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夏秋冬》 实体书已由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 (版权尚未签约) [2016/02]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276)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7/01]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62)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4]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08]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08]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270)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12]
-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春夏秋冬》 - 序 / 章节目录 [2016/04]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4)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08]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42)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11]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待续) [2017/05]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284)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7/03]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87)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1]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3)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08]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5)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09]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9)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08]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0)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6)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83)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5]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2)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81)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5]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1)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82)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5]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3)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4)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5)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总之此后,巴蜀内的水淹没了家宅田园,人们只能居住在舟船竹筏之上,靠捕鱼捞虾过活,日子过的真是要多惨就有多惨。人们企盼着救星前来重开天门,恢复巴蜀大地的原貌,一年一年的祈愿,后来终于有了结果。那年西边昆仑山上下来的雪水特别多,大水滔滔汇入巴蜀,将蜀都广汉三星堆的挡水围堰冲垮,人们将祭祀神器匆匆埋掉后,只得乘舟船竹筏四散逃命,一些人迁到了成都西南金沙,一些人往北走。由于水涨山低,舟船竹筏可在过去无法到达的崇山峻岭中穿行,人们也可翻越过去不能翻越的高山。北去的一些人就有一部分翻过了大巴山,去到了汉中、关中、中原。他们带去了巴蜀精湛的铜器制作手艺,也带去了巴蜀被洪水淹没的信息。当消息辗转传到了舜帝的耳边,舜帝这才派遣在中原治水有功的大禹前来治水。
传说大禹受命后带了许多部属和工具,光入蜀,在那弯来拐去的山涧河沟中搭桥修栈道就走了一年才乘船来到了天门山。大禹和众人架起云梯,攀藤附葛登上了山峰,往东望,楚天辽阔,治理后的江河井井有序奔流入海。往西望,一片泽国茅草丛生,人们居住在舟船竹筏之上漂浮不定,又是另一番凄惨景象。大禹挥起那盘古开天劈地遗留下来的神斧,奋力要将这天门重新劈开,殊不知这在黄河流域曾劈开龙门,让洪水东流其利无比的神斧,在这天门山上除了砸得金星四溅手酸体麻外,根本就不能动天门山一丝一毫。大禹想,也许我累了,力气大不如前,于是便让随来的部属一一试试,结果仍是大失所望。禹一行人在山峰上呆了十天半月毫无进展心中急了,这一急还真急出一个办法,心想天门山劈不开,它的地下不如此硬吧,先在其下凿个涵洞,穿过天门山底直通楚地,把沼泽之水泻掉,将巴蜀之民安顿好了再说罢。
于是便命部下善凿洞者下山去寻一地,凿那贯通巴楚的涵洞,而自己则在天门山周围勘查是否有另外通道可开山泄水。
大禹走遍了巫山十二峰,勘查了神农架莽莽原始森林,这天面对着天上的繁星,躺在峰顶一片大石上终于累的沉沉睡去,不久见一矮胖老者冉冉含笑而来。大禹访遍这几百里山川未见一人,见有人来,正是自己打探山川详情的好机会,于是连忙起身抱拳为礼:‘老人家别来无恙,我大禹此番有礼啦。’‘啊,不敢当、不敢当,贵客是大地人君属下来迟还请多多恕罪。老夫见君连日在此探察泄水之道不知可有收获?’‘啊,不暪老人家,愚人生地不熟,奔波数月仍未访着出处,正欲向老人家讨教呢!’
‘哈哈,这你可问对了,老夫终生就执管这周遭山林,先前你们想劈开天门山,天门天门者,那可不是地上人管辖的地方,所以老夫不敢前来打扰,如今你躺在我的地盘上,老夫才能斗胆一瞻人君之丰采。据我所知,除了重开天门,巴蜀之水是无其它渠道可泄的。’‘哦!可我们开山数日毫无功绩,仙翁可否指点老兄迷津?’‘呵,指点说不上,这天门天门是归那儿管的。’老人用手指着天上。‘而要请动那儿的人来帮忙,有一处灵地可以借用。你站在天门山上往西瞧,见大泽中有一处向上翘起的山岩,那山岩既像一艘大船的船尖,又像一片漂浮在水中的大叶,它正对着天门,所以又像是一把开启天门的钥匙。’‘仙翁是要我在那灵石祭告天神以求帮助,对吗?’‘老夫是地仙,只管地上之事,你想求告天庭,当然只有请在地上生活的天人来助你,你去到灵地自有分解,天机不可洩露,老夫告辞啦。’那老者说完迅速退去。
禹还想问个详细,着急间一举手不由醒了,细细捉摸方知是南柯一梦,想那托梦者笑容可掬的模样,莫不是本地的土地神吧。于是大禹急急奔回天门山峰顶,按着老者的指引向西极目望去,果不其然,远处大泽中一岩翘首直对天门,真的似船首又似一片大叶,还像一把钥匙,静静地卧在两侧包裹的水中。禹急问部下那是何处地方?属下搔首弄腮想了半天均答不出,禹见如此道:‘看那位置似为江水夹持着的一艘小舟,可称为江舟,看形状又似一片芭蕉叶式的舟船,称为芭舟更形象,我们就叫它芭舟吧!’这芭蕉叶的芭,舟船的舟,后来人叫走了调,就叫成了今天的巴州、甚至将在这儿生活的人也称为了巴人。还有些人想标新立异,使用大禹口中的别称江舟,叫走调后称成了江州。巴州、江州,这都是几千年前大禹给起的名字。”
讲典故的老头终于道出了一个典故,停下来看着台下听讲众人。听讲的人见这老头说在关键处为何停下了哦?一愣怔明白了,他是需要奖励啦,于是纷纷拍桌打巴掌,“老头子讲的好,继续讲呵!”“老头子莫吊人味口,快讲那天门怎么开的嘛?”
老头子得意笑了,端起茶碗高叫道:“上茶!”这典故茶,卖茶讲究碗碗收费,不然它怎么赚钱啦,经老头这么一喊,大伙才明白,“小二,添茶、添茶。”“哈哈,老头子卖关子是要茶钱!”草棚下的听众嘻嘻哈哈趁机也乐了一番。
老头子喝了一口新茶,清了清嗓子又接下讲道:“大禹既得土地神灵指点,就来到巴州探访可通告上天的仙人。是夜寂寂、禹坐在朝向天门山的翘岩上,面对一轮皓月,才记起时间流逝已是八月十五、地上合家团聚庆丰收的日子,而自己忙于治水却还未成家,不由有几分惆怅,望着那圆圆的皎月兴叹道:‘月儿啊,你今夜普照大地可知寂寞的我有何心事吗?我要寻访的天上仙人在何处呵?’说也奇,禹刚对月诉完心思,回头就见一白发老翁笑容可掬地站在了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