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郎。《拾旧沙河梦》036。春回大地

作者:巴郎  于 2022-11-5 18:17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巴郎|通用分类:前尘往事

巴郎。《拾旧沙河梦》036。春回大地
巴郎长篇自传《巴郎旧事》第一部:《拾旧沙河梦》 

 *****  梦牵少年时,拾荒百万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细清洗这两眼昏麻。
常忆起曾经少年英姿,转瞬间已过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难料变化,人生似炉铁反复锤打。
夕照驿道孑然归去客,回首来路依稀是旧家。
巴郎  记于20191205  -  20201218


三六。春回大地

60年代的中国,发生了不少事儿。从三年自然灾害的终结,到破灭台湾蒋氏“反攻大陆”的梦呓,粉碎印度阿三“蚕食西藏”的企图,以及国内掀起的众多政治运动,直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真如色彩缤纷的万花筒,教人目不暇接,拍案惊奇。这些事儿发生之时,也正是我的小学时期,正值人一生开始记事的时刻,所以,许多事儿,都或多或少在脑海中留下波痕,至今还能有着模糊的印象。
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政府制定了宽松政策,让人民休养生息,经过50年代近十年的勤劳奋斗,各行各业欣欣向荣,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国家发展势头良好。在此前提下,党和政府开始在城乡推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阶段性过渡,城镇实施公私合营,农村则成立互助组合作社,实行农业集体化。城乡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得比较顺利,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使国家的经济发展更上了一层台阶。

这时,党的高层和执政领导,并沒有稳扎稳打,逐步推进,而是头脑发热,左倾思潮泛滥,恨不能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更快的向共产主义迈进。为了加速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中央提出“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将生产资料收归集体,建立人民公社,实行“一大二公,政社合一”。
农业集体化,将农戸手中生产资料和粮食收归集体,推行计划经济,集中调拨,大办公共食堂,过早实行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人为地造成了储备粮食的铺张浪费。而大跃进运动,为了钢铁产量上要“超英赶美”,全民动员土法上马大炼钢铁,伐尽山林,耗竭了丰富的自然资源,造成水土流失,生产潜力枯萎。而“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各级地方领导,为了迎合上意,换取更大的乌纱帽,不惜铤而走险,瞒产谎报,将境况恶化说成是形势大好。
雪上加霜的是,从1958年起,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天灾。连绵不断的洪涝干旱虫灾,导致东南西北,无处不是赤地千里,粮食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城镇开始限制粮食供应,农村出现饥荒,公共食堂家徒四壁,无粮下锅,难以维持。
农民回到家中,自谋生路,吃糠咽菜,先挖野菜,再捋榆叶,剝了树皮,搀上白泥观音土,强咽下去,只求糊弄肚肠。营养极度不良,骨瘦如柴,全身泘肿,头昏眼花,卧床不起,最大的心願,是能喝上一口米汤。
而压塌驼背的最后一根稻草,则是在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新领导修正对华政策,导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资逼债,中国不得已以粮抵债,雪上加霜,导致严重粮食短缺,全国无粮。天灾加上人祸,最终引发了从1959—1961年长达3年的全国性饥荒,使千万人流离失所,饥饿而亡,史上称为“三年自然灾害”。

早在灾情乱象呈现之初,就有有识之士指出,这种左倾躁进,杀鸡取卵,拔苗助长的行为,将会导致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片面追求过高目标,最终会欲速不达,事与願违,自食恶果的。
彭德怀就曾深入基层详细考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用翔实材料写出万言书,于1959年庐山会议上,矛头直指“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痛陈弊端。斥责是冒进,急功好利,脱离实际搞平调,浪费资源配置,造成结构畸形,使各业比例失调,产值下降。而中央领导缺乏经验作风鲁,行事主观方法躁,片面狂热喜浮夸,实事求是全忘掉。须知多快好省是好,可惜实际上还行不通。我国经济基础薄弱,拉着各业后腿,骨骼缺钙怎能长跑?经济发展要循序渐进,而不能心血来潮,好高鹜远,劳民伤财。
可惜这些逆耳忠言,却冒犯天颜,惹起雷霆大怒。彭氏一介直士,被反复批判斗争,撤销职务,贬之边远,终不叙用。

而今灾情惨状震动朝野,上达天听,在中央高层中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和斗争。绝大多数人认为,虽然各种天灾极大地影响了农作物的收成,但只能说是引发3年自然灾害的导火索,而造成灾害的主要原因,则是在于执政领导,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三年的自然灾害,实质上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归咎于急躁冒进,独断专行,最终导致国力耗竭,民不聊生。
鉴于严峻形势,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领袖下了罪己诏,公开检讨,坦承己过,交出权力,虚位让贤,大跃进无疾而终。
国家主席刘少奇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他有错即纠,毫不忌讳,公正无私,心地坦荡。他用实用主义取代理想主义,倡导“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迅速扭转经济,改善局势。

刘少奇主持经济调整,其主要的农村经济政策是“自负盈亏、自由市场、自留地和包产到户”,即后来家喻户晓的“三自一包”。“三自一包”这四个概念,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同时,发展农村自由市场、保留农民自留地、生产队承包到组,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农村集市贸易是农民熟悉的一种商品交换形式,对于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副业生产发展、满足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改善城市部分农副产品的供应,都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放宽对农村市场的管理,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的产品能顺利流入市场,能增加农民收入,也促进了对城镇的物质供给。
自留地是人民公社按政策规定分配给社员长期使用的小块土地。作为一项家庭副业,可以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和劳动时间,生产各种农副产品,满足家庭生活和市场需要。能补充集体经济的不足、活跃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反映的是农民家庭菜篮子、餐桌上、钱袋子的变化,承载了太多的沉重和无奈,不能视其为农民的自发势力、资本主义倾向而予以打击限制。
包产到户作为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是在经济困难时期,一些地方的农民为了渡过难关,自主自发的一种农业经营管理行为。它避免了公社体制存在的劳动管理高度集中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等弊端,大大提高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有些农民主张把土地、耕牛、农具和粮食下放到户,把产量、产值包到户。
但实质上,“包产到户”是“产量责任制”和“劳动质量责任制”到户,而不是纯粹的“包产到户”。因为按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规定了“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直接组织生产,组织收益的分配”。包产到户的优点是,责任清楚,记工方便,农活质量高,粮食产量增加,勤劳的人多了,关心生产学习技术的人多了,偷工减料的懒人少了,装病的误工浪费的外出挣钱的少了。

政府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自留地、自负盈亏、自由市场的存在,提倡生产采取责任制的做法,允许社员在一定范围内经营一些小自由小私有,强调了集体经济与个体多种经济并存。“三自一包“政策,使权力下放,打破条条框框,解脱束缚,深得民心。包产到户,有了经营自主权,组织生产自己说了算话,农林牧副齐发展,多种经营促增粮;独立核算分配收益,自负盈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自留田地生产各种农付产品,作为家庭经济补充,如有富余还可供应市场,增加收入。
经过两年的努力,到了1963年,终于捱过困境渡过难关,在苦寒之后迎来明媚太阳。大地复苏庄稼丰收,炊烟袅袅粮满仓廪。长城内外江河上下春潮汹涌,山川峰谷草原绿洲散布牛羊。党和政府的政策对头,充分调动起人民积极性,工作心情舒畅,百业繁荣兴旺,迎来6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巴郎  记于20200129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8-10 16:1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