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行口号怎么喊,正确声援梁警官 [2016/02]
- 不知黑人女警官,不配上街提平权 [2016/02]
- 独生子女移民了,父母养老怎么办? [2017/05]
- 《疯狂亚洲富豪》,到底讲了谁的故事? [2018/09]
- 在美华人无权买房?美国宪法保护外国人吗? [2023/05]
- 当我们反对仇恨亚裔时,到底在反对什么? [2021/03]
- “花钱插队“的绿卡提案被否决!移民改革还有戏吗? [2021/09]
- 从LA暴动到梁警官被诉,亚裔是否真委屈? [2016/05]
- 当我们反对平权法案时,到底在反对些什么 [2016/07]
- 川普攻势一浪高过一浪,华人移民路在何方? [2017/01]
- 如何正确有效地反对亚裔细分? [2017/07]
- 移民美国为什么要先读《三体》 [2016/08]
- 如何有效对话“白左”华二代们? [2020/06]
- H1B抽签大改,工资决定命运?律师说:未必 [2021/01]
- H1B抽签大改,工资决定命运?律师说:未必 [2021/01]
- 上海赴美无需一天内核酸,待遇堪比从俄乌返美 [2022/04]
- H1B抽签大改,工资决定命运?律师说:未必 [2021/01]
- H1B抽签大改,工资决定命运?律师说:未必 [2021/01]
据媒体报道,自从新冠疫情以来,针对亚裔的犯罪增多。多名亚裔老人被袭击致伤或致死。3月19日发生的亚特兰大按摩店枪击案,其被害人数之多,伤亡惨重的程度,让在美亚裔社区尤为愤怒和惊恐。不仅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StopAsianHate的运动,本周末在全美各地都举行了反歧视亚裔的大游行。
虽然目前警方仍然在对案件调查中,尚未确定也未排除该案为种族仇恨犯罪,但由于8名被害人中,有6名是亚裔女性并且犯案地点都是亚裔的店铺,目前的舆论中,普遍认为这是一起种族主义驱动的犯罪。
这不是第一起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案件,很有可能,也不是最后一起。通过这篇文章,想和大家一起就这次事件,进一步讨论一下以下这几个问题:
· 为什么说StopAsianHate和BLM情况不同?复杂性更高?
· StopAsianHate是向谁在喊话?政府、施暴者、还是路人?
· 政府在这样的仇恨犯罪和气候中,究竟能做什么?
· 历史上谁是仇恨犯罪的主要受害者?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 当前美国的极端化政治氛围,到底应该怪谁?川普吗?
01
反亚裔仇恨的复杂性:为什么说这不是BLM的亚裔版?
在亚特兰大事件发生后,网络上一时间掀起了Asian Lives Matter的呼声,但是很快被组织者紧急叫停。
叫停的原因是Black Lives Matter的活动者对Asian Lives Matter的叫法非常不满,认为这样的叫法抄袭了他们的运动口号,削弱了他们的运动主张:这本是两个不同的运动,应当分开使用不同的口号。
于是才有了后来的Stop Asian Hate。
事实上BLM和目前的反亚裔仇恨确实是不同的情况,甚至最后的诉求,还有可能成为对立面。
Black Lives Matter运动的起因,都是警察暴力致死非裔的事件,针对的是警察系统内对非裔的歧视,与过分使用暴力。在几次爆出的事件里,施暴方一是白人,二是警察,完全符合一直以来美国国内种族运动传统叙事:白人掌握的公权力机构压迫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
然而,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不是这个套路。
首先,施暴者不是公权力,是普通人。从近期媒体曝光的几起事件中,可以看到,不管是袭击老人事件,还是亚特兰大枪击案。
其次,施暴者不限于白人。在目前被公众高度关注的两段旧金山地区案件录像中,施暴者均为非裔男子,包括推倒84岁高龄泰国裔老人致其身亡,以及在奥克兰袭击老人后逃逸,吴彦祖和金大贤捐款2万5美金悬赏的那起事件。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美国种族运动口号失灵了。
韩裔作者Jay Caspian Kang在最近的《纽约时报》文章中就犀利指出,种族主义事件中,当施暴者不是白人的时候,美国社会似乎就不知道如何应对这样的局面了。[i]目前如此,在1992年洛杉矶发生黑人社区和韩裔社区冲突的时候,也是如此。
当受害者家属要求对施暴者进行严惩的时候,部分亚裔民众和BLM的理念分歧开始加深。
一方面,84岁泰裔老人的家属,在得知旧金山警方的调查结果是,“这并不是一起种族主义动机的犯罪行为”时,表示不可接受,要求对施暴者严惩。不少民众也表示,需要加强执法。
另一方面,推搡泰裔老人致其死亡的,是一名19岁的非裔青年。BLM运动的组织者表示不满,认为“加强执法”这样的诉求,会进一步加剧警方对非裔社区的迫害。[ii]
02
比嫌疑犯更可怕:警方说嫌疑犯“昨天过得很糟”
由于不是公权力施暴,政府常常表现出一种爱莫能助的反应。比如这次,拜登总统和Kamala副总统紧急赶往亚特拉大,会见当地亚裔社区领袖,但是谈话更多的是情绪的宣泄,很难落实到具体的举措。
但是,政府真的没有什么可以做的吗?
并不是。
在这样的案件中,哪怕施暴者不是公权力,但是公权力的处理方式是特别值得关注的。公权力一旦消极怠慢,会起到火上浇油的效果,让施暴者更加肆无忌惮,让社区对立情绪进一步恶化。
比如,在这次亚特兰大枪击案调查中,原先的警方发言人Jay Baker的影响尤为恶劣。
我们可以理解警方调查需要时间,不能在没有彻查以前下结论说这是种族主义动机的犯罪。但是既然没有调查清楚,就请谨慎发言,而不是随口一说“昨天他(嫌疑犯)一天过得很糟,于是就干了这事儿”。[iii]
更不可思议的是,明明还在调查中的事情,警方在调查未结束时,直接引用嫌犯的一面之词,说嫌疑犯是性成瘾者,去枪杀这些按摩店是为了“消除诱惑”。
这一说法真是“一石二鸟”,不仅为嫌疑犯开脱,还把受害者给抹黑了,暗示其从事性服务行业。
虽然目前Jay Baker已经被免去发言人的职位,但是这样的发言,很难让人信服警方在调查中的公正态度。相关人员也值得被追究给受害者带来二次伤害的责任。
尽管施暴者不是公权力,但是我们需要非常紧密关注公权力的反应,是不是有偏袒或者袖手旁观的倾向,是不是公权力在做帮凶。
上一次情况类似的,还要追溯到1982年的陈果仁案(Vincent Chen)。两名底特律汽车行业的白人男子,误将陈果仁当作日本人,因日本车大量进口美国导致其失业迁怒于陈果仁,将其打死。
陈果仁案之所以成为亚裔民权的重要案例,不仅仅在于白人男子迁怒打死陈果仁,而在于之后的法院判决。就这样一个无辜亚裔男性被俩白人活活打死的人命案件,首次根据州内刑法判决结果下来,这俩人居然不用服刑,缓刑3年,罚款3000美金就结束了。
于是当地以及全国的亚裔社区都愤怒了,民权组织介入,在联邦层面提起民权诉讼。提起这样的诉讼有难度在于,要求证明动机是种族主义。经过各方努力和寻找证人,1984年,施暴者之一被判25年刑期,但是在1986年被脱罪了,因为发现检方在诉讼中有不正当引导证人的情况。
后来在民事诉讼中,陈果仁的家属得到了百万美金的民事赔偿判决,但是这俩杀人犯竟从始至终没有坐牢。
除了像陈果仁案件这样,在白人对亚裔施暴案件中,公权力匪夷所思的脱罪情况外,在亚裔和其他族裔爆发矛盾时,公权力曾经的袖手旁观,也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其中的典型代表,当属1992年的洛杉矶大暴动。当1992年大量非裔冲击韩裔商铺,韩裔民众被逼得不得不拿枪自卫的时候,警察去哪里了呢?
警察在忙着保护旁边毫发无伤的比弗利山庄,无视大量韩裔的911求助电话,压根没有出警。直接对报警者说“我们现在来不了,希望你们有保险,到时候可以找保险公司”。(关于92年事件的详细分析,可以参考之前的文章《从LA暴动到梁警官被诉,亚裔是否真委屈》。)
03
仇恨犯罪是最近才有的吗?
仇恨犯罪在美国并非新事,只是曾经它伤害的是别人,于是听起来总好像是翻篇的历史。
犹太裔在美国长期以来是仇恨犯罪的受害者。全美历史最悠久的反仇恨犯罪组织之一是Anti-Defamation League (ADL),是犹太裔在1913年成立的。
目前的反仇恨犯罪法律规定,如果因为特定偏见,比如仇视某种族,作为犯罪主要动机的,那么量刑上会加重处理。
这样对仇恨犯罪的“加刑”处理方式,始于1993年The Hate Crimes Sentencing Enhancement Act。该法案由时任加州参议员的Dianne Feinstein和纽约众议员的Chuck Schumer(是的,就是目前的参议院多数党领袖Schumer)这两位犹太裔议员在国会引入,当年投票通过后生效。
犹太裔在移民美国之初,就一直在跟仇恨言论和犯罪做斗争。通过成立机构有组织地诉讼、推动立法等方式进行抗争,取得了如1993年反仇恨加重量刑法这样的里程碑式成果。
但是,仍然无法根除反犹的仇恨行为。[iv]
例如,在不久之前,2019年底犹太教光明节的时候,还爆出了震惊全美发生在纽约的犹太拉比等5人被刺伤的案件。
根据ADL在2020年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在2019年,反犹犯罪上升了12%,而其中暴力伤害的犯罪,上升了56%。[v] 该组织从1979年以来就开始收集相关数据。
仇恨犯罪是偏见的极端表现形式。与其说是恨,不如说是一种对不熟悉的事物的极端的无知、恐惧和愤怒。
在信息随手可得的今天,尤其是美国,为什么会有人对他人有如此深的偏见?
互联网不是应该让世界更“平”吗?
为什么在互联网时代,大家好像反而更极端了呢?
04
愈加极端化的美国,究竟谁是罪魁祸首?
舆论场里的两极分化,这到底怪谁呢?
怪川普吗?
那如果没有川普是否这一切就不会发生呢?
有一部分人认为还真是这样,这种观点认为,美国就是被川普带坏的。
而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意识到,是因为世道变了,才让川普有机会上台的。
是先有了极端化,才推举出了川普;而川普的存在,进一步加深了极端化。
我认为,极端主义的帮凶有两位:
首先,思想上,身份政治愈演愈烈。
虽然身份政治的本意,是希望最后能够获得一个包容的社会。但是80年代以来的身份认同政治,已经开始变味。
耶鲁教授“虎妈”蔡美儿在2018年出版的《政治部落》一书中,曾经总结道,在80-90年代,当左派发现中性的“不考虑身份”(group-blind)的政策,并没有给一些弱势群体带来实际快速的好处时,改变了策略,不再是仅仅要求要包容接纳这些族群,而是要求承认这些族群的不同。
Critical Race Theory等理论流行,进一步加速矛盾深化。这些理论认为一切美国的社会制度都是种族压迫的设计,为了维护巩固白人利益。从高校知识界向普通公众舆论渗透,进一步造成了所有政治问题都是种族问题的气氛。
于是,美国的政治活动以种族为纲展开了。
与此同时,川普作为右翼代表,很巧妙地利用了同样的技巧,打造了白人人口正受到威胁的“身份认同”,填补了种族身份政治认同下,白人的空缺。
这似乎是逻辑的必然,如果每个族裔都在拉群结盟,为什么白人不能呢。
而且这些媒体会告诉白人,白人人口比例急剧下降,很快就会变成少数族裔了。
有别于其他白人至上者,川普打造了“爱国者”的标签,而不是赤裸裸的白人至上,让普通白人更能接受。
至此,极端左派看待一切问题都是白人压迫,不符合这套叙述的就忽视,激进改革一切现有秩序;极端右派把一切反对声音标签为不爱国,维护旧秩序不容改变。
左右两边分别在各自的身份政治里越陷越深,并且越来越没有交集。
其次,技术上,网络算法 (Algorithm)的流行。
这方面最好的宣传片,当属Netflix去年发布的纪录片The Social Dilemma。该片采访了诸多硅谷社交媒体的前工程师们,以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为例,深度展现了社交媒体是如何操纵人的想法的。
说到“操纵”,一般人觉得太夸张,但是算法有多强大,人还真不是算法的对手,哪怕是开发它的人。
社交媒体的推送,利用强大的算法,不断推送吸引人的内容,让人上瘾。而一旦发现可以让人上瘾的内容,就会不断推送相似的内容,让人欲罢不能。
这样一来,网络用户不断被相似的信息源推送强化,导致因为消息源不同,好似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这次2020年的大选就是一例。你无法说服一个坚定的川粉,没有大规模舞弊;也无法说服一个坚定的川黑,主流媒体有偏见。
我特地留意了一下这几次事件中的嫌疑人,撇去种族,相同的地方在于,都是20来岁的年轻人。
一方面是思维上被身份政治禁锢,无法跳脱种族或标签来讨论任何问题本身,只能简单的二元对立来看问题;另一方面是信息来源被算法禁锢,屏蔽了不同的消息和意见。
思想上和技术上的禁锢,相辅相成,不断洗脑。
除非自己醒悟跳脱,否则势必在两极化上越走越远。
05
结语:在一个混乱的世界里,普通人可以做什么?
亚特兰大枪击案,不管最后如何定性,亚裔社区的焦虑,已经切切实实被激发了。
当我本已略为悲观地认为,分裂无可挽回的时候,看到一位朋友,分享了一张她邻居给她的暖心卡片。
感动之余,提醒自己,生活未必要大道理,未必要口号,在一个看似无序的世界里,在下次不知道谁与谁的冲突里,释放人与人之间的善意,或许就是普通人可以做的改变世界的英雄主义:
“请知道我们爱你们。在这个疯狂的环境中,不管你遇上任何人任何事,我们一定挺你”。
---End---
本文作者:孟小洁律师,坐标洛杉矶,加州执业律师,主要从事美国商业移民法领域业务,Meng Law Group PC主管律师。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以下作者和出处:
作者:孟小洁律师
出处:“闲话移民”公众号(xianhua_immigration)
[i] Jay Caspian Kang (2021). ‘We Need to Put a Name to This Violence’, The New York Times, 6 March. Available at https://www.nytimes.com/2021/03/06/opinion/asian-american-violence-race.html (Accessed: 21 March 2021)
[ii] David Nakamura (2021). ‘Amid national attention on bias crimes, Asian American leaders struggle over where to take their movement’, The Washington Post, 20 March. Available at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ational-security/asian-american-violence/2021/03/19/ea373c52-8839-11eb-bfdf-4d36dab83a6d_story.html (Accessed: 21 March 2021)
[iii] Meryl Kornfield and Hannah Knowles (2021). ‘Captain who said spa shootings suspect had ‘bad day’ no longer a spokesman on case, official says’, The Washington Post, 18 March. Available at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ation/2021/03/17/jay-baker-bad-day/ (Accessed: 21 March 2021)
[iv] James Loeffler (2019). ‘An Abandoned Weapon in the Fight Against Hate Speech’, The Atlantic, 16 June. Available at https://www.theatlantic.com/ideas/archive/2019/06/lost-history-jews-and-civil-rights/590929/ (Accessed: 21 March 2021)
[v] ‘Antisemitic Incidents Hit All-Time High in 2019’, ADL, 12 May 2020, Available at https://www.adl.org/news/press-releases/antisemitic-incidents-hit-all-time-high-in-2019 (Accessed: 21 March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