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文新读:解读海外华人“参政热”

作者:纽约代伟  于 2015-8-25 23:1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政经军事

解读海外华人“参政热”

作者:印红标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副教授)

【纽约代伟】转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海外华人逐渐开始涉足居住国的政治舞台,20世纪7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华人参与政治选举,担当政治职务,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今天,在特定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一些海外华人群落甚至出现了“参政热”。

     随着参政现象的普遍化,目前华人参政在不同国家呈现了差异性,表现出不同的类型和特点。

 

    东南亚与北美各具特色

    海外华人主要聚集在东南亚和北美。两个地区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差别,决定了华人所处政治环境的多样。

    东南亚聚集了85%以上的海外华人。这里华人移居的历史悠久,经济方面往往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但是参与所在国家政治的时间不长,并各有千秋。

    第一种,华人享有充分政治权利并主导政治。新加坡是东南亚唯一的华裔占人口大多数、在政治上居主导地位的国家。新加坡华裔与其他族裔享有平等政治权利。

    第二种,华人有很大的参政空间,例如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仰赖泰国政府善待华人的政策,泰国华人享有诸多平等权利,融入当地的程度很高,不仅在经济上硕果累累,并且在政治上成就斐然。

    20世纪80年代以后,多名华人荣任政府要职,直至总理。曾经担任总理的华裔就有差猜春哈旺、川立派和他信西那瓦,这在全世界都很罕见。实际上,泰国华裔的参政与泰国人已经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马来西亚虽然规定了“马来人优先”的国策,但占人口1/4的华人的参政活动仍十分活跃。华人通过参与政治,维护和争取了华人的社会权益,构成马来西亚种族多元社会的重要一员。马华公会由马来西亚华人组成,是长期的参政政党。同时,华人在议会里占1/3的议席。

    在菲律宾,20世纪70年代以后,大多数华人取得当地国籍,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开始主动参与主流社会的政治活动。

    第三种,华人在经历磨难之后,参政条件好转。印度尼西亚华人在各国华人人数中首屈一指,经济地位突出,但长期没有平等政治权利。1998年印尼政局变化之后,向民主转型,华人参政条件大为改观。现在华人政党、华人团体正在投入政治活动,维护合法权益。

    1986年越南实行革新开放政策以后,华人的处境逐渐改善,政治权利也得到尊重。

    在华人的另一个聚集地区——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20世纪60年代以后,华人逐渐享有平等政治权利。近20多年来,随着华人人数的迅速增长,参政逐渐成潮流。


  百人会和促进会

    华人参政的最普遍方式是投票参加政治选举。近30年来,华人在所在国政治选举中的作用和投票率普遍提高。美国华人表现尤其突出。

    二战之后,美国华人人口增长迅速,至今约有200万~300万人,并且华人的受教育程度在美国社会属于上乘。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华人也有人口增长快、教育程度高的特点。

    现在,越来越多的华人领悟到,参与政治投票是表达华人社会声音、反对不公正待遇、维护正当权益的有效途径。

    1987年1月,吴仙标、陈香梅、杨振宁等千名著名华裔人士发表《华裔公民1988大选宣言》,呼吁华人团结一致,为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合法权益而斗争。同年3月,近百名华人政界人士在洛杉矶成立“华人政治委员会”,掀起华人参政热潮。“从移民到选民”、“选票就是政治力量”是美国、加拿大等国华人参选意识提高的生动写照。

    华人团体是推动华人参政的重要力量。1990年,美国华人杰出人士发起“美国华裔百人委员会”(“百人会”),至今已有百余位华人各界精英参加,包括政界人士陈香梅、吴仙标,经济界人士王嘉廉,教育家田长霖,建筑大师贝聿铭,科学家吴健雄,医学家何大一等人。这是非常有影响的一个华人团体,旨在代表华人意愿,反映华人呼声,与主流社会沟通对话,提高华人的社会地位。

    百人会的工作,获得了很大的成功。1998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中国前夕,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还专门邀请百人会的6名成员前往白宫,听取他们的意见。这是美国总统在如此重要的外交问题上首次主动征询华人社团的意见。

    针对2000年总统大选,美国亚裔社会以华裔为主导,于1998年成立了“80/20促进会”,反映了美国华人参与政治选举的新进展。

    以往大选中,包括华裔在内的亚裔群体投票分散,常常是投给民主党与共和党的票数一半对一半,因而没有在大选中发挥应有的作用。80/20促进会意在统筹亚裔选票,争取将选票形成80%对20%的形势,以亚裔投票的明显倾向,争取候选人对亚裔权益的重视。

    在2000年大选中,80/20促进会支持的民主党候选人戈尔虽然落选,但这种活动方式依然是华人参政的重大突破,促进了华人的整体参政意识。

    在马来西亚,华人参政不仅通过社会团体,还组织了马华公会、人民运动党等华人政党,竞争政治权力。

    印度尼西亚向华人开放社团和政党以后,华人的政党大同党参加了1999年选举,1人进入国会,20多人进入省级议会。此外,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也有以华人为主的政党。这些以华人为主的政党都强调提高华人的参政意识,促进华人融入当地社会。

    与组织华人政党的方式相比较,东南亚和北美国家更多的华人则采取与其他族裔一道参加政党活动的方式。

《环球》杂志:解读海外华人“参政热”_图1-1

    资料图片:2006年2月17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东南300多公里的纽卡斯尔,南非总统姆贝基(左)在南非华人国会议员黄士豪(中)家里做客,鼓励南非华人参政议政,投身南非的经济建设。 新华社记者陈铭摄


    华裔政治精英

    在最近二三十年,美国等国家政坛涌现出一批华人政治明星,这标志着华人不仅在经济和科学文化方面,而且在政治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最引人注目的有连任两届华盛顿州州长的骆家辉、小布什政府劳工部长赵小兰。

    有学者指出,这些政治人物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选举型的精英,是通过选民的选举担任议会议员或者政府官员,例如美国第一位华人联邦参议员邝友良、第一位华人女市长陈李婉若、第一位华人州长骆家辉、俄勒冈州联邦众议员吴振伟、加利福尼亚州参议员余胤良等。他们所以当选,有的是主要靠华人选票和捐款的支持,也有的受到不分族裔的选民的支持。骆家辉在华人人口不足5%的华盛顿州当选并连任州长,其中固然有本州及全国华人的鼎力支持,但更多地是依靠他的政策和政绩赢得当地选民的信任。

    第二类是委任型的精英,即由总统或者地方官员委任,担任政府职务,例如20世纪70年代被尼克松委任为总统对外贸易代表的陈香梅、1989年被委任为驻尼泊尔大使的张之香及被委任为联邦政府劳工部长的赵小兰。这些政治人物都有出众的才能,与总统或者地方最高长官保持密切的政治关系,赢得总统的信任,有的还为总统当选出力甚多,从而成为总统组阁的重要人选。

    在其他国家,近年来也有一批优秀的华人担任公职。2007年中国香港移民卢曼华在北爱尔兰地方选举中当选议会议员,成为英国首位华人地方议会议员。2007年,华裔人士威廉巫,当选巴西联邦众议员,成为巴西首位华裔国会议员。2007年,77岁的华裔候选人阿尔弗雷多林以压倒性优势当选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市市长。2004年,王小选成为新西兰第一位来自中国内地的国会议员。2001年,华人苏震西当选澳大利亚墨尔本市首位民选市长,并连任至今,他曾荣获由国际组织“城市市长”组织评选的2006年度世界最佳市长——“世界市长”的奖项。

    一批华人政治人物的出现,正在改变华人的公共形象,对提高华人的社会地位,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应当看到,华人政治人物更重要的是对居住国社会负责,对各族裔的选民负责。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5-8 07:5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