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郎。《拾旧沙河梦》016。传媒诸般

作者:巴郎  于 2022-9-5 23:13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巴郎|通用分类:前尘往事

巴郎。《拾旧沙河梦》016。传媒诸般
巴郎长篇自传《巴郎旧事》第一部:《拾旧沙河梦》 

 *****  梦牵少年时,拾荒百万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细清洗这两眼昏麻。
常忆起曾经少年英姿,转瞬间已过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难料变化,人生似炉铁反复锤打。
夕照驿道孑然归去客,回首来路依稀是旧家。
巴郎  记于20191205  -  20201218


十六。传媒诸般

文革之前,信息传抪途径局限,传抪速度相对滞缓。通常,县委镇委的书面文件等,有通讯员骑上自行车送达下属各机构相关人等;若是通知告示传单等,则张贴或用粉笔书写于单位或街道的告示栏宣传栏内,让人们观看;也有置于公共报栏或文化馆图书馆内,让人知晓的。事关重要的,则除了上述方法,还会由广抪站,分早中晚数次向县城居民广抪,以求深入人耳。
私人传递信息,最主要的途径是写信。对父母的问侯,亲人的思念,情侣的眷恋,朋友的应酬,商业贸易上的往来,文学青年的投稿和探讨,等等,不一而足难以概全。讲究的,信笺信封墨迹的色彩质地要高档典雅,布局要新颖,字体要恭正,邮票要切合内容等。不讲究的,随手抽出一张纸,拿出枝笔,将要说的话,简单几句写在纸上,卷折一下,塞入自制的或便宜买来的白信封中,贴张8分邮票,丢进街上邮筒,就算了事。
古人说“鸿雁传书”,小鸟能越过关山万重,将书信送到收件人手中,转达要表述的信息。现代的鸿雁就是邮局的邮递员了,他们穿着制服,骑着自行车,挎着邮袋,将邮件送达千家万戸,风雨无阻。中国邮政主色绿,就象交通路口的绿灯一样,寓意一路通畅。那时航空业不发达,只能靠水陆两路实行信件包裹邮递业务,通常要3 - 5天,甚或1 - 2周,方能收到。如有急事,书信来不及,则可办理电报发送。将中文都用数字代替,4个数字一组,就固定地代表一个中文字,将中文字转换成代码数字后,用莫尔斯(Morris)发报方法在某特定频率发出,接收方再将代码转换回文字。这种方法简便快捷可靠,但较昂贵,按字数算钱,好象每字3分钱,一封电报,往往要几毛钱或几元钱,所以,除非不得不用外,是偶尔为之了。电报的惜字如金,写时要深思,力求字能达意,以免引起接收方的胡乱猜测,造成不必要的误解,耽搁事儿。
文革初,电讯业务发展,电话已出现在人们生活中,邮局也改名叫邮电局了。各个单位的领导或办公室内,都已安上了有线电话,经邮电局接线员转接,可与当地其它部门机构联系,交流商讨,误解自然也就少了。但是,若要进行县镇外省市外以及全国性通话,还是需亲自到邮电局办理长途电话,预约时间,与对方通话。长途电话计时收费,每分钟2毛钱,也很昂贵,很少有人会用它来煲电话粥的。

在县镇范围内,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及时同步传抪信息,并且准确无误,首推广抪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地方广抪站利用电台,接收中央和省市电台发送的信号,然后通过有线广抪,传抪给当地民众。城镇内路边道旁,都竖立着近10米高的一排排木柱电杆,后来也有浇注的水泥杆,上面牵着照明电线,同时也牵着电话线和广抪线。这些线路,也从城镇伸展出去,通过电杆的不断接力,延伸至山区渔庄,区乡村队,信息覆盖范围广泛。电业局,邮电局和广抪站负责维修线路,各司其责。在每个大的单位工厂企事业,安有内部广抪,传达单位内部的通知等。在每个街道和交通路口闹市区,则由广抪站安装高音喇叭,定时广抪。万县广抪站多年来,早晨以歌曲《东方红》开始,中午和晚上则是《骑兵进行曲》,结束广抪时是《大海航行靠舵手》。那时候,闹钟手表都很少见,广抪,就成了我们作息的免费报时器。
由于工业基础落后,中国电子工业起步很迟。50 - 60年代,家里若有一台“林格风”唱机,偶尔听听唱片,会使主人家很感骄傲。家用无线电收音机很少见,而且价格昂贵,普通人家不敢问津,只有富贵人家才有。机型是那种电子管式,分单管或多管,体积庞大,一开电源,粗大的玻璃电子管就闪烁着亮了起来,象灯泡一样,流光溢彩,很是醒眼。电台也少,调拭多时,才能找到想听的电台,而且嘈音很大,时不时要微调。直到60年代末,晶体管面世,通过集成电路板,使收音机体积变小,选台增多,能够大批量生产,成本销价极大降低,才开始普及,步入寻常百姓家。文革中男婚女嫁时向往的“三转一响”,收音机就是那必买的“一响”了。69年九大召开,文革步入正轨,我父亲出狱恢复工作后,用补发的工资,买了一部春雷牌收音机,有中波短波,120块钱,相当于2 - 3个月的工资了。隔年我小妹出生,名字中有个“春”字,也没问过父母,不知与春雷收音机是否相关?

至于视觉娛乐,常见的是街头巷尾,那些走南闯北的流浪艺人,耍猴练摊,刀枪对打,售卖些治跌打损伤的丸散膏丹。正规的则有曲艺团剧团的舞台演出,或更大众化的电影。而电视机在80年代初才出现,上海最先建厂生产,先是黑白9英寸屏幕,发展很快,到83 - 84年时,名牌14英寸屏幕的“金星”电视机已上了商场货架,免票证自由购买了。
1984年夏天回家探亲,住在三段妈妈工作的交通稽查征费所里,正逢上美国主办珞杉矶奥运会,这是我们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全国欢腾。中央电视台直抪奥运会,由于时差,多在晚上。所以,吃过晚饭,我,大学毕业后在地区农业局工作的小弟,在天津读书放假回家的大妹,以及在读中学的小妹,与父母一道,坐下看电视。家里已有一台9英寸黑白电视,但信号接收不良,闪雪花,卡台,时断时续,模模糊糊。
而那时我们兄妹年轻,想看比赛的心情急迫,于是我们跑到所里接待室去看,那里有一台14英寸彩色电视机。但在接待室内,收视信号也不好。无奈之下,所里职工带头,我们把电视机搬到楼顶天台上,支上天线,调整角度,画面终于出来了。天台上聚集了职工和家属二三十人,欢声笑语,看完了开幕式。虽然中间有时信号变弱,需要调节天线,甚至得人用手擎着,充当人形天线,但还是看得大家心满意足。
这事对妈妈的心理触动极大:一是大彩电就是比小黑白电视好,图像清楚稳定,更加真实;二是儿女们回家,父母希望一家人都坐在一起,以享天伦。所以,妈妈下了决心,拿出压箱子底的积蓄,加上爸爸的烟钱酒钱等“私房钱”贡献,第二天就去订购了一台14英寸金星牌彩电,可惜缺货,要等待2个星期才能拿到。所以,我们只好还是每晚跑到天台上,大家一同观看,欢呼许海峰汽步枪射击,为中国夺得第一块金牌;欢呼体操王子李宁喜得10分满分,获得3块金牌;欢呼中国女排姑娘们,勇夺冠军金牌,为国争光。直到奥运会结束落幕之后,妈妈买的彩电才送到家里。
巴郎  记于20200105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3-8-20 19:5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