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IK telecom, 什么鸟? [2019/04]
- You must be cruel to be kind [2016/10]
- 忠犬被迫流浪4年,终于再见主人它却转身离去…… [2019/10]
- 回国扒皮记 [2017/09]
- 被集体厌憎的中国人。。。 [2016/10]
- 杀蛇的人们 [2020/03]
- 章莹颖失踪投射出中国教育的整体失败 [2017/06]
- 57岁的台湾女孩-----凌友诗 [2019/03]
- 武汉肺炎,谁之过? [2020/03]
- 我不喜欢猫,也不喜欢猫一样的女人 [2016/10]
- 修雅姑娘 [2016/09]
- 芮思表姐 [2016/08]
- 正在被毁掉的多伦多 [2019/04]
- 李云迪的社死,是可怕的社会悲剧 [2021/10]
- 我曾经打过交道的一个男人 [2016/06]
- 安家四姐妹 [2017/10]
- 任何关系都无需勉强自己接受 [2016/08]
- 信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2016/09]
- 当方方遇上忘恩负义的敲锣女 [2020/05]
- 美女顾小芽 [2017/01]
- 当战争真的来临,兴奋发狂的愚众连名字都剩不下 [2021/11]
- 嘴上的人生 [2020/12]
·贻 笑·
圣诞节前,北大、清华、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大学和科研单位的10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抵制圣诞节活动。活动发起人表示,该倡议的目的是为了“唤醒民众,抵御西方文化扩张”。他们认为“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圣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人们相逢互祝以圣诞快乐;平安夜里,人们聚众狂欢,流连忘返;凡此种种,皆表明大陆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西洋文化主导的社会。”
圣诞节在中国流行已有多年了,且有一年更盛一年的趋势。在一些大城市的宾馆内举办的高档平安夜活动,门票早已达数千元,但有时仍一票难求。如果说中国的圣诞节活动比西方更疯狂,一点也不为过。不过笔者认为,对圣诞节活动,完全没有必要抵制,更不必以倡议书的形式大惊小怪。
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不同文化的交流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潮流。而在这种交流中,肯定会有碰撞。但我们不能因为有碰撞,就惶恐不安或停止交流,乃至封杀。对不同文化中的正常和精华元素是抵制、容忍、还是包容,反映出人们对文化交流的态度是反对、消极还是积极。圣诞节在西方虽然仍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但人们在过圣诞节的时候,更注重的是人际间的关爱、祝福和交流。圣诞节于西方人,已象春节于国人一样。笔者不是基督徒,但参加过圣诞节的教堂庆祝活动和美国人的家庭圣诞聚会。牧师有关耶稣基督降生的故事和相关讲述虽带有浓厚的宗教成分,但不乏劝人为善,鼓励互相关爱的教诲。之后会众间的交谈,都是讲述自己在过去一年中的大事,表达相互间的问候、祝福和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几乎不带任何宗教色彩。家庭圣诞聚会则完全是一派喜庆,朋友间的热拥和真诚的祝福,让你感到的是友谊和节日的气氛。唯一的宗教色彩恐怕就是西方人在重要聚餐前对主的感恩祝词。所以,如果因为圣诞节源于宗教而加以抵制,似不成立,因为它已不再单纯是一个宗教节日了。其实,中国有些活动所带的宗教色彩要比圣诞节浓厚的多。农历新年到寺庙赶烧头香的善男信女,无论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远远要超过参加圣诞活动人。难道是因为佛教引入中国已久,已经本土化而不再带有宗教色彩?
如果因为圣诞节是外来文化的一部分而横加抵制,那就未免太狭隘了。汉、唐、宋、元等朝由于广泛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都出现过繁荣富强且统一的鼎盛时期。中国当代的改革开放,不仅引进了西方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而且还引入了它们的先进文化理念,诸如现代管理、企业文化等等,这才有了中国近年来的迅速发展。西方现代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引入,让一些肤浅的国人以会几句洋文为荣,但主要的是让很多企业学到了新的、卓有成效的运作模式。圣诞活动在中国一些大城市中流行,不乏盲目跟风之人,但创造了商机,为很多人提供了一个交流亲近的平台,似乎不是什么坏事。所以博士们完全没有必要为中国是否会“逐渐演变成一个西洋文化主导的社会”而杞人忧天,更不必大动干戈地口诛笔伐,把人们参加圣诞活动上纲上线说成是“民众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或是什么“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等等。
笔者认为,对西方乃至所有外来文化中的正常元素,要采取接纳包容的态度,使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互动中变得更为丰富和得到更大的发展。在美国,每逢春节等重大中国传统节日,当地政府官员都会支持和出席在唐人街举行的庆祝活动。这不仅是为了承认华人对美国社会的贡献,也是为了使美国的文化更多元化。在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在华人集中的城市,当地政府也都会出席和资助中国的传统节日,他们对中国节日乃至中国文化的评价,包括从片言只语的“好极了”、“迷人”,到对中国文化深刻的认识和充分肯定。他们这种对外来文化接纳和包容的态度,是一些国人极度欠缺的,也是要积极学习的。抵制圣诞活动的文章还写到,西方软力量在大陆的渗透和扩张,也是圣诞节越来越多地受到大陆青年人热捧的重要原因。因此,文章呼吁民众谨慎面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笔者认为,抵制圣诞活动的倡导者们无意中触及了圣诞节在中国越来越流行的根本原因:中国民众乃至政府没有力挺中国的传统文化。记得儿时虽然对春节的真正含义不甚了了,但春节的气氛从大家的努力中却是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的:政府对春节物资的配发、单位对春节迎新的安排、大人们对老人的特别安排和为子女添置新衣、小孩把药线未燃尽的火花炮误认为哑炮而放入口袋……那是一种从古至今的文化传承,上上下下的一种通力支持,以及由长者关爱和顽童无意的硝烟所编织起来的文化氛围。但如今,当官的争权,从商的逐利,学者舞弊,儿童在沉重的书包下喘气,还有谁真正关心和力挺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当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威胁时,国人才会大吃一惊,不知所措。因此,当韩国人将端午节申报世界遗产之后,国人顿时感到有人在抢夺中国的文化瑰宝。但他们没有想一下,如果中国人不仅仅只在端午时吃棕子划龙舟,不忘记雄黄和苍木香袋,始终研究和宣传端午节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让它广为世人所知,还会有别的国家会对它有什么想法吗?如果我们把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搞得红红火火、充满亲情,圣诞节再流行也不过是让我们又多了一个充满异国风情的节日,又有什么可忧可怕?
抵制圣诞节的文章还提到要打破“古非今是”和“中劣西优”的文化偏见。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偏见。不论是古代文化还是现代文化,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或文化,都是精华与糟粕共存,闪光与阴暗同在。既然不希望古非今是和中劣西优,为什么一定就要古是今非地“将孔子诞辰作为中国教师节”,或抱中优西劣的态度棒杀圣诞节呢?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周锋利表示,不仅他从来不过圣诞节,他的女朋友也不会过圣诞节,他还向周边的朋友们呼吁不要过圣诞节。不仅如此,他还“恨屋及乌”地表达了对全民学英语热潮的质疑,他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如此力度和广度地普及英语,那些有研究需要或者交流需要的群体学习一下就可以了。”其偏见与偏激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作为中国名牌大学的博士生,我想他说不定那天就会与西方人在圣诞节相遇或受邀参加圣诞活动。其时他到底是参加还是不参加?如以圣诞乃蛮夷之节为由而不参加,似乎有背创建和谐世界的原则。如参加,那他如何面对十三亿人民手中他所署名的倡议书?难。如把他反对普及英语的提法与世界各国大力提倡学汉语的做法对比一下,真是又一部傲慢与偏见。
世界的进步与和谐需要交流而不是对抗,需要相互关注而不是妄自尊大,需要接纳包容而非不问青红皂白的抵制。对圣诞节如此,对其它文化诸元也一样。
======================================================
以上是我从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加上几句自己的看法:我们总是缺乏一颗包容异己的心,世界之大,若是异己之人,之邦,之文化等等有助于我们自己的发展和进步,那么不仅要包容,还要拿来为己所用。历史上的闭关锁国造成了中国的落后,难道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要让历史重新上演吗?时间在向前,世界在进步,我们反而要倒退?为什么我们总是和外界产生冲突?抵制韩货,抵制日货,敌视邻国,挑战西方,恨不能与世界为敌,成了孤家寡人。前几日惊现国内的一个视频,一个老师领着全班同学在教室里宣誓,抵制外国的一切,什么吃中国食,做中国人,过中国节,做中国人等等极其荒谬的做法。这些形式上的激进和狭隘会彻底毁掉中国。人心所向,不用费力引导;人心背离,形式上抵制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