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调神大论 感悟第六
经曰: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一节,是说四时阴阳是决定人生命健康的根本原因,顺之则生,逆之则害,并且道出了中医诊治的一个基本思想,那就是治未病,以日常保健为主。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四时”者,四季也,人生活的时间也;“阴阳”者,天地也,人生活的空间也。凭谁,只要是一个人,皆是在生活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之内的,那么他的生命就要受所处时空影响与制约。只有顺应其时空要求,这个生命才得以存活、健康成长;否则,生命无从谈起。所以,有人说时间为生命之父,空间为生命之母。这,是万物生存生长之根本。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养阳”者何?“养”者,《说文解字》云:“供养”也。“阳”者,此处为阳气,阳物质。春夏怎样才能供养阳气(阳物质)?中医阴阳理论,有阳者根于阴、阴者根于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方得万全。春夏者,阳也。若春夏二季多吃温热食物,则二阳相搏,必损于阳;若适当吃寒凉食物,则阴阳相吸,以养于阳。日常居室也是如此。若春夏常住温热房间,则损阳;适当住在凉寒之处,则养阳。当然,这一切,衣食住行,都是因人而异,不可拘泥。
“秋冬养阴”,道理同上。也就是说,秋冬为阴,秋冬二季就要注意保暖,以养其阴。
“以从其根”。“以”者,作“用来”讲;“从”者,顺从,适应;“根”者,阴阳二气。这句话意思承接上句,也就是说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些做法,是用于适应自身阴阳变化,其目的为何?下边有回答——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沉浮”者,盛衰、消長、荣枯;“生长”者,生机,滋长也。这句意思是说,(倘若能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跟随季节变化,而改变衣食住行以此调节自身阴阳平衡),所以就能与万物一样自自然然荣枯变化,新陈代谢,从而使生命充满生机与滋养成长壮大起来。简而言之,就是保持生命活力,身体健康。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逆”,倒行逆施;“根”指阴阳;“伐”,砍倒,破坏;“本”本质,体质;“坏”,毁坏;“真”,元气,真气。总之,这一句意为,如果倒行逆施,就会破坏身体之根本,毁坏生命之元气,也就是大不利于健康。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一句是总结语。总结了前边所说的,得出了一个“道理”,就是:阴阳四时,是决定万物育化始终的,是决定生命生死的重要因素。背逆了,就生灾害;顺从了,就疾病不生。这,就是“养生之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养生之道,作为圣人来讲,是践行之;作为愚者来讲,则是佩戴之,只是装潢门面而已。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从”,顺从,适应;“生”,活力、生机;“逆”,反也,倒也;“死”,没有活力,没有生机。“治”,太平,安宁,平安;“乱”,混乱,不安,不定。这句意为,顺从适应阴阳变化,生命就充满生机活力;倒行逆施生命就缺乏生机甚至死掉;顺从阴阳变化,则太平;倒行逆施,就混乱,不太平。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反”者,翻转,颠倒,与原来的不一样。“顺”,顺和,不违背。“反顺”,就是与顺和的不一样,“为逆”,就是倒行逆施,违背阴阳变化。“内格”,“内”者,内在也,“格”者,格拒也,抵触也。这一句的意思为,如果不顺从阴阳变化而变化,反而倒行逆施相违背的话,这就形成一个内在的性格与自然变化不相谐和。试想,具有这样一个总与客观环境或者自然变化相抵触的性格,其生命健康与事业发展,当然不会太顺利。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这一句,是承接上句——“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来说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总是不顺从阴阳变化而变化,而是倒行逆施,那么就形成了他内在的与“天道”的不和谐,性情处事,处处别扭,自身小五行与客观大五行相违和,当然是要不顺的,是要生病的。懂得了这些道理,就要在不顺、生病之前调理、调节之。下边,才是到这一节的意思——所以,圣不不治已经得了病的,要治未病时,不治已经混乱不堪的,要治理调整其未混乱不定时,“此之谓也”,这才是要说的(道理)啊。为什么呢?下一句,还是对此的进一步解释。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一句是用比类比、比喻之方法,来进一步说明,治未病、治未乱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具体来谈,其意为,病已经得了而后用药治疗,天下大乱了而后才去治理,就比如渴了才知道去打井,战斗了才要去铸造利器,不都是晚了吗!
总之,《四气调神大论》这一篇是告诫世人,要随着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气候气温与万物变化特点,及时调整衣食住行,从而适应这种变化,如此则无病无灾害,反之易得病得灾害。由此,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养生保健与治疗理念。这是中医的另一重大特色,其思想理论基础,就是阴阳四时变化。阴阳四时变化,通俗具体来讲,就是生活的时空变化。时空变化了,若不顺从适应,就会得病;若顺从适应,就不会得病。“反顺为逆,是谓内格”。内外谐调一致,则得平安,得和顺;反之则病,则乱。
2016/12/22,磨砚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