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夏秋冬》 实体书已由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 (版权尚未签约) [2016/02]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276)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7/01]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62)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4]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08]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08]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270)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12]
-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春夏秋冬》 - 序 / 章节目录 [2016/04]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4)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08]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42)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11]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待续) [2017/05]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284)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7/03]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87)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1]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3)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08]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9)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08]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5)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09]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0)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6)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83)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5]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2)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81)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5]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1)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82)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5]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3)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4)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5)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那是几个月前的事,因为赈灾十万石粮食要从贾充汲郡军屯处调拨,为免交接繁复,所以大将军司马师临时改委贾充负其全责。这司马炎年已十八算是成人,可这几年司马师、司马昭都在东征西讨中度过,不觉便将栽培司马炎的事给放在了脑后。这司马炎放任自流,在京城东遊西荡,混了好几年无所事是。弟弟司马攸又小,玩不到一块。听贾充要去赈灾,突来灵光要去见识见识,便去说动伯父和父亲。司马师、司马昭见世子自己开了窍,要去磨练一下,自是一口应承。就这样司马炎随着贾充率领的三千军屯士兵,押着赈灾用的粮食、帛布、银两和杂物,渡过黄河便往北迤逦而行。
连两日行军,一路风顺,那一马平川的景象看的正有些腻,突地一山横垣拔地而起,只见深秋的山林郁绿中,夹杂着一片一片火红的枫林,在阳光照耀下,色彩斑斓令人神往。远处高高的山峰在云中飘逸,若隐若现更煞是好看。司马炎兴奋起来,要上山打猎。贾充看看天色渐晚,夜入深山可是危险,极力劝他明日启行。炎在劲头上,偏偏不依,充大急。司马师无子,司马炎是司马昭的长子,要出了事故豈同小可。
于是跟炎讲道:“贤侄,你若今日上山,我只给你两个时辰,太阳落山前回营。你若明日上山,你就可带上向导和几十名士兵玩个痛快,玩个一天两天都行,两者你选其一,怎样?”司马炎一听,两个时辰,只怕走进山边就得返回,这还玩什么呢。明日带上向导,在山上扎营、打猎,那当然惬意多了,于是答应第二天上山。贾充从附近的庄户中寻得一名识路猎人,打探路径和山中情况,原来此山与历山一脉,当地人称析城山,山北即是阳城县境,有山路可直达。
充听完放了心,给那猎人十两银作带路费,猎人高兴的说,明日还会带上两只猎犬,打起猎来一定更开心。第二天一早,贾充调拨三十名身强力壮的军士给司马炎,讲好两日后在阳城县会齐。便带队穿越析城山下开凿的官道往阳城进发。队伍在山中曲曲弯弯、上上下下走着,出得山已是下午申时。贾充想,到了阳城县终可休整一日,于是长长舒了口气。看前方一道小山坡挡住了去向,正准备拐弯,却隐隐听得坡后传来阵阵喧哗声,这是怎么回事?充让队伍停下,自己带了几个亲信快马前去探看。这一看,却把充吓了一跳,不远处的县城前,挤满了黑糊糊的人群,难道要劫粮?充勒住马,传令全军戒备,自己则按剑缓步向那些堵着道路的人群走去。人是越看越清楚,心也越来越轻松,这哪是劫粮啊,全是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揹包提筐之人,大人、小孩、娘姨、婆妈甚么人都有。嘴里喊的:“来了,来了。”“没粮,没粮。”这不是灾民吗?贾充放下悬着的心,来到这些人面前,拱手问道:“各位父老乡亲,堵在这官道上是为何啊?”有那胆大的答道:“将军,我们已两日无食一粒米了,我们等朝廷来的救命粮啊!”“我们是平阳来的。”“我们是襄陵来的。”“我们是文家庄的。”充有些意外,灾情这么重!于是道:“请各位让让道,容本将军会会阳城县令后,看怎样帮助大家,怎样?”正说着,人群闪开,阳城县令冒着一头汗挤了出来,边走边喊:“贾将军,阳城县令来了!”那人三步倂成两步来到充马前。“阳城县令郭配迎接来迟,请将军恕罪。”充忙下马扶住道:“平阳郡灾民怎都跑这儿来啦?”
“大人不知,朝廷发来赈灾文告,说赈灾粮帛已由洛阳出发,会经阳城县直达平阳。可那平阳郡受灾之情,奏报朝廷本已拖延数日,挨至赈灾粮上路已是半月之后,就近郡县存粮早用光了,大家心急如火盼这赈灾粮哪还等的及,于是都往运粮道上走来,光本县收容灾民就已有千余户近万人口了。”充听了有些吃惊,唏嘘道:“这么多呀!先让灾民吃顿饱饭,咱们再详细计议怎么办吧。”于是县令张罗着找出几口大锅,贾充从军中抽出几口大锅,沿街摆上了大粥棚,这一夜阳城县可是热闹非凡。充布置军旅就城外扎了营,自己住进县令的大院箱房,便与县令商讨起赈灾的方法来。
却说这县令有一独生女名郭槐,母亲早逝,全仗父亲养育成人。少时聪明伶俐,便随父念了一些书、识了几个字。人长大后心机却大,平日总嫌父亲官太小,害得女儿上不上、下不下,到了二十岁都未嫁出去。今日听得家中住进一位京城来的将军,留心打探知其原配坐父罪戍边服役,家室正空着呢,这下心中好不高兴,想,要攀高枝求富贵,怕是应在此人身上了。于是精心妆扮妆扮,让一个丫头去把父亲请了来。郭配正与贾充谈得起劲,见丫头来说家中有事要老爷去一趟,便不好意思向贾充打了个招呼,随丫头来见女儿。郭槐见着父亲,也不顾什么颜面不颜面,就说要嫁给这位贾将军。郭配一听愣了,“婚姻之事豈是想要就行的,况且这贾将军三十好几只比父亲小几岁这怎能行,到时我这岳父当起豈不害躁。”“京城来的大官你不让我嫁,难道非要我老死在小小县衙不成?你不为我想想,也得为你自己想想呀!你这小小县令一作六、七年,人家早升郡守了,你还是挪不了窝,你也自叹朝中无人嘛!这个机会若错失了,会后悔一辈子啊!”郭配听及此,心里有点动,可一见面就谈这事也太不对劲,见面不到半个时辰,人都还不熟络呀!那郭槐早就想好办法,对着父亲的耳朵嘟哝了几下,郭配听了点了点头,“好吧,按你的办法赌一把,输了可不能怨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