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事以满足女方为主的爷们,笃定早衰 [2018/06]
- 瘟疫面前,科学与政治撕得三点全露(图) [2020/03]
- 当心了,有儿子的移民家长! [2016/10]
- 男女交欢,到底是交“器”还是交“气”? [2019/03]
- 为什么中国人到西方后全变丑了? [2016/08]
- 十九大后,郭文贵将组建郭家军,杀奔中南海 [2017/10]
- 加州罂粟,不是罂粟花,乃是花菱草 [2017/04]
- 海归回国发展,最好别去山东! [2016/02]
- 男人“那话儿”为什么称“鸟”和“鸡鸡”?(多图) [2019/07]
- 春游之乐:白泥河捞鱼“大家拿” [2018/05]
- 习近平将带领中国全面进入“折腾时代” [2017/11]
- 绝非口误:“宽农”就是“宽衣” [2016/09]
- 草原风情(1)——按摩店里的破胆故事 [2017/11]
- 用“创旧”的办法,一样可以治疗现代文明病 [2020/01]
- 中共将亡于无人,亡于绝嗣 [2018/06]
- 草原风情(2)——浪漫不用玫瑰,代之以999口炒锅 [2017/11]
- 中日结盟,才会让美国精英一夜白头 [2018/09]
- 为什么共产党塑造不出良好的中国女人形象? [2017/12]
- 为什么美国一定会放弃民主,走回独裁? [2018/03]
- 大选,我为什么不信任保守党的党魁蟹儿? [2019/10]
- 习近平的“临门一脚”功夫为什么那么差? [2018/12]
- 倒习政变闹剧,一定是美国人编排的 [2018/07]
- 中共翘辫子后,中国该叫什么国号? [2017/06]
- 世界的下一场革命,一定是武松革命 [2018/09]
- 中共何不顺水推舟,用孟美人与美国“和亲”? [2019/01]
- 我的小三,她们都在忙啥? [2016/12]
- 生活啊你算老几?修理说,我是你爹 [2017/12]
- 统一强大的高丽,对中国更有利 [2018/03]
夏秋季节,野外活动归来,一不留神,衣服上总会带回几个刺球球;或粘在裤脚,或裹在袖口,或叮在袜子上,甚至钻进头发里;讨厌至极,却惹不起也躲不起。
就北美的情况来说,野地里的牛蒡子、苍耳、美洲甘草,三种野生植物都是球果,果实都带刺,而且果球的大小、颜色、外形酷似,很容易搞混。一般人只认识一种或两种,较少人同时认识三种,所以,通常捡熟悉的擂,知道哪一个,就说是哪一个的果实,大多数人都习惯说它是苍耳或羊带来的刺球。
其实,若按刺球的粘附力和它们“叮咬”人畜的“犯罪”率排名,牛蒡子的刺球,毫无疑问地排在第一位。
牛蒡子的刺球,不仅缠人,而且自缠,特别容易因互扎而抱团。
我建议中共统战部的Logo选用牛蒡子的刺球,因为它们太容易“团结”了。恋爱中的小伙子可以用“牛蒡子的刺球”来形容女友的黏人。我们欣赏韩国人彼此之间的温情与团结,也可以说:“瞧,韩国人就象牛蒡子的刺球一样抱团!”
下面,我就把这几个烦人的野种,讨厌的刺头,给大家隆重地公审一下。
第一大刺头——牛蒡子。据说这小子还是一剂著名的中草药,其根部对台湾人民和日本人民有过重大贡献,至今都还被两地的药补狂们用作大补食材,对两地男性公民的根部健康,起着神奇魔幻的心理促进作用。看在这个份上,我就不把它往死里整了,给它留点面子。
牛蒡子的学名叫Arctium lappa ,英文名叫Greater Purdock。它是一种两年生的大型草本植物,但其主茎木质化严重,有的能长到2米以上,可以当晾衣竿使用。
两年生植物的特点,是在两年内完成生命周期。牛蒡子头一年只是发芽长叶,第二年才会抽苔开花结果。所以,牛蒡子扰人通常是在第二年。我们在野地里不小心被刺球沾身的,都是第二年的结过婚的牛蒡子。人类是结过婚的人更成熟更稳重,对社会族群更加有益无害,而牛蒡子则相反,越老越讨厌,越老越烦人;它们的刺球乱飞,就象老头儿随地吐痰一样。
牛蒡子的刺球,连球带刺地看,是个大致的“圆形”(果子实际上是个蕾苞,倒卵形)。针刺细长、坚硬,都朝着一个方向,即下垂向下,或挺立向上,反正是苞尖所指的方向。牛蒡子的刺球,扎堆在一起,或黏在人畜身上很难分开,强行掰开时,一定会把蕾苞扯开,掉落种子。
我判牛蒡子的刑罚是——重打三十军棍!(因为一打,它们的针刺就软了)
瞧,多大一坨!我说牛蒡子团结没错吧?
第二大刺头——苍耳。又名卷耳、苓耳、苔耳、野茄子、羊带来、道人头等。苍耳的学名是Xanthium strumarium。英文名叫Cocklebur。
根据现代植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苍耳的原产地应该是北美,它在中国反而是地道的入侵物种,所以又称“胡苍子”、“胡寝子”。
奇怪的是,它的名字虽然带“胡”,属于外来品种,但它同时又有汉地的名字,叫“葹”,符合汉地原产物种的单字命名法。这就产生了一个历史悬案:到底是先有“葹”,还是先有“苍耳”?
我个人根据刺球果多半生长于寒冷贫瘠地带,蜂蝶虫鸟等传播媒介较少涉足,只能靠“粘附虫”的功夫,叮在人的衣服和兽类的皮毛上传播的特点判断,苍耳首先是从西伯利亚或北美洲传入中国的,登陆中国后,民间称它“苍耳”,皇家称它“葹”;百姓们叫它“胡苍子”,而文人雅士们则称其为“卷葹”,这雅俗两种名称,应该是同时并存的。
“卷葹”,江淮地区称作“宿莽”,传说它“拔心不死”,所以又称“拔心草”。拔心,大概就是topping,即掐尖、打头、摘心的意思,目的在于促进植物结子。其实,拔心不死的植物多的是,为何文人骚客们只宣讲“拔心草”?我估计呀,这“拔心草”很可能是一个乌龙。鲁迅先生说:“卷葹是一种小草,拔了心也不死,然而什么形状,我却不知道。”
《诗经.周南.卷耳》篇里所讲的“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应该也是“拔心”,只采摘卷耳菜的菜心,因为菜心体量小,所以很难装满斜口的背篓。如果是采集整棵卷耳菜,即使是稚嫩的幼苗,那也是很快就能装满一筐的。
苍耳的刺球,放大了看,确实象个长刺的老鼠。它的前面还有两个尖嘴,植物学家夸张地称其为“喙”。它的钩刺,坚硬而短,稀疏而少,优良品种通常是金黄色的。其属名Xanthium,希腊文的意思就是“金黄色”。
在葡萄牙和西班牙语中,苍耳与牛蒡是用同一个词Bardana来表示的,因为它们的果实都带刺,而且常粘附在衣服及动物毛皮上籍以传播,所以,为了区分,人们便将苍耳称作“Bardana menor”,即“小牛蒡”的意思。
有鉴于此,我判苍耳——小牛蒡下油锅!(因为它与麻油同煎可治鼻窦炎)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试想,如果整棵采下,忙活老半天,怎么可能采不满一筐?
苍耳的茎干有刺,叶子很粗糙。
都说苍耳雌雄同株,可我看到的是离婚分居的。
2500年前,周南妇人背着斜口竹篓在大路旁采集卷耳嫩尖;2500年后,加国大叔拎着塑料桶在美丽的湖边采集苍耳子。
第三大刺头——美洲甘草。就是那个老少爱吃的糖果Black Licorice Candy的原料植物。在北美,除了制造这种糖果,人们还把甘草当成酒类和烟草类的添加香料,药用的倒是不多,因为美洲甘草的药用价值尚未被广泛认知。
这里我顺便强调一下,传统中医用甘草含片治疗感冒、咳嗽、喉咙痛的方法,被精明的西方商家学来做糖果。中国人的生活智慧,知识产权,被美国人偷窃的例子,不胜枚举。以后,谁要是再放中国人于科技时代什么也没发明的洋屁,我就用甘草糖果的棒棒擂死他。
美洲甘草的刺球瘦果,外形与苍耳子酷似,但个头比苍耳的略小,而且钩刺密而长,长而软,尖端只有一个“喙”。
由于甘草的刺球,成串地生长于叶腋或枝顶,风吹不落,经冬常在,再加上大多数人不认识甘草,绝少走近它,因而不容易被其果球黏上,所以,我就不对甘草的刺球量刑了,任其自生自灭吧。
怎么样?经过这样公审,你已经能分清三个刺头谁是谁了吧?
我再帮助你复习一遍,藉以永志。
2018.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