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夏秋冬》 实体书已由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 (版权尚未签约) [2016/02]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276)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7/01]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62)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4]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08]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08]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270)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12]
-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春夏秋冬》 - 序 / 章节目录 [2016/04]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4)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08]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42)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11]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待续) [2017/05]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284)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7/03]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87)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1]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3)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08]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9)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08]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5)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09]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0)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6)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83)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5]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2)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81)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5]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1)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82)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5]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3)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4)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5)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这个集市找工可跟别处不一样,逢开市,所有找工的人,不管男女老少都集中在一片围起的场子里,要雇工的老板绕着场子品头论足,看中了再谈条件,双方同意才领人走。翊儿六个属小孩,小孩找什么工啊!自然半天都没人搭理。翊儿急啦,与大伙一商量有了主意,六人站一排,前面用树枝在地上写了几个字,‘管饱不要工钱’。这一写,运气来啦,翊儿被一家临时在市场铺桌卖面片的黄老板找去充当帮手;重阳帮了一个卖包子、馒头的小摊;马隆帮一家卖烤饼的;而竹海个子高,被豆腐村一家徐姓老板的豆腐作坊看中。晚上众人回到窝棚互相一边交换着自己得来的食物、一边议论,“这洛阳找工怎么就像看牲口一样啊?站在那里怪别扭。”重阳道。“我们初来咋到,先吃饱了再说,一步登天可是要运气。”马隆接道。“不给工钱不要紧,大家都忍着点,一边干活、一边看门道学技艺。比如今天,我帮着合面,看老板削面下锅放佐料。嘿!今后若有钱买来那些东西,我同冬梅、秋鸣三人不就也可卖那面片了吗?”翊儿给大家鼓劲道。“竹海,你去豆腐坊可看明白怎么作豆腐了吗?”“啊,老板只让我干活推车,他加什么东西都不许我看,所以这磨好的豆子浆怎么变成了豆腐,我还在纳闷呢?”“看来你当豆腐作坊老板还没门啦!”众人一听笑了。
“夏哥,豆腐坊开不了,不过我却有新发现,有一户办喜事,我跟着推车送他们订购的豆腐,我一去,啊,那前来贺喜的人可多啦。我正在瞧稀奇,突然来了几个老太婆,一手拿着红喜帕、一手拿着竹板,他们手舞喜帕打着竹板边舞边唱,唱完了,主人家马上就给她们一个大红包,她们离开没几步就分起红包来,每人得了一两银的喜钱。乖乖,前后才不过半个时辰嘛,而我们挣一两银却花了几乎七天啊!我想这事我们也可作呀。冬梅、秋妹可以跳可以舞,我们打竹板、唱曲子,大家说怎么样?”“呵,竹海这么一说我想起来啦,我们在成家帮办丧事,那是让逝者升天堂的白喜事,而这结婚嫁娶、生儿育女是办红喜事。办红白喜事的人都是最大方、最慷慨的人,如果我们红白喜事都帮办,那赏钱一定就像成家老爷给的一样多啦,对不对?”“对对对,哪里有红白喜事我们就去那凑热闹。”
“可我们除了会背孝经,红喜事要唱什么不知道呀?”“没关系没关系,我边听边记已经将那几个老太婆唱的记下来啦,她们称着‘福禄寿喜’歌。”“好,白天继续去集市干活吃饱肚子,晚上回来练唱喜歌,这回是竹海立功啦!”竹海听大家称赞也来了劲,动起了脑筋。他干活的那豆腐村有好几家作坊,作坊多竞争当然就大,有的减价、有的多给,他干活的那店则对大户送货到门。竹海由此得了灵感,光学人家不行啊,还得超过才能受顾客的欢迎是吧。三天的集市散了,竹海从推车送货中,终于又打听到城里一户当官人家要办喜事。他们便开始精心准备要去闯一闯。他们选择那户人家车水马龙贺客到达最多、最繁忙的时刻出现,六人一到,便向那把门接客的管家一拱手、唱声诺:“向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贺喜啦!”说罢敲起竹板就呱唧、呱唧唱起来。
‘吱吱吱吱,喜鹊鸣桐枝,吉星送福,平安事事兴。
吱吱吱吱,喜鹊鸣桑枝,天官赐禄,出门步步升。
吱吱吱吱,喜鹊鸣柏枝,仙翁祝寿,鹤鸣松青青。
吱吱吱吱,喜鹊鸣槐枝,子孙添喜,鸳鸯成双棲。’
第一遍按照那些老太太说唱快板书的调子唱完,第二遍竹海将那调子拉长,四个小段分别用不同快慢、不同的高低音再演绎了一遍,那几个守门的听了都不由新奇侧头看他们。竹海演绎的第三遍更不同啦,竹海吹笛、翊儿竹板打拍、马隆重阳敲起了小铜碗,而穿着特意新买花衣的冬梅与秋鸣、两手舞动着红手绢、随着节拍跳了起来。人们听惯的‘福禄寿喜歌’竟然改了调调,改了表演方式,那些管家及伙计一边接待客人,一边都笑了起来,那些前来贺喜的也不由佇立欣赏。第四遍又变成了四个男孩与两个女孩间的对唱,让那围观的人不由一边拍巴掌一边连声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