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10后”作业逼疯的中国父母,又一次进了医院

作者:默默的小溪  于 2018-5-16 09:18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热点杂谈

要问中国小孩学习有多努力?且慢,先看看他们的家长。


因为陪孩子写作业,动脉痉挛、拍桌子把手拍骨折、诱发心梗做搭桥、导致脑出血……各地的父母把突发疾病得了个遍。


之前有条很火的视频,一位陪读爸爸因为嫌孩子笨大发雷霆:“你想写几就写几,随便你写几好伐!


他越说越生气,在草稿纸上的滑动的手也已经微微颤抖。


实在气不过了,朝儿子大吼,“爷叔!告诉你做这里!你要做!这里!”




感觉视频中的爸爸随时都要背过气去。如此剑拔弩张的氛围,又曾是多少人小时候的噩梦。


用生命“赔”孩子写作业的中国父母,赌上的,都是身家性命。



 要成绩也更要命 


上海有个三年级小学生的妈妈最近一直耳鸣头痛,脖子也很难受。


她之后发了条朋友圈,说是得了“动脉痉挛”。


去检查时,医生了解症状后第一句话就问,“是不是每天晚上陪读?”


“女儿有时做小动作、上厕所时间长点,我就有种要发火的冲动。要是有些题目她反复错,这时候我就要吼了……一刷朋友圈,看到各路牛娃在那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就觉得又开始头疼了。


医生让我宽宽心、少吃肉,降低胆固醇,但我要是不吃肉,晚上怎么有力气陪读……女儿才三年级就动脉痉挛,到了高中岂不是要爆血管?”


不少年轻妈妈都和她有相似的症状。虽然动脉痉挛和自身胆固醇偏高有一定原因,但长期处于神经焦虑的状态逃不了“罪魁祸首”的锅。


轻则暴跳如雷,重则闹到生病住院,“中国式陪写作业”堪比自残。



被耗尽了耐心,张口就是“你眼睛瞎了不会审题吗?”“你脑子去哪了?”就算没有做错题,也要说,“字写得不认真,重新写!”“你看看表几点了,动作快一点!”


高度紧张的家长付出大量时间和心力陪孩子念书,身体和精神都吃不消;高压之下孩子听不进家长的话,学习热情并未见提高,成绩依然不够理想。


得不偿失,两败俱伤。


关于陪写作业,中国家长远不该如此如临大敌。



 期望值过高的误区 


惯性的“优越感”,让父母急着和孩子共同承担竞争的压力,也不想让孩子给自己丢脸。


这是父母在受控于“相对剥夺感”。


孩子还是婴儿时,觉得自己家宝贝最可爱;孩子刚开始学说话了,觉得他是最聪明的。等孩子上学,理所应当地觉得自己的孩子应该是最优秀的。


于是,家长们变得无比焦虑,总是拿着班上的第一名与自己的孩子对比,满脑子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高开低走”的心境,让家长们觉得被剥夺了本应该拥有的东西。



作家三毛说:“大部分的中国父母,将孩子当作命根,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伸与继续,期望自己一生没完成的理想和光荣,都能在孩子身上实现。


更认为,自己人生的经验,百分之百,都可以转移都教育下一代的身上去,又以为孩子是必须无条件听命于父母而不可反抗的,压力便由是产生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是因为家长们的焦虑心理在作祟,而它更是对孩子的一种心理攻击。责怪孩子笨、达不到自己预期,是对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双重打击。


健康的教育理念,是看孩子与以前相比是否取得了进步,而非让他同“高开高走”的小孩去拼。



除了“被剥夺感”,家长还总觉得孩子做作业时磨磨蹭蹭、不能专心,觉得孩子态度不端正,但其实这也有迹可循。


据英国学者Kevin Healy等人的研究,代谢率和身体大小,与时间信息的感知相关联。也就是说,对于大人和孩子来说,时间的快慢是不同的。


对孩子来说,家长眼中不起眼的一分钟,孩子可能已经在心里处理了很多信息,看起来“不紧不慢”的时间,其实已经效率满格。


换位思考,毕竟如果让一个成人安静地在办公桌前坐上八个小时不动,也很难保证不像小孩一样“开小差”。


除了心理和直觉上的偏差,家长过分的指导也不一定会让孩子学到更多。


《妈妈是超人》第三季中,演员邓莎的母亲对外孙从写字姿势到写字笔画,都要严加管教,恨不得拿着孩子的手完成作业。



这种行为,会剥夺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的机会,也即一个人对于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件事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能力。



斯坦福大学著名教育学家Julie Lythcott在TED演讲《如何养出成功的小孩而不过度管教》中,引用了哈佛大学历时75年的“Grant Study”实验结果: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过度帮忙,对孩子进行手把手的指导,这会剥夺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孩子在做作业时产生对父母的依赖。


虽然这种“帮忙”可能会在短期内使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提升,但他们可能会付出长期的代价,就是缺少自我意识



面对越来越困难的学业,父母应该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是过度参与解题的过程。


否则既苦了家长,也害了孩子。


 正确的陪读“姿势” 


关于磨蹭,心理学专家李玫瑾说过一个很实用的思路:先引导培养习惯,后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1、在习惯养成的初期,尽量让孩子的学习环境整洁简单。除了必要的文具,周围没有玩具和食物,减少干扰项。


2、问清楚孩子作业有多少,预估作业难度,按照“易-难-易”排序,约定单个任务的完成+休息的时间。


假设一共是半个小时,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快点写完就能多玩一会。磨蹭的话,就会占用休息的时间。


3、习惯养成之后,把分配时间的权力交给孩子,让他自己分清主次,做好规划。


“家长陪读的重点是让孩子明白学习的意义,帮助孩子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场马拉松,家长应该做的是陪跑,而不是背着孩子替他们跑。



对于家长来说,“保命”的第一步,是要控制情绪平等沟通,相信孩子能听懂你说的话。


养育方式会对孩子的自尊心产生影响。家长需要把握好的合理的指导尺度,与培养孩子的自主探索学习能力之间做好平衡。


其关键,就在于控制情绪和沟通


教育是一项工程,是教会孩子用砖瓦建造一座自己的人生大厦,而绝不是全凭家长们的一纸蓝图,剥夺了他们自己添砖加瓦的工作。



第二点,是不要纠结于错误,试着挖掘孩子的优点


心理学家哈特通过调查发现,喜欢自己的孩子往往才是最快乐的,对自己评价不高的,就经常产生悲哀、沮丧等消极情绪。


每天被家长盯着缺点不放,重压之下,很难培养出懂得欣赏自己的孩子。


孩子也不想犯错,每当错误出现,家长应该是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态度解决,而不是消极地埋怨孩子达不到要求。


最重要的,要跳出死循环,眼光放长远


写作业是一时的,能力的培养才是根本。


华裔女科学家Angela Lee Duckworth认为,“教育成功的先兆,是毅力。”


她做了一份关于毅力和成功的研究,在调研了西点军校、全国性的比赛、以及一些私企后发现:毅力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成功”。


Angela说:“毅力是对长远目标的激情和坚持,毅力是具有持久的恒劲,毅力是你对未来的坚持,日复一日,不仅仅是一个星期或一个月。”


而轻易就被作业“逼疯”的家长,也很难引导孩子在困难面前坚持下去。



人的学习能力是可变的。要培养孩子的想法与直觉,让他估量自己能否成功、总结失败和渴望再次尝试,才能真正获得好的学习能力。



对于下一代的培养,不应该只汲汲于眼前可以看到的成绩、奖状、荣誉、头衔,家长应该教会孩子的,是更能长远受用的个性和品格,它们才是伴随一生的宝贵财富。


家庭教育,是一场教学相长的马拉松。


虽然有点悲催,但目前对中国家长的最贴心问候,就是“祝你平安”。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9 10:0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