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忍则安,四十年來做外卖店的一些经历, [2016/04]
- 身居城市中如能忙中偷闲真正乐趣无穷。 [2023/01]
- 我重视孩子教育,辛勤一生,全为了下一代, [2015/10]
- 博客日報…推荐…我的白述(70岁老人) [2015/10]
- 回国是否一定要到公安局登记报到? [2019/05]
- 我家老二(女儿)被我瞎指挥害惨了。 [2017/10]
- 西来中用国家穷时什么都是宝,说说我亲身见闻几件事 [2020/01]
- 高超的艺术, 毛泽东是否值得崇拜? [2016/04]
- 下一个巴铁诞生了!宣布客家话为国家通用语言 [2019/07]
- 中国有今天,毛泽东值得崇拜。 [2016/09]
- 好多人不理解一个偷渡分子为何天天谈爱国, [2019/07]
- 旅游六朝古都“长安”…实现了几个第一、也看了几个第一 [2019/12]
- 中国一直向好的方面前进,连外国人都有同感, [2018/03]
- 旅游福建侨乡港头镇,顺访海防前线“平潭”岛 [2019/11]
- 20万美籍华人遭遣返,没有中国籍又被取消美国籍,他们该何去何从 [转载] [2020/01]
- 聊聊我的第二故乡香港… [2019/06]
- 大陆出來反共反毛的,进來聊聊, [2016/09]
- 本人文化少见识少,反共反毛者可否解答几个问题? [2016/09]
- 为何大饥荒没有饿死他们呢? [2016/09]
- 竟然还有这种人,还有何面目见人,真是悲哀, [2017/06]
- 夜郎自大不自量力,想实施封锁中国, [2016/08]
- 某些人在写偷渡时造遥胡吹完全不符事实根据。 [2019/06]
- 我永远爱生我养我的故乡因为我是中国人。 [2019/06]
- 24小时报到一次,胡说八道, [2016/09]
- 写帖有争论话题, [2018/07]
- 我是中国人 [2019/06]
香港60年代衣食住行之…“交通”以前农村人有如古代有钱人小姐三步不出闺门,我老家村民最远走到淡水镇,淡水,附近村人叫“淡水墟”,淡水现在己经发展成为中等城市了,目前还是惠阳县县政府驻地,过去县政府驻地是在惠州,那时我的老家还算好,附近有一条土公路,其它乡村连土公路都没有,要出镇投墟买点东西什么的,只有走山间羊肠小道来回一整天,过去我村村民要到淡水投墟一个月最多两三次。
淡水小镇离我村也沒多远,驾车半小时路程,过去村民要到淡水小镇投墟,走土公路最快也要走两、三个小时。我记得我妈每次到淡水投墟,四更早大概是四、五点吧就要起床,提前把家务做好,挑水,淋菜、洗衫、做饭(一次煮好早上和中午两餐粥),这几样家务每天必须要做,做完这些家务六点就要出门。回来时每次都是下午五、六点,一个月只有两三次投墟,所以多行行多走走一天很快就过去。家里晚上那餐晚饭还要等母亲回来做,五、六点母亲还没回到家,跑到村头伸长頸向远处张望,如果等得时间长了望不到母亲踪影“心憔憔”想哭泪水也会流出。
村子附近那条土公路是解放前建的,土公路把澳头和淡水两个小镇连接,澳头过去是鱼港有个鱼市场后改名水产站,水产站的鱼全靠这唯一土公路运到淡水再分销各地,听老人说日本华南登陆飞机和步兵就是沿着土公路前进的,土公路两旁很多国共两党游击队,经常伏击经过土公路的日本军。我记得那时土公路还有养路队,养路队只有一人长期驻扎在路旁一小茶馆,养路队在土公路相隔一里半里经常堆放着大堆沙子,沙子是填补被雨水冲走的窟窿用的。
那个年代家乡虽然有条土公路,但土公路一天都见不到有几辆车通过,虽然水产站有汽车运魚,但大部分还是靠人挑或者單车送,靠汽车载的很少。驻军时土公路来往的大部分是军车,当年澳头到淡客车(公交车)一日才两班,中午十一点一班,下年五点一班,附近村民大部分家里没有钟,中午回家食午餐或晚上收工,除了天气好看太阳外也靠听汽车声音作息。我在老家没坐过一次汽车,那时远远看见汽车都很高兴,农村人再远都是靠两条腿。所以后來到了香港坐在窗口数汽车。
64年踏入香港所见,香港那时没有柏油路、沥青路,都是铁枝铁网加水泥,我感觉钢筋水泥路平整坚硬耐用,现在这些柏油路、沥青路非常不耐用,要年年修月月整,修路可能和失业率也有关吧,修修整整没个完,这样也可保证失业工人有工做,是皆大欢喜了但苦了纳税人。我到香港时街道没有交通灯,白手套交通差站在十字路中央指挥车辆来往,那时学车考牌要考手势的。
当年香港陆上交通,火车路只有一条尖沙咀到罗湖,总站设在尖沙咀,那时火车跑起来有如蜗牛走路,由尖沙咀到罗湖要走两个多小时。港岛还有一间电车公司,线路也只有一条从筲箕湾到上环,当年坐电车楼上两毫子楼下一毫子(毫=角),总站设在北角,最后一班车车头挂上回厂字条,说走电车就想起当年和同学三个人坐电车,我们三个人到筲箕湾找同学,车行到北角时最后剩下我们三人,电出售票员叫我们下车,说电车要回厂不去筲箕湾,交涉也没用最后被赶下车。陆上交通还有的士,坐的士相当贵,当年很多人选择搭白牌车(无营业证私家去),当年也没有十四座小巴,新界九龙来往除了班点巴士外,有很多白牌车(九坐位或七坐位)。由于巴士班车少,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坐白牌车,搭白牌一不受时问限制,二不受车站约束又快又方便。香港岛还有山顶缆车,由当年叫兵头花园直上扯旗山老襯亭。
那时全港只有两间专利巴士公司,一间是港岛的中华巴士公司只能在港岛行驶,另一间是九龙巴士公司也只能在九龙和新界服务,那时新界没有巴士公司。两间巴士公司各有地盘互不往来,当年还没有海底隧道,汽车要过海可搭渡海小轮。水上交通当年也只有两间专利小轮公司,一间是天星小轮公司“天星码头”设在尖沙咀票价三豪子,天星小轮有次因加票价引起扰乱。另一间是九龙油麻地小轮公司,码头设在油麻地“佐敦道码头”港岛码头设在中环叫“统一码头”来往港岛九龍两地全靠小轮,渡海小轮只有两层,上层(客仓)搭客票价两豪子有坐位,下层是(机房)一豪子站位,另还有汽车过海小轮。去离岛一星期才一班主要供星期日旅游服务,离岛平时来往港島或九龙只有乘坐街渡前往,我在大屿山梅窝旅游受伤进医院差点误了船班无船回九龙。
香港当年搭巴士很乱,争先恐后有如我92回年北京情景,特别是在上班下班时段老弱几乎上不了车,巴士开动后还撞门上车(我也做过),实在进不去就站在车门旁有如印度坐车景象。这种乱象直到67年暴动后期才见好转,暴动期间巴士司机罢工,大部分人选择白牌车或小型货车(顿半)上下班,暴动后期每个巴士站巴士公司都派人管理上下车,从那以后开始排队上车了,小巴十四座也是这个时期设立的,当年小巴十四座站头几乎都是黑社会地盘,想进站必交保护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