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由的畏惧

作者:舌尖上的世界  于 2018-3-18 00:55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说了也白说|通用分类:热点杂谈|已有20评论


1941年,世界大战的战火正加快脚步逼近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年度国情咨文讲演中提出了他那举世闻名的四大自由普世权利 - 普世人类均应享有的四项基本自由。四大自由之一,免于恐惧的自由Freedom from Fear),正是针对愈演愈烈的战争对于人类的巨大威胁。

恰好在同一年间,法兰克福学派社会学者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那本影响深远的著作《畏惧自由》(Fear of Freedom,又名Escape from Freedom)出版。

人人均享有免于恐惧的自由之权利,但假如自由也会使人产生恐惧感呢?悖论也就因而产生。按普世价值观,人人皆向往企盼自由,怎么可能会对自由生出恐惧感?弗洛姆这样解释:当人们谈论自由的时候,有必要区分清楚两类状态,一类是‘freedom from’,摆脱的自由,另一个是‘freedom to’,追求的自由。前者消极被动,后者主观能动;前者从摆脱中得到自身的安全感,后者在追求过程中获得个性解放;前者negative,后者positive。当我们身处某种形式的禁锢束缚中而被动地祈望摆脱(freedom from)的时候,总不免同时须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所谓对自由的畏惧,其实是人们对自由所须付出代价的下意识逃避,如果他们又不具备为自己创造新环境的能力和动力,就会倾向于在固有的社会框架中谋求解脱。

不难看到,罗斯福总统的‘Freedom from Fear’恰恰正是弗洛姆所说那种摆脱的自由。当时机恰当的时候,freedom from的向往完全有可能引领人们走向灾难。一战之后的德国面对巨大的社会危机,经济崩溃信念缺失,一向渴望秩序的德国人亟需摆脱民族危机,为自己重建安全感与自信心,弗洛姆在这里指出,当一个国家或民族正经历对这种消极自由的渴望时,难免会向威权主义屈膝。无论是当年的纳粹德国,还是今天的共产中国甚而川普美国以及重新向威权主义倾斜的整个世界,都在印证着他的这个论断。

换一个视角观察,对自由的畏惧,其实不过是人们对自由的对立面 - 安全感的追求,所谓趋利避害。当萨特先生宣称人生而自由无可选择时,他其实是缪误了。自然人从没有在完全的自由中生存过,从来都生活在某种威权状态之下,或治人,或治于人。原因也十分简单,人类是一种社会性极强的动物,更且是dominance hierarchy social animals。对消极自由的渴望是人类的动物本性,在这样一个闭合系统中以某种较新的秩序替代从前的秩序,吾皇已死,吾皇万岁,循坏往复终归不得脱离治与被治的关系,这其实可以被解读成人类社会的一种正常形态。而积极的、追求的自由则只能属于获得了独立人格,具有自由意志的人们,在大多数历史时段里倒是并不能够左右得了社会的走向。

罗克威尔在他四大自由画作系列里这样表达他对免于恐惧的自由的理解:一对父母正站在他们睡熟着的孩子们的床前,母亲悉心地为孩子掖好被角,一旁的父亲手里拿着刚刚读过的报纸,上面的新闻是当天伦敦大轰炸的消息。想必他们是因为看到了这样的消息而为孩子们的未来担忧着,怎样才能给予他们一个无忧无虑的未来呢?罗克威尔以父母对孩子的关爱表达出了人们对免于恐惧的自由的渴望之情。

不过让我们再来对亲子关系做一次稍微另类的思考:在所有动物当中,人类抚养后代所需的时间是最长的,从旧石器时代的七八年到现代社会不可思议的将近二十年,子女必须一直仰赖父母的养育,服从他们的权威。个体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将会自觉去习惯适应威权,在一个父权不仅在家庭且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文化里就更是如此。为摆脱不安全感而倾向于认同威权,至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如此选择的,所谓人人向往自由的动人口号并经不起弗洛姆的严谨解析。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0 个评论)

6 回复 浮平 2018-3-18 01:32
从缺乏自由到获得自由的落差越大越需要有规范平衡的依据。

被剥夺自由者因缺乏平衡依据而恐惧生命的代价;
剥夺自由者也因缺乏平衡依据而恐惧泛自由导致失去控制。
6 回复 舌尖上的世界 2018-3-18 01:53
浮平: 从缺乏自由到获得自由的落差越大越需要有规范平衡的依据。

被剥夺自由者因缺乏平衡依据而恐惧生命的代价;
剥夺自由者也因缺乏平衡依据而恐惧泛自由导致失去控
弗洛姆不是在讨论‘剥夺’,那是马恩列斯毛瞪糨糊稀他们的话题。
8 回复 浮平 2018-3-18 01:54
舌尖上的世界: 弗洛姆不是在讨论‘剥夺’,那是马恩列斯毛瞪糨糊稀他们的话题。
被扭曲后的剥夺。
9 回复 舌尖上的世界 2018-3-18 01:56
浮平: 被扭曲后的剥夺。
他也不是在讨论‘被’。
6 回复 浮平 2018-3-18 02:00
舌尖上的世界: 他也不是在讨论‘被’。
在应用时必须有被。从来都生活在某种威权状态之下,或治人,或治于人
7 回复 舌尖上的世界 2018-3-18 02:06
浮平: 在应用时必须有被。从来都生活在某种威权状态之下,或治人,或治于人
人类文化传承自动物文化。你去问问狒狒,它们有‘被’的概念吗?

前苏东波异见者们宣言:没有国家政府文化的问题,只有个人的问题。

他们是在说,不要说‘被’,你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懂得‘主动的自由’。
10 回复 浮平 2018-3-18 02:22
舌尖上的世界: 人类文化传承自动物文化。你去问问狒狒,它们有‘被’的概念吗?

前苏东波异见者们宣言:没有国家政府文化的问题,只有个人的问题。

他们是在说,不要说‘被’
我是站在某个圈圈之外而用的
6 回复 舌尖上的世界 2018-3-18 02:48
浮平: 我是站在某个圈圈之外而用的
我一向以来比较反感人们轻易地把一切推到‘文化、制度、政府’那里去,好像这一切都是天上掉下来砸到自己头上的什么东西。

有一个问题值得想一想,当铁器时代终于到达中国那里,为什么它催生了一个如此不同的文化形态?中国人喜欢说那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好时代,真实的情况是,一个以抵抗变革为目的的文化被塑造了出来。今天的中国又正在准确地复制着同样的过程,我们也就可以预见它的结果会怎样。
7 回复 浮平 2018-3-18 02:57
舌尖上的世界: 我一向以来比较反感人们轻易地把一切推到‘文化、制度、政府’那里去,好像这一切都是天上掉下来砸到自己头上的什么东西。

有一个问题值得想一想,当铁
用人解释得通的是哲学,用人解释不通的是神学。其实都解释得通。

宇宙的结构与物质初期的 density fluctuation 有关,精英的分布不一样有关吗?什么样的分布就形成什么样的 galaxy。
12 回复 舌尖上的世界 2018-3-18 03:06
   可以。不过最终DNA应该可以解释,智人与先于他们分布到世界各地的直立人的融合可以解释。
6 回复 浮平 2018-3-18 03:14
舌尖上的世界:    可以。不过最终DNA应该可以解释,智人与先于他们分布到世界各地的直立人的融合可以解释。
与初始条件的随机性有关,这里的因素是复杂的,地理,气候,环境,迁徙等等,从微观到宏观。 一旦形成了核和围绕核的旋转便产生了更大的惯性,改变就更难,成为量子跃迁,差一口气都不行。
12 回复 舌尖上的世界 2018-3-18 03:20
浮平: 与初始条件的随机性有关,这里的因素是复杂的,地理,气候,环境,迁徙等等,从微观到宏观。 一旦形成了核和围绕核的旋转便产生了更大的惯性,改变就更难
是,gene与meme可以互相强化。
6 回复 浮平 2018-3-18 03:23
舌尖上的世界: 是,gene与meme可以互相强化。
也是 swarm effect
6 回复 舌尖上的世界 2018-3-18 03:27
浮平: 也是 swarm effect
  
7 回复 浮平 2018-3-18 03:33
舌尖上的世界:   
体制改革碰到了文化改革的困惑

https://www.wesleyan.edu/ceas/about/cultural_anthropology.pdf

学者也没有找到答案。(实际上是理论水平不够,哲学观和应用哲学及方法论的混淆造成,所以就干脆否定价值观,留下自相矛盾的意识形态困惑。)
6 回复 舌尖上的世界 2018-3-18 04:27
浮平: 体制改革碰到了文化改革的困惑

https://www.wesleyan.edu/ceas/about/cultural_anthropology.pdf

学者也没有找到答案。(实际上是理论水平不够,哲学观和应用
Cultural Anthropology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是Kate Fox的那本英国潜规则。这种研究恐怕也只有英国人这样冷静的自我观察可能做得到。
6 回复 浮平 2018-3-18 04:40
舌尖上的世界: Cultural Anthropology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是Kate Fox的那本英国潜规则。这种研究恐怕也只有英国人这样冷静的自我观察可能做得到。
是的。感觉这些了解中华文化的人到西方来学习 social science 的学者估计比较年轻,最多40多岁?跨学科的知识和经历估计不够,特别是哲学水平不够。但并不都如此,只是能到体制内作为 advisory board 的就难得说是什么水平了。anyway, disappointed。从报刊宣传,领导讲话,网络文章,学生思维就大致知道了教育水平和作用,与若干年前的思维方式变化不大,也许更混乱。看看那位周xx的文章就不禁长叹,算是有代表性的吧?思辨论理能力多半不如美国初中生的水平。

我看到的 defensive 文章唯一能找到的是非观,价值观依据就是,到处找美国人这里那里的独立事件,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然后作为你错一,我错二最好的理由 未能上升到是非对错的因果逻辑判断方法,普及方法,形成融合整体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将文化中的黑白领域和非黑白领域分开。学者没有这个水平,权力者再被煽,吓得要命,以为是要毁灭中华文化。而不是理解为 integrated and refined。

他人的错就是我言行的榜样,报复就是快乐,变换是非标准就是最好的手段,到达利益目的就行了。这并不是与有些文章说的low IQ 完全相同, 而是可以理解为 distorted high IQ。所以,sharp power 有多重涵义。
7 回复 舌尖上的世界 2018-3-18 06:44
浮平: 是的。感觉这些了解中华文化的人到西方来学习 social science 的学者估计比较年轻,最多40多岁?跨学科的知识和经历估计不够,特别是哲学水平不够。但并不都如此
很多时候这些东西都不可当真去看,常常那并不是在讨论而是在宣泄,或者是在抓眼球、搏上位。好像那位红衣提问婊,也好像是狒狒群里的狒狒小姐,努力把它们的红屁股向狒狒老大招摇,只是为了在 hierarchy dominance order中为自己搏一个名份罢了,完全属于本能,没有什么逻辑可谈。
7 回复 ShitDuyunlunzi 2018-3-19 06:33
舌尖上的世界: 很多时候这些东西都不可当真去看,常常那并不是在讨论而是在宣泄,或者是在抓眼球、搏上位。好像那位红衣提问婊,也好像是狒狒群里的狒狒小姐,努力把它们的红屁
那么您这是把屁股向谁招摇呢?有逻辑可言吗
6 回复 舌尖上的世界 2018-3-19 07:43
ShitDuyunlunzi: 那么您这是把屁股向谁招摇呢?有逻辑可言吗
在那边被我掐了七寸,到这里来招摇了?我看见你那红屁股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4 02:4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