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夏秋冬》 实体书已由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 (版权尚未签约) [2016/02]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276)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7/01]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62)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4]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08]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08]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270)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12]
-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春夏秋冬》 - 序 / 章节目录 [2016/04]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4)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08]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42)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11]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待续) [2017/05]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284)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7/03]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87)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1]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3)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08]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9)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08]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5)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5/09]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0)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6)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83)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5]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2)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81)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5]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1)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82)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5]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3)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4)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 《春夏秋冬》 写在三国后的故事 (195) (长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 [2016/06]
“朕记得你手下可有一大帮难兄难弟,如今他们都怎样啦?”“谢皇上惦记,年前小子找到一处遭火焚被主人遗弃的无人大宅,就将难兄难弟从关林搭的窝棚中、全数迁去暂避风寒了,随后因缘际会,自食其力,靠开小店卖杂食、帮办红白喜事为生,马马虎虎过的还行。”“哈,你是个人才,不光解决你一个人的问题,还帮朝廷解决了一大帮子人的问题,朕应该褒奖你才是,小子识字吗?”“报,小时念过几年私塾、识字不能与几位兄弟们相比。”贾母听言插嘴道:“皇上,他还会背孝经呢!”“是吗?怎么学的?孝经上的字可难呢?”“报皇上,小的原本自幼父母双亡,靠舅舅抚养,后遭兵匪抢劫与舅舅走失,为寻舅舅,一路带着两个妹妹行乞来至洛阳,半道上一位好心婆婆及她的小孙子送我们一床可避邪的百家被,后来才发现那被里抄有孝经,我们便每天学习背诵,当作了识字课本,有不明之字,就向路边卖字写信的老先生请教,是以识得孝经内容,惭愧、惭愧。”“背一段让朕听听好吗?”翊背道:“仲尼居,曾子待。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翊背至此,司马炎也与他一起背起来:“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好家伙,到此为止吧,果不虚言,你那孝经被在府里吗?可否让朕瞧瞧,这可是本朝奇事一桩!”“是,小的这就回住处取去。”翊转身急回冬梅处,将那洗净折叠好作为永久纪念品的被子拿了来呈给皇上。那贾充已将贾模介绍完毕,司马炎、贾充及众人又坐回原处。炎将那红红绿绿一小块、一小块拼镶而成的被子抖开,满厅堂的人都为之一震。贾母道:“皇上,这可是货真价实、挨家挨户讨百家施舍得来的废弃小布块拼镶而成,民间说用它盖在小儿身上,可借百家之福、消灾免难呢!”“不见不信,这一见真不得不服民间的有心之人。哦!怎不见孝经呢?”“报,孝经抄在被子里面。”听言,贾充与贾母走上来,帮着把被子翻了个过,“果然、果然!”皇上拿着被展示大家看那一行行小楷隶书,贾充拉着被角低头一看那末尾念道:“杨祖德,修录。”“哦!谁知道这杨祖德、杨修是何人?”
贾模一听叫道:“我知道、我知道,他就是被魏武帝错杀的主簿杨修大人。”“甚么?就是传言因鸡肋之事而被害的杨修主簿?”“就是、就是,就是他!”“夏兄弟,你可将如何得此被的详细道来,让大家长长见识。”夏翊听言只得将如何躲雨在杨家屋门檐下,如何认识杨彦兄弟和其祖母,如何结拜为兄弟,如何去取百家被时拜祭彦儿先祖杨祖德,如何听杨彦解说其先祖画像边写的挽联,‘满招损弃之可惜,谦受益食之无味’,横批‘惜因才早逝’。自己得了被后,如何于山水之中得救保平安,如何发现了被里的文字,拿它当了识字课本;如何在洛阳用它赚来第一笔安家费后,才知它原来是孝经一一道来。裴頠听了道:“想起来啦,这杨修就是解说曹娥碑‘黄娟幼妇,外孙虀白’是‘绝妙好辞’,让魏武帝自叹不如三十里故事的主角。”
石崇、刘渊、王衍听言:“啊,原来如此,原来如此。”皇帝司马炎听大家议论也顿然开悟:“小兄弟这一说,又为朕添了位人才、杨修之孙杨彦,朕会派人将他接来,今后你们六人再加一人就是七兄弟啦,朕现在有你们的父辈辅佐着,今后我的太子可就要靠你们这些年轻才俊,你们可得再好好努力啊!”“谢皇上栽培,小的们一定努力不负所望。”“想朕当初在你们这个年龄,听了贾公一句话‘去立功,功立的越大越好’,这才一步步走到今天,这句话朕就再转送给你们,吾大晋立朝百废待兴,正是求贤若渴之时,朕绝不会再犯魏武帝忌贤妒才之过失,将不拘一格任贤用能。”
说着转头对着石崇道:“朕来前查阅吏部空缺,有修武县令一职,你可去吏部报到,得任职文书后,好好去那里施展才能,脚踏实地干出成绩,朕今后必有大用。”石崇听言不由大喜,连忙跪下谢恩。皇上又对刘渊道:“朕满足你的願望,你可去京城太学报到,願你在太学中尽得我中土华夏文明之所有精华,成为今后匈奴族一位贤名远扬、与我华夏永为友好的英明之主,汝願否?”
渊一听这可是晋国最高学府,专门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地方,那有不願之理,于是也跪地磕头谢皇上栽培,忙说:“願意、願意。”武帝又转过头对贾模、王衍、裴頠三人道:“你三人先归在贾公手下,帮助贾公勘校新编大晋律法,我大晋以孝治国,宽仁待民,今后那些一人有过杀抄满门九族之事,一定不要重演啦。修律,国之重典、治国之根基也,大家一定要字勘句酌,替朕把好关。修律完后汝等朕自有其它任用。”贾、王、裴一听刚入士便参与如此重要之事,个个喜出望外赶紧跪地谢恩。
“夏翊小兄弟,朕本欲破格重用,没想为贾公捷足先登。这也好,慢慢来,先当个府中贼曹练一练,这可掌管二十几人,我听贾公讲他刚从军时还只被任命为管十人的小队长,可他如今已位极人臣,希望你能像贾公成为朝中重臣、骁将,朕寄望于你,你有什么要求吗?”夏一听,急跪下谢恩,听可提要求,心念一转正好顺杆子往上爬呵,于是道:“皇上,我的那些难兄难弟们所住焚毁被人遗弃之宅院,可否恩准赏赐于不才,吾願努力挣钱将之修缉,以不辱京城风貌。”“哦,小兄弟不为己想、而念念不忘你的小兄弟妹到是出朕意料,难得难得,这事请贾公查勘一下,确为无人之宅,朕就恩准啦,与其空着,不若为民所用是吧?”
“皇上,臣早就探明、那是一处废宅。”说着就靠近司马炎耳语一阵,司马炎一听明白了,原来是夏侯玄自焚之宅,让这姓夏的小子继承去,到也说的过去,于是道:“好,朕就准你之求,那大宅赏给你啦!啊!对对对,你没钱是吧,朕赏你银二百两拿去修那房子吧!”“哈哈,老夫沾光,也捐银百两助你一臂之力。”夏翊一听,这可比当什么官还来劲,连忙又跪地磕头如捣蒜:“谢皇上恩典,小的永生不忘,谢贾公附议,小的永远铭记!”贾公听了一愣,什么附议?啊,有了,那演兵场上,他听‘老臣附议’用在这儿啦,贾充向炎附耳一说,炎与充不由都望着夏翊哈哈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