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子旧作016-17《悠悠石马山》

作者:巴郎  于 2022-11-28 15:5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巴郎|通用分类:旅游归来

茂子旧作016。《悠悠石马山》
一一一一
老万州的“西大路”,从西门出,过沙河铺、西溪铺、高粱铺,顺苎溪河一路蜿蜒,最后绕过烟包梁,便到了石马山。
传说,石马山初设递铺之时,还没及取名字,一考生在递铺投宿,早上起来马匹被盗,顺口为递铺取了地名,曰:“失马山”,谐音“石马山”,自此开始沿用。
石马山铺残存的这一段古道,不过二三里长,但文物古迹不少。竖立于古道边的《重修路碑》,记录了捐款修路的情况,对研究万梁古道石马山路段有着重要意义。
古道上,还有跨涧越沟的三座古桥:张启华桥,蒋二桥,篦子桥。张启华桥,蒋二桥是以捐资人命名的古桥,篦子桥是以桥的形象而命名。这几座古桥,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交通发展状况,成为研究万梁古道的实物依据。
现存的石马山老街,长约二百来米。当年,老街酒楼茶肆,斋铺客栈,应有尽有。西去东来的客商,挑二,大都爱到石马山歇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四面八方的村民,也都爱来这里赶场,集市贸易十分红火。
石马山铺的双龟井,是一口充满故事的古井,因两块大石头形状像乌龟而得名。这口古井水质清冽甘醇,千百年来从未干涸过。即使现在家家安通了自来水,当地的许多村民依旧饮用的是古井里的水。古老的双龟井,不仅承载着石马山的历史,而且把人文传说、风俗习惯一并传承。
石马山现在保存下来的老建筑,只有文家大院遗址了。院子有东西3个天井,房屋数十间。土墙黑瓦、青石门框,布满斑驳和沧桑。人生的纷繁际遇,大起大落的人事离散,都写在文家大院遗址上,令人无限感慨。
现在的石马山老街,以前的青石板路被铺成了水泥路面,老的民房子也改建成新房子,许多东西都在慢慢消逝。但是,无论怎么变迁,石马山都深藏在老街人内心。当年情、当年事,甚至当年的吆喝声,穿过狭窄的街面,依旧铎铎作响。她,不仅是“西大路”的魂,更是“石马山”的魂。
一一一一


茂子旧作017。《红岩子渡槽》
一一一一
红岩子渡槽位于万州李河镇蒲团村红岩子山巅,修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渡槽全长约200余米,宽约1米,由数十个基座、拱体和槽体组成。渡槽所采用的石条全部就地开采。
据闻,该渡槽为全国“农业学大寨”背景下的产物。在工程建设中,农民工匠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沒有机械,运输工具的情况下,全部采用人力在山巅上完成,工程之艰巨可想而知。
原计划渡槽建成之后,将提升登丰水库的水源,以灌溉周边数万多亩农田。后来因农业体制改革,这项水利提灌工程最终搁浅。
红岩子渡槽工程,从投资建设伊始,到今天成为文物保护点为止,它虽然并没有发挥过任何作用,但它的故事,却为研究那个特殊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了最好的实物依据。
而今,红岩子渡槽犹如一位垂暮的老人,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那个艰苦的岁月,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去体味那段过去了的历史。
​一一一一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其它[旅游归来]博文更多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3-8-11 02:1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