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夏秋冬》 实体书已由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 (版权尚未签约) [2016/02]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276)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7/01]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62)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4]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08]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08]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270)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12]
-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春夏秋冬》 - 序 / 章节目录 [2016/04]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4)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08]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42)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11]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待续) [2017/05]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284)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7/03]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87)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1]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3)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08]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9)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08]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5)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09]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0)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6)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83)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5]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1)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81)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5]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2)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82)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5]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3)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4)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5)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第二日,大将军府里人声嘈杂,侍中王沈禀报太后永宁宫寿宴情形说:“皇上年笈二十不耐宫中寂寞急于找事作,除要臣下转致大将军安好,还言大将军为国事操劳无暇外出巡边、慰问各处将士,皇上愿替大将军出巡关中、荆州等前线,替大将军分忧。若不能成行,去视察各处军屯、民屯、乃至兴修水利、疏通河闸等事亦可,请大将军裁示。”司马昭一听:“哦,这小皇帝长大了,上次拉着去淮南装病不肯去,这次到主动请缨不怕苦啦!”“皇上大慨玩兴来了,听说上西苑打猎射中了四只野兔,高兴的不得了,是不是还想去大山密林中显显本事吧。”“四只兔?要突然钻出一只老虎,皇上不吓的屁滚尿流才怪哩?”一些将校揶揄着道。“大将军,此事可万不能答应。”众人回头,原来是长史贾充,昭道:“贾大人有何高论?”
“皇上长大成人无所事是虽真,但若放虎出笼,到时又冒出几个象毋丘俭、诸葛诞之类的小老虎,那可是虎患无穷了。”“此话怎讲?”“昨日有幸进了皇上御书房,无意见了皇上所作潜龙一诗,诗曰:‘伤哉龙受困,不能跃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同然!’瞧,皇上自比潜龙不甘受困,意欲一飞冲天之意不是非常清楚么?大将军若同意皇帝出巡四方,豈不正如其意,龙归大海,到时大将军还能约束得了他吗?再者,皇上出巡不外示好加恩于各处守边将士,与各处手握重兵之大臣、将帅联络感情,这其中冒出一头、两头老虎来,大将军这座位恐不安稳了。”
“好啊,这皇上不念我等为国操劳,竟喻吾等为什么小鱼小虾、泥鳅黄鳝,让我等有何面目立于朝堂,是可忍孰不可忍。各位明日就去太极殿上朝,找皇上讨公道吧!”昭言毕示意解散,自己却把长子司马炎与贾充召至后堂密议。昭道:“皇上成人,朝内外要吾还政于帝的呼声日多,曹髦小儿的潜龙诗言外之意就是如此,长史可有良策应对?”司马炎抢着答道:“爹,将他废了豈不干净利落免生后患。”“对,大将军已领政多年,自剿灭诸葛诞后,朝中文武具已臣服,臣下观察大将军代魏已是水到渠成也,故小将军所言实是满朝文武之议,大将军只要颌首赞同,余下事,臣与小将军就可安排无误。”“此事吾也思虑良久,废其帝位实行禅让,总要有口实方能堵住朝野异议之口,可现在曹髦小儿並无大事可咎,而人又长大,不是三岁小童可控,是以还得想些别的办法,天衣无缝方好。”“大将军不用犹疑,眼下潜龙诗正是一个把柄,臣会同小将军想出办法,让那皇上狗急跳墙往那陷阱中钻,拿把柄小事一桩也。”
很久没上朝了,曹髦坐在殿上,看着大将军司马昭仗剑直入、坐在殿堂正位发号施令,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心中又是恨、又是怕,哼,且让你再跋扈一些时日吧,等到朕全都准备好了,再找你算账。
司马昭在朝堂上说东道西了断几件事后,突然停了议事,斜过眼神将髦狠狠的瞅了一下,髦从那兇兇的目光中,突然悟出了什么兇险,心一紧,遭啦,这么久不上朝,今日非要朕上朝,莫不是针对朕而来。髦一下想起曹芳最后一次上朝的情景……。
昭移过双眼扫视堂下文武群臣:“各位还有什么事需禀报,趁皇上在此,就赶快吧。”话毕,堂下一人即出列奏道:“禀皇上,大将军视事以来,平定诸葛诞叛乱、痛击吴师、安抚两淮军民,使国之东南从此安定祥和,东吴再不敢渡江觊觎也。大将军大兴军屯、民屯,励精图治,几年工夫便仓廪充实、市贾复原、人丁兴旺,全国军民无不赞之颂之。臣以为大将军立如此巍巍之功应予嘉奖,望陛下即刻颁旨授大将军进爵晋公,方不负全国军民、满朝文武之厚望。”众人看时,却是尚书苟颛。髦一听,心中大惊,今日设朝原为此事而来,现在是晋公、随之豈不要学朕祖魏文帝故事逼朕禅让吗?髦想至此气得胀红了脸,故意装着不明白将脸转了过去。只听堂下一片跪地之声,“臣附议。”“臣附议。”此起彼落不绝于耳。髦再转过头来,满殿文武已全都跪地求旨了。
昭:“吾父子三人为国竭尽心力,大魏能得今日之治,难道非吾之功,而是皇上之功吗?”髦见问,赶紧离座也跪下道:“大将军之功劳,朕时刻牢记在心不敢惑忘。”“陛下眼里吾之功,遮莫不配晋公之爵?”“不、不、不,大将军于朕功劳大矣,只是事起突然,还望大将军稍待时日,朕一定隆重行之。”
昭回过身:“谢谢诸位大臣、将军厚爱和褒扬。关中前线可有何事需启报?”闻声太尉王祥出班奏道:“征西将军邓艾派人至京正有一事禀报。此人入蜀行计,探得蜀后主整日呆于宫中宴妓行乐、重用宦官黄皓、不理朝事、欲夺蜀大将军姜维之兵权、君臣不和见之于朝野,姜为避祸,已率军于沓中屯田。邓将军言,此乃伐蜀之绝好机会,请大将军定夺。”“哦!如此看来是天助大魏也。”“大将军,不可、不可。”众人望之是大将军府长史贾充,充道:“蜀国君臣不和致为灭蜀之大好时机,可我魏国也有此忧呀!”“哦!此话怎讲?”“禀大将军,此话应问皇上才对。”“好,陛下整日在宫中是不是也在学那蜀后主欲夺大将军兵权也?”
“没有、没有,请大将军明鉴,朕把一切国事都交付大将军处之,朕绝没有二心。”“真的?吾近闻皇上为泄心中之志,写了一首什么潜龙诗,皇上可有此事?”髦一听慌了,此事怎能让其知晓、怎能让其知晓!急的双手哆哆嗦嗦、语无伦次:“不、不,这、这……。”昭见状把眼一瞪“有没有,搜搜就知。炎儿,带几个人去后面查查。”站在昭后的司马炎一声呼,便带了二、三十人往后殿而去。堂下臣属徒见殿中形势骤变,那少数知悉底里的,面露得意之色。那大多数不知究里者心中不免咯噔一下,难怪大将军今日议事要在殿上举行,看来这曹髦要步曹芳后尘,坐不稳龙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