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场恋情(五) [2017/04]
- 重逢•初恋情人(1) [2019/03]
- 重逢•不如不见 [2019/04]
- 重逢•门里窗外 [2019/03]
- 现代驭夫术 [2018/05]
- 梦里梦外(七) [2019/12]
- 生活一瞥(二) [2018/02]
- 光屁股餐厅:专为女人服务 生意火爆(转贴) [2018/02]
- 职业道德(七) [2018/12]
- 闲话人性 [2017/02]
- 关心政治 [2017/10]
- 张医生的鼻子 [2019/11]
- 成功的减肥 [2017/04]
- 旅游散记•山顶豪宅 [2017/12]
- 花有重开日 [2021/06]
- 面对死亡 [2017/12]
- 遗传密码 [2017/11]
- 生活一瞥(三) [2018/03]
- 重逢•真相大白 [2019/04]
- 职业道德(八) [2018/12]
- 旅游散记•梦境 [2017/12]
- 职业道德(十) [2019/01]
- 猪年如意 [2019/02]
- 鹰和人(一) [2020/04]
和朋友聊天,不知不觉讨论起了尖叫与呐喊的区别。在网上查询得知,尖叫是突然发出尖锐刺耳的叫声,刺耳则是声音尖利难听,话语刻薄,令人不舒服;呐喊是迸发压抑心情地喊叫,或大声呼喊,帮助增加声势。
可是我对这个解释并不满意,人们尖叫或呐喊都是通过人体声带震动而发出声音,但尖叫与呐喊却是不同的。尖叫常常是在受到惊吓、刺激等在意外的情况下,不由自主而发出的,并非刻意要引起他人注意; 呐喊呢?往往会在主观情绪引领下发出,目的就是要引起他人的注意。所以说,尖叫多数是被动的行为,呐喊不仅是主动行为,似乎还有一种引导人的情感的功能。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
朋友又问,说到"尖叫与呐喊",你会想到什么?我马上就想到了那幅名画《呐喊》,由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于1893年所作。但是,这幅画的知名度却远远超过了它的创作者,许多人只知画名而不知作者的名字,我也是刚刚才知道画家的名字。
蒙克在这幅画中充分表现出了人无处不在的焦虑与恐惧,看到它会使人毛骨悚然,只需看过一次,便会过目不忘。
蒙克在这幅画中充分表现出了人无处不在的焦虑与恐惧,看到它会使人毛骨悚然,只需看过一次,便会过目不忘。
蒙克对创作《呐喊》有过这样的叙述: "我和两个朋友还在散步,太阳快要下山,天空忽然间变得血一样红,我似乎感受到了一种悲伤忧郁的气息。我止住了脚步,轻轻地倚在栏杆边。极度的疲倦使我快要窒息了,我却呆呆地站在那儿,焦虑得不停发抖。我感到四周似乎被巨大又不断的尖叫声震得摇摇晃晃,我画下了这幅画一一画出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
蒙克在描述中两次说到了尖叫,所以这幅画也被人称作《尖叫》,在我的心里,也觉得被称作《尖叫》比《呐喊》更为贴近作者所表达的意思。
蒙克在描述中两次说到了尖叫,所以这幅画也被人称作《尖叫》,在我的心里,也觉得被称作《尖叫》比《呐喊》更为贴近作者所表达的意思。
当年的艺术家们对蒙克的画并不认可,对他的评价是肤浅、粗糙、生涩、懒散,毫无关连的信手塗鸦等等。说老实话,我看到它后直到现在都是这种感觉。一个不按照人体比例而画出的变形小人,既丑陋又怪异,看后真会让人想尖叫。我也很不理解,这幅画公开拍卖,为什么会以1.199亿美金成交,还被誉为艺术史上的第二名画? 我的朋友也有同样的感觉。
我带着困惑随意游览着蒙克的画作。突然,一幅画的出现让我心跳加速,背后一阵发凉,那是一幅名叫《病孩》的画。我连忙打开手机,轻而易举地找到了我在旧金山博物馆拍下的这幅画。记得那天我在两幅《病孩》的画前驻足许久,极力想看出它们有什么不同,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蒙克所画,也不知道他有重复画自己作品的习惯。我只感觉到了浓浓的死亡气息从画中渗透了出来,那躺着的人绝无可能生存下去,这垂死的人在想些什么?痛苦忧郁悲哀似乎也侵入到了我的身体里,绝少拍照的我鬼使神差就把它们照了下来,象是把一个即将无家可归的亡魂收到了手机里。
我不喜欢蒙克的画,却又被它们深深吸引,艺术的感染力是如此匪夷所思,我这个画盲也不能逃出它的魔法,它会让你在不自觉中沦陷。
蒙克,不愧为给人类灵魂造像的画家,他的作品,可以轻易地穿透人的心灵,产生共鸣。
蒙克,不愧为给人类灵魂造像的画家,他的作品,可以轻易地穿透人的心灵,产生共鸣。
毫无疑问,蒙克的那一声尖叫传遍了全世界,那声音远远超越了时空,在我们中间迴荡着,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