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才顾毓琇 [2017/03]
- 震撼世界:越共自动放弃权力,五年内实行全国大选 [2017/08]
- 可怕毛泽东 [2017/02]
- 感受老上海 別錯過武康路 [2019/09]
- 人生六十才开始 [2017/03]
- 難忘紐約千島湖 [2017/07]
- 上海同学圈两则贴文,看看什么叫丢人现眼 [2018/11]
- 《求是》杂志副总编自杀辞世,遗作堪称绝唱 [2018/05]
- 再去看看老房子 [2018/05]
- 請不要拒絕我 [2017/09]
- 为上海的年轻一代点个赞 [2018/05]
- 穿旗袍 坐拉車 穿越上海 [2019/06]
- 文革中 我家弄堂裡的一些事 [2018/05]
- 国内传来 赵紫阳谈话记录稿(真假自辨) [2017/08]
- 上海之行 [2018/05]
- 女兒的畫像 [2017/09]
- 上海人家的泡飯 [2018/10]
- 也來曬曬十八個月和十八歲的老照片 [2018/01]
- 《老照片說故事》少年不狂枉少年 [2018/01]
大多数人的生活,都不是你曾经在朋友圈里看到的那般。别人的生活永远是别人的,你永远也不知道朋友圈背后的人会不会也在流泪。而我们的生活哪怕不光鲜亮丽,却依旧会有我们自己的温度。
朋友圈就像一面哈哈镜,外人看不清你的样子,你猜不透外人的心思。
朋友圈就像一个万花筒,表面上看起来五彩斑斓,实际上也不过是琐琐碎碎。
文化大家余秋雨曾经说: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
别把生活捆绑进朋友圈这个小小的圈子。
别把生活局限在朋友圈这个虚幻的圈子。
走出社交的绑架,其实一片豁然开朗。
和大家分享一篇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或许你会对朋友圈有新的认识。
文丨余秋雨
魏晋时期的一大好处,是生态和心态的多元。礼教还在流行,而阮籍的放诞行为又被允许,于是人世间也就显得十分宽阔。记得阮籍守丧期间,有一天朋友裴楷前去吊唁,在阮籍母亲的灵堂里哭拜,而阮籍却披散着头发坐着,既不起立也不哭拜,只是两眼发直,表情木然。裴楷吊唁出来后,立即有人对他说:“按照礼法,吊唁时主人先哭拜,客人才跟着哭拜。这次我看阮籍根本没有哭拜,你为什么独自哭拜?” 说这番话的大半是挑拨离间的小人,且不去管它了,我对裴楷的回答却很欣赏,他说:“阮籍是超乎礼法的人,可以不讲礼法;我还在礼法之中,所以遵循礼法。”
我觉得这位裴楷虽是礼法中人却又颇具魏晋风度。他自己不圆通却愿意让世界圆通。既然阮籍如此干脆地扯断了一根根陈旧的世俗经纬而直取人生本义,那么,他当然也不会受制于人际关系的重负。他是名人,社会上要交结他的人很多,而这些人中间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吃食名人为生的:结交名人为的是分享名人,边分享边觊觎,一有风吹草动便告密起哄、兴风作浪,刹那间把名人围啄得累累伤痕。阮籍身处乱世,在这方面可谓见多识广。他深知世俗友情的不可靠,因此绝不会被一个似真似幻的朋友圈所迷惑。
提到朋友圈的问题,我需要说一说我对现在年轻人的理解——他们毕业以后很快就被一个圈子围住了,我所说的圈子不仅仅是指一个人际关系的朋友圈,还指别人的生活标准,它会把你的生命耗费很多;还有朋友圈里的互相攀比,又要把你的生命消耗很多。
结果很快你会觉得自己的生命不够了,整天疲于对付这些圈子,对付这个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围城”。一个在教师看来生气勃勃的学生,过几年再看到他,他却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所以我始终要提醒大家,你们要不断地设定起点,不断地突破围城,不断地提醒自己,你值得有一个更精彩的生命,即使年纪很大了也是这样,这样的生命就比较有价值。
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成天低头刷微信朋友圈,这样做不仅消耗了信息,也把自己的生命给消耗掉了。因此你一定不要被这个圈子所迷惑,要勇于创造朋友圈以外的生命。尽管这个圈子很有魅力,而且被高科技给武装起来了,但是一旦你沉溺于这个圈子里,你的生命格局只会越来越狭小。
许多人就是整天在这个朋友圈里折腾——你说几句漂亮的话,我讲几句漂亮的话;你晒晒家里发生了什么,我晒晒最近买了什么。
结果你就被这个圈子缠住了,你不知道这个圈子里边所包裹的是一个永远不可重复的高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