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郎《行为随谈》16 任侠决斗 [2023/06]
- 巴郞《秋游故乡散记》25《同学夙缘》 [2024/05]
- 奥运。一。起源 [2016/08]
- 巴郎。《拾旧沙河梦》119。在云之阳 [2023/09]
- 巴郎。《拾旧沙河梦》118。六三事件 [2023/09]
- 巴郎。《拾旧沙河梦》123。攻守相持 [2023/09]
- 七古长诗 计划生育 [2016/03]
- 巴郎。《拾旧沙河梦》091。二刘争川 [2023/05]
- 情感113\114。自豪\真诚 [2017/02]
- 行为百态27-28。和平-豪迈 [2017/10]
- 巴郎。《拾旧沙河梦》122。暗夜突袭 [2023/09]
- 巴郎闲话18 - 《武术散打》 [2023/08]
- 巴郎《行为随谈》27 风雅同心 [2023/09]
- 鸡汤 对联 [2023/09]
- 巴郎闲话197 - 《资本与权力》 [2023/09]
- 巴郎长诗。沙场行1。序。男儿的梦想 [2019/03]
- 众生百相23。儿女 [2019/03]
- 巴山风情。三月 [2016/03]
- 情感百则21\22。愤怒\复仇 [2016/04]
- 巴郎长诗。童年残影。一 [2016/04]
- 巴郎长诗。《沙场行》3。点兵拜将 [2019/03]
- 情感百则13\14。惭愧\顺从 [2016/03]
- 众生百相28。房客 [2019/03]
- 情感百则27\28。孤寂\感慨 [2016/04]
- 情感百形67\68。热情\失意 [2016/09]
- 巴郎长诗。沙场行2。烽火狼烟 [2019/03]
- 众生百相26。发师 [2019/03]
- 众生百相25。发妻 [2019/03]
- 《自寿诗》巴郎 [2023/07]
巴郎长篇自传《巴郎旧事》第一部:《拾旧沙河梦》
***** 梦牵少年时,拾荒百万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细清洗这两眼昏麻。
常忆起曾经少年英姿,转瞬间已过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难料变化,人生似炉铁反复锤打。
夕照驿道孑然归去客,回首来路依稀是旧家。
巴郎 记于20191205 - 20201218
三二。儿时游戏
虽然说,幼儿园的孩子,肯定开始学习过儿歌和游戏,但有印象的玩乐,则是自上小学才开始的。
小学低年级最常玩的集体游戏是“丢手巾”。大家席地围坐成一圈,一边拍着手一边唱着:
“丢手巾,丢手巾,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
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住他,捉住他”。
一个同学手拿手巾,按顺时针方向在大家身后行走,趁人不注意,悄悄的将手巾丢在某同学的身后,然后佯装若无其事地继续走。如果绕场一圈回到丢了手巾的地方,某同学仍未发觉,被抓住了,这个倒霉蛋就变成了新的丢手巾的人,直到找到下一个替代者。
这个游戏,后来逐渐地衍生了若干类似的玩法,比如“老鹰叼小鸡”,或者成人的“击鼓传花”游戏,但其实丢手巾是比击鼓传花更要好玩的。因为在“丢手巾”中,你可化被动为主动,引导游戏。比如,你可装傻充楞,明明知道别人把手巾丢在了你的身后,却装不知道,任他将你捉住,罚你来当丢巾人。这时,你就掌握了主动权,慢慢地在人圈后面走着,装着要丢不丢的动作,让人圈内的同学都心生紧张,一惊一乍地,你心中则偷着乐。另外,你可趁机把手巾丢在你的好朋友或你心仪的同学身后,然后迅速跑圈,在他们还没反映过来时捉住他,让他成为你的替罪羊。
除了唱歌跳舞外,还有其它的集体活动。女生们用粉笔在地上画出框架,标上数字,用来“跳房”。或是几人在一起,玩各种花样的“跳绳”。或一人双手绷绳,摆成各种“花结”,让对手破解。
男生的游戏与女生有所不同。常见的有“滾铁环”,用铁丝等圈成铁环,可大可小,将其滾动起来,手持一根头上带弯曲的铁棍,用以控制铁环的平衡,维持其滚动,在上学下学路上都可练习,或比赛,看谁最快最远而不倒。也有“抽陀螺”,陀螺多由木或铁制作,5-10厘米高,上部分圆柱形,下部分圆锥形,锥尖接地。双手搓动陀螺,使其在地上旋动,用一根鞭子抽打,维持其平衡和转动。鞭梢可用金边菠萝叶撕成丝缆成绳,也可用麻绳。2018年回家探亲,在南滨广场散步,竟然看见有成人在那里抽陀螺。那陀螺似乎是金属制作,很大的巨无霸,约尺许高半尺直径,甩动一根拇指粗丈把长的皮鞭子,抽动时声闻四野,陀螺闪闪发光,真是鸟枪换砲了,震撼着路人,给你一种异乎从前的视听触觉的体会和感受。
“踢毽”,是男女都能玩的。用布包裹一枚铜钱,作为踢盘,其上垂直揷上几根鸡公尾毛,用针线固定,就是一枚毽。那时铜钱还很普遍,普通人家都还有几枚,清朝明朝的制钱,外圆内方,又叫“通宝”,俗称“孔方兄”。因为没有钟表,许多居民家里喂有公鸡来打鸣报时。所以,趁主人不注意,抓住鸡公,选其尾巴上翘的那几根柔软漂亮羽毛,一气拔下,做个毽子足够了。经常遭拔毛,居民区触眼则尽是秃尾巴鸡公了。
踢毽时,将毽抛起,一腿立定,随时调整跳跃,另一腿朝内侧弯曲,用脚内侧或脚面迎毽,不使其落地,用巧力将毽垂直击起。可一人独玩,也可二人或多人比赛,以踢起数量多少定胜负。
据说这个游戏起源于宋朝,人们用布料或皮革制作拳头大小的足球,可自娱亦可比赛,称为“踢毬”或“蹴鞠”,《水浒传》里记载,当时有一小混混名高俅,啥嘛不会,只因球技出众,受到皇帝青睐,提拔到朝廷委以高官。因为踢毬要场地宽广,所以后来又逐渐衍变,两极分化,朝大则发展为足球,在专门场馆,几十人对踢,千百人观看;朝小则发展为鸡毛毽,一两个人,随时随处可踢,自娱自乐。
小学时也玩某些游戏,以游戏器具代表它物,如糖果瓜子小吃等,来赌输赢。最基本的是“打钉”,用粉笔在地上画一圆圈,对手放一果核通常是杏核在中心,自己手拿一杏核,举在耳侧,瞄准打下去,如果准头角度恰当,就可把对手的杏核打出圈外,赌物归了自己。后来,就有人偷奸,将打核钻个小眼,将锡化了灌进核内,以增加重量,提高准头,加大获胜把握。另一游戏是“打珠”,趴蹲在地上,用泥珠或玻璃珠,瞄准对手的珠子,在一定距离打去,玩法有些象微型版的保宁球,打中了则赢得赌物。同样地,也有“拍糖纸”,“拍烟盒纸”,将糖纸烟盒纸折叠成一定形状,放在地上,对手用力朝地上拍去,搧起风来,将纸翻个面,则赢。
学校是不提倡这些游戏的,据说这些游戏是由外国传教士带入中国的,其原意是让中国孩子趴在地上玩,沾染泥土灰尘病菌等肮脏东西,影响孩子们的身体健康,达到他们顺利推行殖民统治的不可告人的阴险目的。没人考究,不知此种说法是否属实。
男生常玩“打弹弓”。弹弓可选结实的树枝桠叉削成丫型,也可用粗硬铁丝扳成丫型,剪一长条自行车废内胎作为弓带,将其两端各固定在两个分叉头上。手握把手,将一颗铁弹或圆石丸放入弓带内,象射箭一样拉长弓带,随即松手,铁弹或石丸就象箭矢一样,脱弦而出,飞向前方。偶尔用弹弓射鸟,比如麻雀一类,但通常是几个人比拼,射树干上涂的靶标,看谁能百步开杨,射得远快又准确。
小时候也钟爱玩武器玩具,如手枪和刀剑。有了武器,最爱玩的自然是“警察抓强盗”了。如果在一定时间段内,警察找不到隐藏起来的强盗,那就角色互换,由抓人的警察变成被抓的强盗了。或者玩“打仗”,分成红军白军,把操场或上学路上当成战场,摸爬滚打,硝烟弥漫,玩得大汗淋漓,不亦乐乎。有次玩时,跨跳一个溪沟计算错误,一脚落空,摔进沟里,左前额跌破,流了不少血,送到县医院缝合止血。从此一生,额头上就留下了一个印痕,就象哈里-波特那著名的额头伤疤一样,好在比较浅薄,不太明显,并没有影响到自己的各项人生大事,实乃庆幸。
6岁生日,大舅给买了两把铁皮手枪,一套七把木柄小飞刀,这是我记得的第一次拥有玩具,非常高兴,成天不离身。我对手枪感受一般,但却特别喜爱飞刀。受小人书《飞刀华》的影响,时不时将飞刀别在腰间皮带上,去大门外公路边练习。路边的树干门板房柱等,都是练习的好目标,熟能生巧,慢慢地准头好了,自信心也起来了。
有一天,不知怎么鬼使神差,瞧定马路对面的一颗树干,作为目标,练习在车流间隙向它飞刀。由于动作尚嫌稚嫩生疏不太熟练,一刀飞出,稍迟了一瞬,正迎上了一辆奔驰而来的十轮大卡。好巧不巧地,飞刀穿进车窗,从司机鼻尖擦过,落在旁边乘客的身上。飞刀轻巧,用力又不大,飞进车时,动势能已减弱消失了,造不成危害,只是把司机和乘客着实吓了一跳。
他们紧急刹车,跳下车来,一张望,自然就看见了在马路对面的我,正做出掷刀的姿式。于是跑过来,一伸手揪着了我,因我是小孩,他们又不能揍我,只好狠狠地骂我,眼中冒火恨不得吃了我。幸好建民妈妈赵姨听见外面动静,赶出门来,好说歹说,赔礼道歉,司机方才恨恨不平地放手而行。
晚上回家后,老爸听说了,无名火骤起,赏了我一顿板子,将飞刀几脚踩得粉碎,当了柴火。
巴郎 记于202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