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才顾毓琇 [2017/03]
- 震撼世界:越共自动放弃权力,五年内实行全国大选 [2017/08]
- 可怕毛泽东 [2017/02]
- 感受老上海 別錯過武康路 [2019/09]
- 人生六十才开始 [2017/03]
- 難忘紐約千島湖 [2017/07]
- 上海同学圈两则贴文,看看什么叫丢人现眼 [2018/11]
- 《求是》杂志副总编自杀辞世,遗作堪称绝唱 [2018/05]
- 再去看看老房子 [2018/05]
- 請不要拒絕我 [2017/09]
- 为上海的年轻一代点个赞 [2018/05]
- 穿旗袍 坐拉車 穿越上海 [2019/06]
- 文革中 我家弄堂裡的一些事 [2018/05]
- 国内传来 赵紫阳谈话记录稿(真假自辨) [2017/08]
- 上海之行 [2018/05]
- 女兒的畫像 [2017/09]
- 上海人家的泡飯 [2018/10]
- 也來曬曬十八個月和十八歲的老照片 [2018/01]
- 《老照片說故事》少年不狂枉少年 [2018/01]
曉田 2018年10月26日 《世界日報》副刊(上下古今)欄
凡是在上海出生長大、上了年紀的老上海人,幾乎家家都有早上吃泡飯的經驗。當年吃泡飯的初衷都是為了圖簡單方便,節省辰光。早上大人一起床,第一樁事就是將熱水瓶裡的熱開水倒入前一晚剩下的冷飯鍋裡,放在草窟焐著,如果那時家裡已經用煤氣灶了,那就開小火慢煮,然後才去漱洗。
等漱洗完畢,泡飯的飯粒也已經泡軟,大家匆匆吃下熱氣騰騰的泡飯,然後急急忙忙趕去上班或者上學。記得那時候配泡飯的菜也沒有太多的選擇,永遠都不會忘記的就是紅、白乳腐和醬菜,在乳腐或醬菜上撒些白糖,滴幾滴麻油,這樣不僅會飄出一些麻油的純香,也中和了太重的鹹味。
記得小時候,母親經常會遞給我一只小碗,差我去弄堂外離家一個街口的醬油店買幾塊乳腐或醬菜。至今仍記得,乳腐一塊是三分錢,好一點的玫瑰乳腐一塊要一角錢,很少買。醬菜也是買鹹大頭菜,有時會將它和毛豆子炒在一起。醬菜中有一種叫甜乳瓜,很好吃,但價錢也貴,所以不常買。
偶爾母親在清早也會差我去附近老虎灶隔壁的大餅油條攤買幾根油條,那時一根油條才四分錢。回到家將油條撕開,一人半根蘸醬油下泡飯,這已經算改善生活了。
那年代,每個人糧食都是定量供應的,只有少量大米,大多都是洋秈米。大米通常是逢年過節,或家有來客才用。平時家裡都吃洋秈米,它雖然米粒硬,但漲性好耐飢,用它做泡飯也不易煮爛。有時候,將前夜的殘羹剩菜倒在泡飯鍋裡一起煮,就成了味道不錯的菜泡飯。在上海人家裡,很少容忍「浪費」二字。
那時候生活物資匱乏,經濟條件拮据,簡單實惠的泡飯就成了大多數普通上海人家的早餐,雖然對泡飯並談不上鍾愛,但也已成為大家的一種早餐習慣。那時過年期間,在天天吃下雞鴨魚肉、糕餅甜點後,常會聽到有的大人會說:「現在只想吃一碗泡飯。」可見上海人的潛意識裡已經離不開泡飯。
泡飯作為固定的早餐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已經是四、五十年前的事了。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充實改善,泡飯已經慢慢淡出上海人家早餐的餐桌,取而代之的是各種營養豐富的中西餐點。但是泡飯在老上海人的心中卻有一個揮之不去的情結,前不久還有老朋友外出旅遊,回到上海在微信群裡第一句話就是:「就想吃家裡的泡飯配醬瓜。」
也許為解不少老上海人的泡飯情結,上次我回上海,發現有許多餐館推出了種類繁多的泡飯系列,有老母雞湯泡飯、海鮮泡飯、魚頭湯泡飯、小龍蝦泡飯、各式菜泡飯等等,應有盡有,儼然已形成了一個只有在上海才會有的泡飯文化。當然,這也與原來簡樸早餐習慣的初衷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