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不留神加入了美国的婴儿潮 [2015/10]
- 历史有意思 [2015/10]
- 2017回家记(6)- 高中同学聚会 [2017/12]
- 华游散想(五)- 没有小费 [2019/11]
- 华府兰花展 [2019/03]
- 2017回家记(3)- 车车车 [2017/10]
- 生男生女不一样 (3)- 婚礼费用 [2018/07]
- 回乡记 (六) 大院老屋 [2015/12]
- 回乡记 (七) 回美搭乘海南航空 [2015/12]
- 回乡记 (八) 我爱北京 [2015/12]
- ABC 学中文,说写用 拙且乐 [2019/12]
- 2017回家记(1)- 沸腾的广场 [2017/10]
- 极寒袭美 风城巨冷 [2019/01]
- 孟菲斯掠影(一)餐馆寻故事 [2016/07]
- 昨日芝加哥全城湛蓝欢庆胜利 [2016/11]
- 阿克隆的孩子 [2017/02]
- 回乡记 (五) 读报有感 [2015/12]
- 养蚕小记 [2016/09]
- 磨石成石 [2017/01]
- 超级杯、超精彩 [2017/02]
- 价廉物美的自制旅游纪念币 [2017/05]
- 竞争激烈的医学院 [2017/08]
- 鸡年大吉 [2017/01]
- 做个诚实的运动员 [2016/08]
- 永远的张爱玲 [2016/03]
美国文化里有一项就是小费,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和服务行业有关的,大多都要付小费。比如去餐馆吃饭,结账时一般都要给出一份额外的小费,当然快餐店除外。按这里的常理,除非服务态度特差,你可以不给小费,通常大家都会给个15%-20%左右。当然也有人就是不愿留下额外的小费,那也没什么,但多少有点不合习俗。既然是吃得起,就应该也付得起这些额外的费用,作为对别人服务的一种感谢。餐馆的工作人员工资低,小费是他她们的一项重要收入。我女儿大三的时候去餐馆打过几个月的工,深有体会,她总是说你要是去餐馆吃饭,一定要多付给小费,至少不要低于平均水准。
除了餐馆,去理发,订外卖,搬家送货,搭乘出租车,住旅馆等等许多场合,小费一般都要付。这些构成了美国日常文化中的一部分,是好是坏说不清,习惯成自然了。记得刚到美国没多久,有一次我要办什么事情,我的一个学长陪我去,办完之后,我当时都没有那个信号,但我的这个哥们儿熟练的从兜里掏出一张叠好的钱,塞到对方的手里。钱的数目很小,我若是还他,他也不会要,但我一下子就学到了这一课。
这次回国时,遇到了几次情况,我都下意识地想付一些小费,但大家没有这种习惯,不收。比如说我回去之后,去街边小店剪了个短发,那位大姐手艺挺好,剪洗加起来才15元人民币,在美国单剪不洗就$15美刀了,还不算小费。我给她了一张20元,说不用找零钱了,可她很认真地说,我有零钱,就找出了一张5元给了我。
还有一次打出租车,到了之后显示出27元,再加1元的燃油费,总共28元,我给司机30元,说不用找了,人家还是给我了2张皱皱巴巴的1元纸币。
在美国不给小费有点掉价cheap,在中国愣给人家小费也是唐突,不知道对方是否有被瞧不起的感觉。
入乡随俗。
(这是在我的故乡洛阳的体会,一个三线城市。不知道在北上广深是否已是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