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行口号怎么喊,正确声援梁警官 [2016/02]
- 不知黑人女警官,不配上街提平权 [2016/02]
- 独生子女移民了,父母养老怎么办? [2017/05]
- 《疯狂亚洲富豪》,到底讲了谁的故事? [2018/09]
- 在美华人无权买房?美国宪法保护外国人吗? [2023/05]
- 当我们反对仇恨亚裔时,到底在反对什么? [2021/03]
- “花钱插队“的绿卡提案被否决!移民改革还有戏吗? [2021/09]
- 从LA暴动到梁警官被诉,亚裔是否真委屈? [2016/05]
- 当我们反对平权法案时,到底在反对些什么 [2016/07]
- 川普攻势一浪高过一浪,华人移民路在何方? [2017/01]
- 如何正确有效地反对亚裔细分? [2017/07]
- 移民美国为什么要先读《三体》 [2016/08]
- 如何有效对话“白左”华二代们? [2020/06]
- H1B抽签大改,工资决定命运?律师说:未必 [2021/01]
- H1B抽签大改,工资决定命运?律师说:未必 [2021/01]
- 上海赴美无需一天内核酸,待遇堪比从俄乌返美 [2022/04]
- H1B抽签大改,工资决定命运?律师说:未必 [2021/01]
- H1B抽签大改,工资决定命运?律师说:未必 [2021/01]
作者:孟小洁(原创)
全亚裔阵容的好莱坞制作《Crazy Rich Asian》(直译:《疯狂的亚洲富豪》,又译《摘金奇缘》、《我的超豪男友》),由于有着“25年以来,首部全亚裔阵容的好莱坞制作”的光环,8月在北美上映以来,该片在美国主流媒体曝光不断,宣传声势浩大,票房也不负众望,几周蝉联榜首,这个劳动节的周末亦不例外。
故事内容大家看想必都已经很熟悉了。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女主,本身是大学经济学教授,陪伴同为华裔的男友回新加坡参加好友婚礼,同时拜见男友家人。到了目的地才发现男友家族为新加坡首富,而男友的妈妈和奶奶都对女主不接受,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
影片到目前为止,可以说基本上在美国本土是叫好也叫座,据说续集已经在筹划中。毕竟大家吐槽好莱坞缺乏多元化已经很久了,能出现这样一部好莱坞制作的全亚裔阵容,也算是给大家的呼声一个交代。也许好莱坞也很惊喜地发现,可以政治正确和盆满钵满两不误。
看到这部电影在大屏幕上出现,我很为美国的亚裔高兴,也心甘情愿贡献票房。作为一部轻松的浪漫喜剧,观影体验也很好,稍觉遗憾的是,结尾貌似有点匆忙。只是,作为从小出生长大在中国的人,我完全没有这种激动到落泪的兴奋。因为,看到亚洲面孔饰演各种类型的人物,在我眼里,真不是个事儿。
归根结底,这是一部亚裔美国人的故事;准确地说,是好莱坞范儿的亚裔美国故事。
亚裔美国人:“香蕉人”的身份认同之殇
让我们再看看美国主流媒体的宣传,怎么说来着?25年来,首部全亚裔阵容的好莱坞制作。
导演本人都说了,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运动。那这场运动的关键词是什么呢?
要我说,不是“全亚裔阵容”、也不是“25年”,而是好莱坞。好莱坞真正代表的,乃是主流认可的意象。
在这部电影铺天盖地的宣传中,常常有观众很困惑,“25年来的第一次全亚裔阵容”这样的话,把2000年的《卧虎藏龙》搁哪儿了?
2000年的《卧虎藏龙》是两岸三地与美国的合拍片,所以不算完全意义上的好莱坞制作。也由此可见,在这次运动式的宣传中,真正分量重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虽然也有亚洲资本参与,但这部《疯狂亚洲富豪》由华纳兄弟出品,因此被认为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好莱坞制作,也由此成为了亚裔演员们,多少年来,在好莱坞寻求机会而求不得的一次大爆发;更是各行各业、所有芸芸亚裔美国人,多少年来,寻求美国主流认同而求不得的一次共情。
这里说明一下,这里说的亚裔美国人,指的不是像笔者这样成年后留学来美国的亚洲人,也不是身在亚洲的亚洲人,而是那些生在美国或者年幼时就随家里移民美国,英文比中文溜得多的亚裔。导演Jon Chu就是这样的亚裔,女主Constance Wu也是。文化上他们更多是美国人,但是有一张亚裔面孔,是标准的“亚裔美国人”。
电影里女主的闺蜜就形容她是,外表黄、内心白的“香蕉人”。
“香蕉人”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共同挣扎,就是身份认同。这个问题在所有少数族裔的移民家庭几乎都存在,也不是华人或者亚裔独有。比如非洲裔的移二代有被成为“奥利奥饼干”(Oreo),而拉丁裔的移二代有被称为“椰子人”(coconut)。
简单来讲,以上移二代身份认同的焦虑,就是觉得自己既不是父母亲所来自国家的人,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国人,即美国白人。
可惜这些移二代在身份认同上的挣扎,对于他们大部分第一代移民的父母而言,是很难理解的。甚至,有些父母的做法,还会进一步加深他们的身份认同危机。比如华人的父母会有两个极端,一种是灌输给孩子说他就是彻头彻尾的中国人,孩子稍有质疑则觉得孩子数典忘祖;另一种则是要求孩子彻底“融入”白人社会,彻底洗白成为“美国人”。
这两种极端的做法,无疑都会加重孩子身份认同的危机。
第一种处理方式很快就不奏效,因为你很难说服一个从小在美国接受英文教育、美式教育的人,他是一个外国人。即使他/她真的以为自己就是完完全全的中国/亚洲人,只要他去一趟中国或者亚洲,就会知道自己有多不亚洲,比如电影中的女主。
第二种方式也是很快就会失效,因为孩子很快会发现,自己因为长得不一样,很难把自己“洗白”。即使语言一样,即使其他方面的爱好一样,但是皮肤和长相的不同,很难让人假装视而不见。社会上的“刻板印象”,也不是一个小孩子可以凭一己之力打破的。即使打破,这中间也会经历不少艰难和困苦。而这中间的艰难和困苦,恐怕不是移一代的父母事先能预见、或者能想到的。
于是,这些移二代的亚裔们,常常要自己独自消化,或者和同伴一起消化这种身份认同上的苦闷。
直到《疯狂亚洲富豪》的到来,让这些移二代的亚裔们,第一次在大荧幕上,通过女主Rachel的视角,看到了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被确认。亚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或许只有在对比中,才能更直接地被呈现,尤其是和传统亚洲文化的对比中。
Rachel的视角是一个美国人的视角,Rachel带着美国人的视角去审视了亚洲的文化,结论是确认了自己和他们的不同。在这部电影中,Rachel其实几乎可以是任何肤色的美国人,而作为华裔和其他肤色的美国人唯一几处的不同,或许是不会对新加坡夜市上的生鲜小吃大呼小叫,并且能把麻将打得风生水起。
《疯狂亚洲富豪》,打破对亚裔的刻板印象了吗?
剧组和一些观众觉得,《疯狂亚洲富豪》帮助打破了针对亚裔只会读书、呆头呆脑、都会功夫的刻板印象,尤其是亚裔男性缺乏魅力的刻板印象。
但是一些观众表示不服:亚裔本来在美国的刻板印象之一就是“都很有钱”,这部电影明明加深了这样的刻板印象,哪里来打破一说?
还有东南亚和南亚的观众表示抗议:都是一些东亚国家(中国、韩国、日本)的亚裔演员,亚裔不只是东亚,请大家关照亚裔内部的多元性。
对于上述分歧,笔者归结为:关于亚裔的刻板印象还真不少,可代表亚裔的美国文艺作品又太少。
平心而论,一部作品如果能够打破某一个刻板印象,已经实属不易,哪能要求它面面俱到?
这次没能打破的成见、没被代表的同志们怎么办?等下一部接着拍咯。
细想来,笔者也是真心心疼这些亚裔美国人,居然有不被文艺作品所代表的烦恼。作为自小在中国长大,浸淫在港片、台剧、韩剧、日剧、国产片各类型电影随手一抓一大把的坏境中,第一次意识到亚裔美国人的这种痛苦时,有种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惊觉感。
在亚洲地区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居然是美国亚裔苦苦奋斗和追求的。也是难为了第一代从亚洲移民到美国的父母,自己尚在适应或打拼,哪想得到或顾得上儿女这么美国化的敏感心事。
也有读者可能会和笔者曾经一样好奇,这些亚裔美国人是不知道亚洲也有各种电影电视剧吗?想看亚洲面孔领衔各种角色,去看几部亚洲戏不就好了,为什么要这么纠结是不是好莱坞制作呢?
因为,长久以来,美国的电影市场就是好莱坞一手遮天。外国电影在大部分美国民众心里,不存在的。至少在Youtube、Netflex、Hulu等等一众的线上视频网站出现之前,普通美国人根本就没接触外国电影特别方便的途径。当然,如果是喜好小众电影的文艺青年,可以上一些文艺的小影院去看一些非主流的电影,或者去租碟看一些亚洲电影。但是,这是文青干的事情,是小众的爱好。在美国,发行方根本不可能做比较大的投入,去宣传外国电影,更不会像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大张旗鼓地宣传好莱坞电影那样。
于是好莱坞拍什么,大家就看什么;好莱坞的电影里没有亚洲脸,大家就看不到亚洲脸;好莱坞的电影里,亚洲人会功夫、书呆子、瘦弱无趣,大家不知不觉地就认为亚裔就是这个样子。
以前听闻中国电影在美国市场失利,会怀疑是否是中国电影不受欢迎。其实真不是,外国电影进入美国市场,就是在啃一块硬骨头。外国电影在美国,不分国籍,从来就很难在主流市场生存。究其原因,据说有仨。
第一个原因,据说美国人不喜欢看字幕,而外国电影,因为制作过程没用英文,大部分肯定要使用字幕。于是美国观众想到看字幕这么累,就放弃了。。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宣传。这个容易理解,好莱坞本来就没有动力去大力宣传一部外国片。当年《卧虎藏龙》成为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外国电影,除了李安导演本身过人的实力,好莱坞的参与制作和精心推广也是非常关键,尤其是,居然让大家忍受了看字幕这件事情!
第三个原因,美国观众已经太适应好莱坞套路电影。虽然知道是套路,但是由于就是这么被喂养大的,口味定了,很难改变。所以美国观众看外国电影的时候,常常会觉得难以理解、风格怪异,稍作尝试便认定,还是好莱坞电影好看。
《疯狂的亚洲富豪》原书作者为新加坡裔美籍作家Kevin Kwan,作品本身已是一部美国畅销书而自带流量,又能满足普通美国民众对越来越多中国富豪的好奇心,还是全英文制作不需要字幕,在目前的时机,可谓是天生要红的好莱坞体质。
打破刻板印象?大家愿意这么想自然最好,不过可能这不是好莱坞最关心的事情罢了。
多元文化的未来:占领好莱坞,也许将不再那么重要
《疯狂的亚洲富豪》票房大获成功以后,大家纷纷期待这部剧可以让好莱坞给华裔演员更多机会。
事实上,这样的势头已经兴起。由韩裔美国男演员John Cho主演的电影《Searching》(译名《网络谜踪》)刚刚上映。作为悬疑片的《Searching》,反响不亚于全亚裔阵容的《疯狂的亚洲富豪》。
与此同时,视频网站Netflix也刚刚热映了自己制作的青春片《To All the Boys I've Loved Before》(译名:《致所有我曾爱过的男孩》),由越南裔美国女演员Lana Condor主演,获得了满满好评。该剧也是根据大卖的畅销书改编,作者为韩裔女作家Jenny Han。
大家期待好莱坞能给亚裔演员机会,固然没有错。但是笔者有点怀疑这种靠好莱坞赏饭吃的思路,是否能奏效,亦或者,以后是否还真有必要。
从好莱坞生意的角度讲,即使亚裔或者其他少数族裔主演可以做到和白人演员主演一样,但若是没有明显地“更受欢迎”,干嘛要换人呢,干嘛要担这样的风险呢?毕竟“第一”的卖点只能用一回,下一次,好莱坞拿什么来吸睛?
在目前的环境下,海外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或许是值得好莱坞考量的因素。与此同时,更值得指出的是,亚裔创作者的涌现,才是扭转局面的关键。
《疯狂的亚洲富豪》一书的作者,曾经收到了视频网站Netflix的高价收购要约,但是Kevin Kwan最后还是拒绝了Netflix选择了华纳兄弟,因为他的梦想是把这个亚裔的故事搬上大荧幕。不仅如此,Kevin Kwan在此之前拒绝了早先联系他的好莱坞制片方,因为对方要求收购的前提是,把主角换成白人女主进行改编。与之类似的是《致所有我曾爱过的男孩》一书的原作者Jenny Han,拒绝了最初联系她的多个制片方,原因是,这些制片方都坚持要把女主换成白人饰演。Jenny Han宁可不卖也不愿做这样的修改,最后终于如愿以偿保留了亚裔女主的荧幕形象。
正是这些亚裔创作者的才华和坚守,才有了这些荧幕上的亚裔形象。我们看到的这些第一,绝非来自好莱坞大发善心的决定。
创作者所带来的改变力量,不仅仅体现在和好莱坞的博弈过程。更重要的是,时代已经变了。在视频网站占据半壁江山的现在,好莱坞已经无法像以前那样,主宰现在的年轻人看什么,并引领所有潮流的风向了。
有大量的外国电影可以在Netflix、Youtube和Amazon上看到,还有各种网红频道、视频网站自制节目等。现在的美国年轻人可能更关心自己关注的某个Youtube或者Ins红人,而不是好莱坞的电影明星。大家的兴趣明显更分散和多元。
比如,在Youtube上积累了大量人气的视频网红Wang Fu Production,就由三个亚裔男生创始建立,拥有300多万的关注,视频浏览次数超过5亿。视频内容多为细腻的情感短片,也有搞笑的谈话内容,选用了大量的亚裔演员。在2015年,Wang Fu Production还通过众筹的方式,拍摄了一部小成本的独立电影《Everything Before Us》,当时被Netflix收录。其中的男配角为知名韩裔男演员Randall Park,也就是Fresh Off the Boat (《菜鸟移民》)中饰演父亲的那位。
Wang Fu Production,正是一贯以来信奉做好内容、从新兴渠道寻求突破的成功典范。
笔者身边朋友的小孩凡是上小学或者中学的,纷纷都有各自喜爱和关注的Youtube以及Ins红人,对这些各自爱豆的喜爱程度,远甚于大众视野里的好莱坞明星。在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亚裔美国小孩,可能要比他们的前辈幸福得多。更多样的视频资源给他们提供了更多寻找认同的机会,甚至表达的机会。
关于视频网站是否最终会取代好莱坞的讨论,时有耳闻。笔者思来想去,Netflix和好莱坞,也就隔着一块大屏幕的距离。
对美国亚裔影视作品的兴起和蓬勃发展,笔者充满信心和期待。因为,这是一个科技引领变革打破了垄断的时代,是一个主流媒体日渐式微的时代,是一个内容为王又多元的时代。
更是一个,创作者不需要再讨好好莱坞,也能有出路的时代。
本文版权属于作者孟小洁。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处用以下格式清晰注明原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
原作者:孟小洁
出处:“闲话移民”公众号(xianhua_immigration)
作者孟小洁,现居洛杉矶,加州执业律师,宋和孟律师事务所的创始合伙人之一,主攻职业/商务移民事务,关注在美亚裔社区的权益。本所公众号“闲话移民”,分享美国移民法律干货,探讨中美文化差异,欢迎关注xianhua_immig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