衣很是做工精美款式华丽。
这些刺绣作品水平都很高。
(局部放大图)
能有幸亲眼见到这些实物,使我对早期华人在那里的生活经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的先辈们以他们的艰辛、坚信、坚定和互助,在那片遥远的南方农村生活扎根,他们的后代普遍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了更好更大的发展成长机会和空间。
为他们高兴和骄傲,也为自己能对我们华人的历史又多了一点了解而高兴。
多谢来访!
(图片均为博物馆展品,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