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 感悟第三

作者:苏小白  于 2016-12-26 04:40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感悟<黄帝内经>》|通用分类:文史杂谈

关键词:黄帝内经

生气通天论  感悟第三

 

 

经曰: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能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坐痤痱。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这一节顺承上节,进一步言说伤损阳气导致的病患。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 阳气者,五脏皆有。据张景岳讲“五脏皆有阴虚,五脏皆有阳搏”,五脏则必皆有阳气。“烦”者,烦恼,代指过极的情志;“劳”,劳作,代指劳累;“张”同“胀”膨胀,鼓胀,阳搏所致,必定伤阳损阳也。“精绝”,阳气,精也;阴气,神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体五脏内的阳气,会因一切情志变化或劳累而起搏动,正常的情志与劳作不伤及它,若过极了,必定要伤阳损阳,损失到一定程度,会引起精气竭绝。

 

“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辟积”者何?“辟”者,同“襞”,指衣裙之褶,引申为轻微伤损;“积”者,积累。“于”,到,在之意。“辟积于夏”是说(阳气)小的轻微的伤损若不加注意,使其发展日积月累下去,到了夏天,“使人煎厥”。“煎厥”者何?此乃古时一证名也。“厥”者,昏厥,突然晕倒;“厥”者,还可解为四肢厥冷,总之是一种突然晕厥,不省人事,四肢冰冷之证。“煎”者,为病因,为熬煎意。也就是说,这种厥是因为阳气亢奋,煎熬阴液,阴精阳气突然丧失导致的。另据《脉解》云:“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末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不过依笔者意,《脉解》之所更像薄厥,薄厥是因大怒引起的;而煎厥则是由于烦劳、阳气亢奋引起的。二者病因,病机不同。煎厥是亢阳外张,煎熬阴精,阴精竭绝而致,属于本虚标实之证;薄厥是肝气上逆,血随气升,气血逆乱,郁积于上而致,属于实证。煎厥治疗当以滋阴回阳,救逆而醒神为法。主要是通过补益阴精气血、回阳救逆并提高气的统摄能力,不可妄用辛香开窍之品;薄厥则治以黄芪汤。《普济方·薄厥》:“黄芪汤。治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血菀胸中,使人薄厥,甚则呕血、烦闷者。”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能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以上四句,是言煎厥之症状表现。

 

“目盲不可以视”。因阳气亢奋,煎失阴液;阴液既丧,肝血必定不足,肝血养目,肝开窍于目,今血不足,故致目盲不可视。

 

“耳闭不可能听”。阳气亢奋,鼓涌损失,肾主一身之阳气,肾阳损伤,肾主耳,肾开窍于耳,今肾阳不足,耳必闭塞不能听。

 

“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这二句是形容句,以形象的比喻来言及煎厥之“目盲”“耳闭”之症状。“溃溃乎”,崩溃的样子。“都”,城郭。“坏”,坍塌。“汩汩乎”,缠绵不绝的样子,此处指病势病情。这二句之意为,煎厥之证就像陡然坍塌之城郭,稀哩哗啦,好好的人突然倒下,人事不省,四肢冰冷了。缠绵的病势呀不可停息。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这一句,是言薄厥。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病因:“大怒”;大怒则阳气上升,血随气涌,气血奔并。症状,形气绝。“形”,言肉体;“气”,说精神。“绝”衰竭之意。“形气绝”,就是说身体突然仆地,不省人事了。

 

“而血菀于上”。“而”,连接词,作“因而”讲。“菀”,同“郁”,指血液郁积。此句,是接大怒后。大怒,气血奔并于上,血液郁结于上。“上”,心胸,头部也。若血菀于心胸,《举痛论》有“怒则气逆,甚则呕血”;若血菀于头,《灵枢经》有“盛怒而不止则伤志”,伤志既言神志不清,“使人薄厥”,就使人得了“薄厥”之病证了。我们再来认识一下薄厥:病证名,乃厥证之一,多是由于大怒,阳气急亢,血随气逆,致使血液郁积头部,卒然昏仆,精志不清之病症。上边,咱们说过了此证的治法,当用黄芪汤。

 

以上句,言阳气损伤致使的煎厥与薄厥二重证急证。下边句,言阳气受损伤后导致的其它病证。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有”,作“有的”讲。“伤于筋”,是言阳气受损,伤动筋络。“纵”,纵缓意。“容”,音容,相貌也。“不容”,就是没有好的音容相貌,指动作迟缓,佝偻,若不维持的样子。这句是讲,阳气受损,筋脉失去阳气滋养,筋络纵缓无力,酸、困、痛皆有,走路站立就不利索,病厌厌的样子。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为血之液。阳气搏击,汗出不断。“偏”,半边,指身体或左或右,意为不是周身,只半个身子。“沮”,坏,或低湿的地方。此句意为,汗出半边。“使人偏枯。”“枯”,枯槁讲,“偏枯”,即半身不遂。王冰解此句为,夫人之身,常偏汗出而湿润者,久久偏枯,半身不遂。邓铁涛主编《中医大辞典》云:“偏沮(ju句):证名。指汗出偏于半身(左侧或右侧)。即半身有汗,半身无汗。多由气血不能畅流周身所致。”笔者随邓铁涛先生意。

 

“汗出见湿,乃坐痤痱。”

 

“汗出”,动阳则阳气发散,阳气发散则汗出;“见湿”,汗出即为湿,此为平人表现;若是虚人,汗出之时受风寒之邪侵扰,湿郁皮里,“乃坐痤痱”。“坐”者,乘、搭,意为随之而来。“痤”,痤疖;“痱”,痱子。此句意为,烦劳若动了阳气,阳气发散则汗出,若遇寒,就会出现轻者痱子,重者痤疖之病证了。此处的关健是“见湿”。一般的出汗,不为湿;见湿,必为见到湿症,即虚人出汗时受风寒侵袭所致。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高”者,膏也;肥肉;“梁”者,粮也,细粮。“变”,变化,此处指消化变成营养。“足”,足够,多也,满也。“丁”,疔疮;“受”,接受,承受;“持虚”,拿着虚空的器物。这一句意思为,膏梁厚味吃得太多,过剩,就容易身生疔疮,身子虚得像拿着的空虚的器物。王冰解此句为:“不忍之人,汗了淋洗,则结为痤痱;膏梁之人,内多滞热,皮厚肉密,故内变为丁矣。外湿既侵,中热相感,如持虚器,受此邪毒,故曰受如持虚。所以丁生于足者,四支为诸阳之本也。以其甚费于下,邪毒袭虚故尔。”也可当作一家言。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劳”者,劳动;操劳活动。“当”,受也。“风”,风邪,此处代指外邪,风、寒、湿等。“寒薄”,为薄寒意,就是微受风寒;“皶”同“齇”(zhā)鼻子上的小红疱,即俗称“酒糟鼻”。“郁”,郁积。“痤”,痤疮,一种皮肤病,俗称“粉剌”;别解为“痈”,即“痈疽”。这句意为,劳动出汗受了风后,微受风寒者易得酒糟鼻;邪气郁积易致痈疽或长粉剌。王冰解此句云:“时月寒凉,形劳汗发,凄风外薄,肤腠居寒,脂液遂凝,积于玄府,依空渗涸,皶剌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一分,余色白黄而瘦于玄府中,俗曰粉剌,解表已。玄府,谓汗空也。痤谓色赤真愤,内蕴血脓,形小而大如酸枣,或如豌豆,此皆阳气内郁所为,待软而攻之,大甚焫出之”。(注:“焫”音ruò 中医指用火烧针以刺激体表穴位,“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2016/12/25,磨砚斋。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8 16:0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