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行口号怎么喊,正确声援梁警官 [2016/02]
- 不知黑人女警官,不配上街提平权 [2016/02]
- 独生子女移民了,父母养老怎么办? [2017/05]
- 《疯狂亚洲富豪》,到底讲了谁的故事? [2018/09]
- 在美华人无权买房?美国宪法保护外国人吗? [2023/05]
- 当我们反对仇恨亚裔时,到底在反对什么? [2021/03]
- “花钱插队“的绿卡提案被否决!移民改革还有戏吗? [2021/09]
- 从LA暴动到梁警官被诉,亚裔是否真委屈? [2016/05]
- 当我们反对平权法案时,到底在反对些什么 [2016/07]
- 川普攻势一浪高过一浪,华人移民路在何方? [2017/01]
- 如何正确有效地反对亚裔细分? [2017/07]
- 移民美国为什么要先读《三体》 [2016/08]
- 如何有效对话“白左”华二代们? [2020/06]
- H1B抽签大改,工资决定命运?律师说:未必 [2021/01]
- H1B抽签大改,工资决定命运?律师说:未必 [2021/01]
- 上海赴美无需一天内核酸,待遇堪比从俄乌返美 [2022/04]
- H1B抽签大改,工资决定命运?律师说:未必 [2021/01]
- H1B抽签大改,工资决定命运?律师说:未必 [2021/01]
这次非裔George Floyd被白人警察当街虐杀的事情让美国全社会炸锅。一方面,大家对虐杀事件很气愤,很多个人企业纷纷表态,要“和非裔社区站在一起”。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对示威中产生的暴力,不满、恐惧、愤怒。
这件事情还再次引发了华人一代移民和二代移民之间的价值观冲突。很多华一代老父亲老母亲们在中文社区互倒苦水,无法理解自己的“白左”子女。然而,华二代们却觉得自己的父母思想老旧,没有同理心。
其中的一个代表,是耶鲁大三华裔女生黄艾琳,给自己父母还有华人社区写的一封公开信,批评了华人社区不关心非裔权利。
目前为止,也有一些父母辈回应耶鲁女生的信,可惜,在我看来,这些回应虽然动人,但是没有切中要害,恐怕起不到真正和子女沟通的效果。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可以给华一代以及华二代一些新的角度和思路,如何在华人家庭内部,有效、有益地讨论美国的种族问题。
01
耶鲁女生的论点,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首先,我先给大家总结梳理一下耶鲁女生的这封信,里面的大致内容是什么:
• 难过于从小看到华裔社区一直对非裔有种族歧视的言论
• 认为华人社区不自知有白人“特权”,比如生活在富裕的社区
• 细数华人历史上所受到的歧视,比如1982年的“陈果仁”案
• 认为这种歧视目前仍然存在,比如最近疫情引发对华人的歧视
• 感谢非裔在民权运动上做出的贡献
• 如果没有非裔推动这些民权运动,华人还是受到很多限制
• 得出结论,华裔今天拥有的一切都要归功于非裔
目前为止,我看到的父母辈对这位女生的回应,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 女生所说的“特权”压根不能叫特权,华人目前的中产生活主要是华人勤劳勇敢自己奋斗得来的
• 第一代移民因为语言、收入低等原因所经历的苦难,一点都不比非裔少,离“特权”更远
• 女生对父母的付出没有感恩之心,和对非裔的感恩呈现出一个鲜明对比
• 女生的言论,都是美国左派的那一套,完全被洗脑
• 华人被非裔歧视骚扰的情况很多,这个又怎么说?
我完全同意这些父母回应里所陈述的事实,但是为什么说没有说在点子上呢?因为他们没有回应女生关于华裔和非裔关系的大问题,华裔到底应不应该和非裔站在一起。
如果我是这位女生,想必我会这么回应父母辈的反驳:
• 好,撇开“特权”之说,那是不是应该和非裔站在一起反对种族歧视?
• 对,父母的移民之路也不容易,但是,就因为父母不容易,所以看到不公正更应该发声啊
• 对父母感恩和感恩非裔民权领袖不冲突
• 请不要贴标签左派右派的,咱就事论事,这次的不公正,为什么华裔不应该出来和非裔站在一起?
• 任何人的歧视行为都是应当受到指责的,不应当因为别的族群的个别人的不当行为,给自己的种族歧视找借口
好了,所有的回应最终还是没有能说明,耶鲁女生哪里错了,是不是?
这就是华二代经常不买账华一代的原因,大家的讨论根本不在一个点上。
华一代父母,要么看起来像是一个不同意“反对种族歧视”的反社会冷血动物,要么是口头同意“反对种族歧视”但是又阻挠孩子参与相关活动的矛盾体。
那么,是不是真的是华一代思想落后,华二代真理在握呢?
我认为并非如此。耶鲁大三女生公开信反应出的思维问题,是美国目前主流思想局限性的一个反映。
关键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反对种族歧视,而是我们要分清,到底哪些问题是种族歧视直接产生的,而哪些不是。
除了真正的种族主义分子会主张,某一个族裔凌驾其他族裔之上,社会的大多数人,想必都是反对种族歧视的,包括华一代。
但是,在警察系统里遭受不公正待遇,和经济地位上处于弱势,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而目前所谓的“左派洗脑”,则是是不分青红皂白,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歧视。
别的不说,就以耶鲁女生这封信的内容为例。
我们肯定要承认,针对华人和少数族裔的歧视性规定,比如不准就读白人学校等规定,如果继续存在,我们肯定不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但是,逻辑上,反过来是不成立的。不能说,我们有今天的成就,完全就归功于歧视政策的消除。
是的,以前有歧视的政策在,非裔、拉丁裔、亚裔都不能上好学校。但是,“歧视论”无法解释的是,为什么在歧视政策消除后,曾经同样被歧视的群体里面,有的人能上,而有的人仍然上不了。
所以,获得成就这件事情,肯定还和其他的因素相关。而这些因素里面,个人努力、所在的文化等,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02
什么是真正的“种族歧视”?
我说上面这番话,不是要否认当前歧视在美国社会的存在。相反,我非常同意要反对真正的“种族歧视”,因为真正的“种族歧视”是有很大危害的,是对普通个人的不公正。
而我担忧的,是一种把所有社会问题,都归因于歧视的论调,几乎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种论调的出现,往往还伴随着一些看起来正确,实则荒谬的数据支持。
这类论调中,对于社会“自然状态”的认识是有偏差的。他们仿佛认为,在没有外力的影响下,所有事情的发展都是和种族人口结构成正比的。
如果没有歧视,那么穷人富人比在各族裔间应当是一样的,上好学校的比例也是一样的,在医院的病死率也是一样的。
如果任何数据和人口比例发生不一致,那就是歧视。
听起来有点荒谬,但是一些媒体在比较数据的时候,确实就是这个逻辑。
关于这一点,我不得不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这种和普遍人口结构对比的做法,是多么的无意义和误导。
我现在拿统计数据说,NBA歧视非裔。为什么?因为非裔只占总人口的12%,但是被NBA判犯规的人里面,有70%都是非裔,所以NBA判罚的时候歧视非裔。
大家可能觉得好笑,NBA球场上,非裔球员本来就占70%多。球员多,所以犯规多,再正常不过了。这和普遍人口比例一点关系都没有。(i)
是的,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却常常被人忽略。
所以,在讨论任何和“种族歧视”相关的议题时,一定要警惕那些和普遍人口结构比较的数据。要想一想,这些数据是否像这个NBA犯规歧视的例子一样,忽略了一些其他重要的因素?
与此同时,有一些情况,确实是种族歧视的直接后果。最突出的,就是在公检法系统内的不公正待遇。
比如,这次Floyd被警察杀死的事件。
也有人会说,这不是一个种族歧视的问题,这是一个警察过分执法的问题,被警察无辜打死的人,各个人种都有,不止非裔。
确实单凭一次事件很难分清到底属于警察过度执法,还是针对非裔的种族歧视。所以也难怪会有韩裔模特Nicky Park跑出来说,自己和其他朋友也被警察毒打过,警察过分执法的问题常有发生,为什么只有发生在非裔身上,才重视,还大规模暴动?
一些白人也会有这样的疑问,尤其是在2016年发生过Daniel Shaver被杀事件以后。Daniel Shaver是一个手无寸铁的白人,在酒店的过道里被警察拦下,用枪指着,苦苦哀求警察不要射杀自己,但是最后还是被这名白人警察杀死了。整个过程也有录像。
所以,到底这些被警察误杀或者过分暴力致死的事件,是不是和种族歧视其实没有关系呢?
这个时候就是各种统计数据出场的时候了。一个不留神,还真容易被带偏。
首先,所有拿被捕、被杀数据和普遍人口比例做比较的,都没有意义,甚至都是误导。因为各族裔犯罪人口的比例本来就不是完美地一对一和人口比例成对应的。原因见上面的NBA例子。
是否警察针对非裔使用暴力的关键是,警察每天遇到的人里面,各族裔的人分别有多少,和被警察射杀的分布是否大致成正比,和普遍人口没有关系。
可惜的是,有报道在2020年初曾表示,这方面的数据其实非常匮乏,甚至没有。(ii)
这也是另一点,我非常担忧和遗憾的地方。目前政治气候下,没有学者敢于公开反对一些论调,或者发布客观的研究供探讨,如果这和任何的“政治正确”纲领有冲突。
非裔经济学教授Tomas Sowell博士,曾在他的著作Discrimination and Disparities中不无遗憾地说道,“一些专业的统计学家已经开始拒绝介入种族歧视相关的研究。北卡的一位犯罪学教授曾经说,好的统计学家已经放弃了该领域,并表示‘这是一场你无法获胜的战争’。我不想被称作种族主义者”。(iii)
既然缺乏直接歧视的证据,那我们就先假设,警察在遇到的人里面,无差别使用暴力。那么,这就意味着,和警察遇到的次数越多,从概率上讲,被射杀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个应该没毛病。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是好人,怎么会没事碰到警察呢?确实是,但是对了一半。很多时候,真的就是莫名被警察拦下(pull over)。
非裔群体就是特别容易被警察拦下来盘问的一群人,开着车就会被pull over。这是一个统计数据和普通民众都可以感受到的事实。2019年斯坦福大学调查了一百万个交通检查口,确认了非裔更容易被警察拦截。(iv)
有人可能说,那非裔犯罪率高,查到问题的可能性大,也不是没有道理啊。但是,从斯坦福的数据上看,无征兆被拦下的人里面,非裔被查到有问题的比例,比白人要低。(v)
如果你问一下周围的非裔朋友,应该知道这真的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是耸人听闻。并且这件事情,真的只和肤色有关。你再努力、再优秀,做到美国参议员,都难逃此命运。南卡的共和党非裔参议员Tim Scott曾向媒体透露,他一年内要被警察拦截盘问(pull over)7次之多。(vi) 简直要怀疑人生。
好了,就算警察无差别使用暴力,但是因为非裔更容易被警察拦下,那么也就增加了和警察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这还是在排除了警察有针对非裔特别暴力情形下得出的结论。
事实上,在2017年,研究人员在一项对警察随身摄像机的检视中发现,警察对非裔的态度明显更不友好。(vii)
这就是为什么每次非裔被警察杀害,非裔民众特别愤怒的原因,因为他们在这个受害人身上看到了他们自己。
这是一个真正的“种族歧视”现象,特别需要警惕和反对。
03
犯罪率高就该被歧视吗?为何这会搬起石头砸华人自己的脚?
看到这里,可能还是有人不服,觉得非裔的犯罪率就是高啊。那么高的犯罪率,多拦几个人怎么了,可以保障大家的安全啊。
在这里,我特别提醒华一代,这种“非裔犯罪率高所以就该多查查”论调背后的逻辑,对华人是很危险的。
我们先不说犯罪率高和警方歧视之间可能的关联,我就假设,警方很公平,非裔的犯罪率就是远高于其他族裔。那么,这就可以成为警察随意拦截普通非裔的理由了吗?这就使得一个无辜的非裔,由于警察过当执法致死,变得不需要同情了吗?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么,是不是哪天美国万一有所谓的统计数据表明,华人里面抓到的间谍,比例上要高于其他族裔,FBI就可以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隔三岔五去找个华裔学者盘问一下?如果学者稍有违抗,就可以直接被开除了?
这个时候,华人可能会说,这个数据不真实啊,他们诬陷啊;就算是真的,不能因为其他人的错来惩罚无辜的我啊。
是不是听起来有点耳熟?
想要个人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必须要有程序上的正义。不能因为某个族裔内,某个行为的比例高,就抛弃正常程序骚扰这个族群内的普通人。
所以,如果没有合法的理由,警察不应该随意拦截非裔骚扰他们,不应该对手无寸铁的非裔使用过分的暴力;FBI也不应该去骚扰华裔学者,政府也不应该把中国学生一股脑地挡在门外。
“非裔有罪论”和“华人间谍说”,这以偏概全的逻辑,其实都是一回事。
在这一点上,希望华一代可以和华二代达成立场上的一致。毕竟,一个社会的正义需要所有成员来维护。
可能有的父母又想说,就算是遭遇种族歧视 ,就可以打砸抢了吗?
大部分华二代和抗议的人都是谴责暴力行为的。打砸抢不代表主流抗议者的观点,也受到运动领袖的谴责。
如果有华二代不能理解这一点,那华一代正好可以在确认反对种族歧视的大前提下,和华二代好好沟通一下,如何看待抗议中发生的暴力问题。而不是一下子否定了反对种族歧视的大前提。
每个人面临的困境不一样,也许华人对被警察拦截这样的事情缺乏感同身受的代入感,那么,请想象一下,有一天如果“华人间谍说”成为主流,大家会因为一些所谓的“数据”而不被雇主信任,失去工作,这该有多恐怖。
这也是为什么,发生真正种族歧视事件的时候,我们要坚决反对。不管是发生在其他人身上,还是自己族裔身上。任由这种思想泛滥,最终会引火烧身到自己身上。
04
如何跟华二代讨论“种族歧视”的思想陷阱?
华一代和华二代讨论种族问题的常见大分歧是:前者否认目前社会种族歧视的存在,认为一切都是个人努力,而后者认为一切社会问题都是歧视产生的。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歧视论”无法解释的是,为什么在歧视政策消除后,曾经同样被歧视的群体里面,有的人能成功,而有的人仍然不能。
但是,如果你的子女,坚持认为,虽然歧视政策已经取消,但是其他族裔没有像非裔那样的被奴役的历史,所以他们仍然被歧视,以致于在经济生活方面处于劣势。接下来怎么聊呢?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摆事实讲道理。也可以问一些问题,引导华二代进一步思考:
• 如果只是奴隶制限制了族裔的发展,为什么一些60年代不存在或者不明显的社会经济问题,比如单亲家庭问题,反倒在90年代成为普遍现象?难道不应该距离时间越远,影响越小吗?
(这里说明一下,1960年代,78%的非裔孩子出生在父母双全的家庭;而30年后的90年代,这个比例下降到了34%,也就是说66%的的非裔孩子出生在单亲家庭。)(viii)
• 为什么曾经战绩辉煌的非裔社区学校,在民权运动后,反而沦为了问题学校?(ix)
• 民权运动以后的社会福利政策,真的有帮助到非裔社区吗?
这些问题上,我推荐著名非裔经济学家Thomas Sowell博士的一系列著作,论证扎实,又有很多亲身经历,可以提供不同于目前主流话语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Thomas Sowell博士出生于1930年的北卡,父亲在他出生前就去世了,母亲是一个女佣,有3个兄弟姐妹。Sowell博士绝没有任何眼下所谓的“特权”,但这不妨碍他先后就读了非裔大学Howard University 。由于考试成绩优异,入读哈佛大学本科,1958年毕业。
请注意,现在的平权法案AA政策起源于1961年,Sowell博士就读哈佛的时间远早于AA政策兴起之前。之后,他又于1959年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1968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的博士。从1980年起,Sowell博士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任研究员至今。
Thomas Sowell博士,有多部著作指出,事实上,60年代以后的多项政府福利制度,使得非裔社区的情况反而变得更糟。
不仅如此,身份政治环境下,错位的“非裔文化”,使得非裔社区陷入困境。
在所谓的“特权”争论上,Thomas Sowell博士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白左”思想最大的问题,是不区分外因和内因,甚至过分强调外因,忽略内因。
通过文字游戏,把明明通过努力获得的“成就”(achievements),中性化成“特权”,为的还是强调外因,忽略“内因”。与之相对,如果一群人表现不佳,则通过语言的艺术把它粉饰为缺乏机会(“access”or “opportunity”)。(x)
这种论调,需要的是一个“受害人”形象,而自己则扮演了拯救者。
如果我们真心想帮助一个族裔的同胞,或许应该多听听Thomas Sowell博士这样亲身经历者的分析。
我愿意相信,华二代们是真心想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华一代们也需要理解,我们移民可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是华二代们,他们想要一个更好的社会。
只是我们要记得:Do what is right, not what is easy nor what is popular。
---End---
本文作者:孟小洁,坐标洛杉矶,加州执业律师,主要从事美国商业移民法领域业务,宋和孟律师事务所(Song & Meng LLP)合伙人。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闲话移民”公众号)
---------------------------------------------------------------------
(i) 该例子的出处是Sowell, Thomas. Discrimination and Disparities. New York, Basic Book, March 2018 (page 83)
(ii) https://www.citylab.com/equity/2020/02/police-violence-racial-bias-shootings-by-race-research-data/605866/
(iii) Sowell, Thomas. Discrimination and Disparities. New York, Basic Book, March 2018 (page 85)
(iv) https://www.nbcnews.com/news/us-news/inside-100-million-police-traffic-stops-new-evidence-racial-bias-n980556
(v) https://www.nbcnews.com/news/us-news/inside-100-million-police-traffic-stops-new-evidence-racial-bias-n980556
(vi) https://www.pbs.org/newshour/politics/senators-speech-race-stirs-recollections-police-stops
(vii) https://www.pnas.org/content/pnas/early/2017/05/30/1702413114.full.pdf
(viii) https://www.washingtonexaminer.com/opinion/slaverys-legacy
(ix) https://www.nationalaffairs.com/storage/app/uploads/public/58e/1a4/ba6/58e1a4ba616e4230354245.pdf
(x) Sowell, Thomas. Black Rednecks and White Liberals. New York, Encounter Books, 2006 (page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