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郎。《拾旧沙河梦》062。风起云涌

作者:巴郎  于 2023-2-10 16:40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巴郎|通用分类:前尘往事

巴郎。《拾旧沙河梦》062。风起云涌
巴郎长篇自传《巴郎旧事》第一部:《拾旧沙河梦》 

 *****  梦牵少年时,拾荒百万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细清洗这两眼昏麻。
常忆起曾经少年英姿,转瞬间已过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难料变化,人生似炉铁反复锤打。
夕照驿道孑然归去客,回首来路依稀是旧家。
巴郎  记于20191205  -  20201218


六二。风起云涌

首都红卫兵斗志昂扬地奔赴全国各地,进行大串连,传经送宝,煽风点火,真正揭开全国文化大革命序幕。在中央文革煽起的所谓捍卫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的狂热下,各地红卫兵冲击文化教育界、党政机关和社会,对他们认定的所谓“封资修”的事物进行大破坏,许多人被当作“黑帮分子”、“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反动学术权威”、“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受到批斗、抄家侮辱、殴打迫害。这种严重破坏社会秩序、践踏民主和法制的行为,引起人民的普遍不满,自然而然地引起地方党政领导的压制打击,一时间,全国社会陷于大混乱。
针对如此状况,领袖却并不认为是坏事,反而认为是好事:“天下大乱,是乱了敌人,锻炼了群众”。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责刘少奇邓小平推行一条“压制群众、打击革命积极分子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对其要进行声势浩大的批判。作为领袖的前秘书,陈伯达闻弦音知雅意,在会上发言,对红卫兵的破坏行动竭力吹捧。领袖极为高兴,提议说:“各地学生要来北京,应该赞成,应该免费,到北京大闹一场才高兴呀!”。
听闻领袖的最新最高指示后,全国各大专院校和中学率先响应,受到压抑的外地造反者奔赴北京大学取经,到中央文革接待站告状求援。党中央国务院随即发出通知,要求组织外地大中学校学生代表和教职员工代表免费来京参观、学习运动经验,生活补贴由国家财政开支,交通坐车乘船不要票,吃饭住宿不花钱,各大中小学校停课闹革命,学校众多的宿舍、机关单位及工厂事业的空闲房屋都腾出来开设接待站。这一举措,鼓励了红卫兵大串连,并促进其走向高潮,也使种种越轨不法行为不再受到约束,造成了原有运转秩序的全国性瘫痪。

党中央毛主席的大力鼓动支持,促进了红卫兵运动发展到巅峰,作为一个新起的政治势力已完全登上历史舞台。从人数上讲,到1966年10月,估计投入运动的“红卫兵” 已达1000万人以上。
其实,红卫兵只是一个时髦通称,当时的大中学校的学生,凡是願意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紧跟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投身于史无前例的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都可以由自己个人,或集合一帮人,建立个组织,称呼为“红卫兵”。当然,红卫兵的前提是本质要好,根正苗红站好队。出身工农血统纯,无产阶级红五类。娘胎里面热爱党,天生革命自然会。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遭罪。心须是三代历史清白,出身于工农兵革命干部革命知识分子“红五类”家庭,而不能是地富反坏资本家“黑五类”家庭的子女,这是不成文的政策规定。后来略有放宽,只要你能与剝削阶级家庭划清界限,或大义灭亲,参与批斗剥削阶级的父母祖辈,也可得到革命群众的认可,以“可教育好的子女”身份,加入红卫兵,但只能为普通成员,不能担任重要职务。

当时各大中学校里,都有几支或十几支分别取不同名称的红卫兵组织,多称为“战斗队”。战斗队的名号,多援引自毛主席诗词,或当地当时的重大事件的日期,如“云水怒”“千钧棒”“东方红”“百万雄师”“全无敌”“丛中笑”“五一六”“八一五”“反到底”“赤旗”“主力军”等,千奇百怪,但都称作为“毛泽东思想红卫兵”。
红卫兵的组织架构大同小异。战斗队内,多按军队编制,或分为组班排连营团师,或分为小队中队大队支队纵队等,视人数多少或地域单位而定。许多学校工矿农村的红卫兵组织,因观点一致而联合,形成地区性的大型组织,又称兵团或司令部。每一级基层战斗队的头脑,以“某长”命名,如团长师长支队长纵队长等。而地区性兵团或司令部的头脑,俗称为“司令”,正规称呼为“勤务员”。勤务员一称,本是军队首长身边的侍从,端茶倒水,照料首长起居,干勤杂活,地位很低,多为列兵。取此称谓,是剔除其地位低下的内涵,取其为人民服务的精髓,不但不显卑微,反而很有面子。一般按在兵团的地位,顺序排列,呼为“一号”“二号”或“三号”勤务员,大型组织的一号勤务员,也称为“总勤务员”,或直称“总司令”。

即然组织架构遵循军事编制,那么其典型着装,除了没有帽徽领章外,也是准军事化,从里到外,以着军装为荣。参照解放军部队,统一标准来着装。头戴绿军帽、身着绿军装、腰间束条武装带、挎包水壶钭背皮带上。军帽多为解放军式绿色布帽,或绿色尼龙布帽,也有标新立异的,戴着灰色八路军帽,或红军时代的灰布八角军帽,这些只是少数人,因其制作难度大些,故没有流行开来。大部分红卫兵战士,都内穿白色衬衣,身着卡叽布或尼龙布士兵装,即军装只有两个带盖加扣的口袋,位于上部左右胸位置,扣上风纪扣,下穿宽松的绿军裤,着绿色解放胶鞋。有些爱美的战士,多为女孩,心灵手巧,设法修改绿军服,将其敞领束腰,以显出脖颈白晰腰肢苗条,扎上皮带后,胸部突出丰满,凸显精神。
红卫兵干部们,则多着军官服,也就是军服是四个口袋,下面两个口袋大些,好装文件等,也有多背一个文件皮包的,和挎包左右交叉,十字型地钭背肩上。皮带最好是宽牛皮带,模仿解放军,在全属带扣缀上“八一”两字。高级干部们,则身着呢料干部装,绿中带土黄,称为“将校呢”,也有着深蓝色“海军呢”的,多是工矿企事业机关干部出身,有此偏好。由于中国地域广大,南北温差较大,战士干部,多有一件仿解放军士兵似的笨肿的军棉大衣,雷锋似的带耳棉军帽。而勤务员们,则多有一件将校呢的呢大衣,外加一件长披风,模仿着人民公敌蒋委员长那样快碎步行走,大衣或披风被风掀起一侧,后面跟着一众随从,倍儿觉威风而神气。
这些服装,大多是仿制解放军军服,如果有军内关系网的,如在军分区或武装部认识人,也可从部队里鼓捣出来真正的军服。甚或至于少数人,啸聚一伙,月黑风高,遇见执勤落单的解放军战士,或转业退伍军人,一拥而上,强抢强夺强买强要,军帽军衣军裤挎包皮带军鞋,席卷一空,扬长而去。

除了身着绿色军装外,红卫兵还用若干附件来彰显身份。在左臂上,通常要佩戴红袖章。袖章约10余厘米宽,缝成套状,缠套在左臂上,套上可缝有橡筋,靠弹性伸缩固定,或在不显眼处用别针固定。袖章多用红布制作,也有用红色绸缎的,质量更好。红袖章是红卫兵的标识,自文革发明后,几十年来,仍在广泛使用。如街道的退休老爷们小脚大妈们,闲不住,左臂上笼个它,维持交通秩序市场安全,如集会纠察饭店商场保安,防止盗贼宵小水火警兆等,都须佩戴,一个小小的红袖章,一旦戴上,就象换了个人,显示其拥有执法权力,请敬而远之。
红袖章上,用黄色油漆横写,上楣小字“毛泽东思想战斗队”,中央大字“红卫兵”,下方小字写出队名,如“四川省万县县属机关东方红兵团”等。如是干部,则在红袖章上方另缀一块名片见方的臂徽,上书“队长”或“一号勤务员”等。除了袖章,在左胸前,通常别上一枚毛主席像章,大小形状各异,乃个人收集物,我见过有人别上碗口大的一瓷像,就象古代杀仗时武将遮挡胸前的护心镜,离两丈远也能看清楚伟大领袖那慈祥的笑容。
红卫兵初期是不持武器的,直到“破四旧”抄家时,或后来武斗时,应文攻武卫需要,方才有持棍棒铁条的。串连初期的红卫兵,都是手持作业本一样16开大小的厚厚的《毛泽东选集》,或稍薄一些的《毛泽东著作选读》,装在钭挎于身上的挎包里,取用都不是很方便。直到66年底67年春,应广大革命群众的要求,仿造林付统帅的创新,全国大量发行《毛主席语录》后,方才可能人手一本袖珍本,即是后来世界闻名的“小红书”。小红书64开,巴掌大小,套上红色塑料封面,可放在胸前衣袋中,随时取用,方便极了。通常活动时,小红书是不离手的。用左手持握,左臂内收横放胸前,小红书竖立紧贴心口,昂首挺胸,两眼前视。在背诵语录时,或行进时,都要边呼喊边手挥红宝书,随时准备来个英雄亮相。

红色卫兵是利刀,革命理论一套套。崇拜领袖热血沸,指哪打哪霹雳炮。砸碎一个旧世界,陈规旧矩连根薅。破除四旧立四新,不惜赴汤把火蹈。
红卫兵的宗旨包括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资产阶级反动权威”和“资产阶级保皇派”,“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等。手段有大字报、大批斗、“破四旧”、“抄家”等,“打砸抢”行为时有发生。他们的造反行动冲击了各级党政机关现成的运行体系,理所当然的受到压制,冤屈难伸。红卫兵组织也由于观点不同和利益的争夺,发生分化改组。他们打出各种派别旗号,展开剧烈的派系斗争。
于是,借大串连的机会,各地红卫兵源源不断涌向北京,渴望得到中央文革小组的支持,一伸冤屈。千山万水跋涉来,五湖四海汇一方。他们在北京聚集期间,除了寻求公正外,还渴望得到仹大领袖毛主席的接见,亲眼看见毛主席,祝福万寿永无疆。毛主席深体下情,不孚众望,支持革命红卫兵,统帅巨手写华章。从8月起,在天安门城楼上,与林付主席和中央文革成员一起,连续八次登上天安门,检阅百万小闯将,接见首都和外地来京红卫兵,总人数超过1000万。毛主席当时的装束,就是一身绿军装,臂戴红卫兵红袖章,这更加公开了他对红卫兵的肯定支持,也以个人的权威魅力,促使红卫兵运动遍及全国。
1967年进入夺权阶段后,围绕权力分配(在新成立的革委会里名额的多寡、谁分管有实权的部门),纷争吵闹不休,红卫兵组织分裂为不同的派别,以致发展到大规模武斗。毛主席于是说:“现在是小将们犯错误的时候了”。为稳定局势,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中央文革小组发布一系列通知批示,要求学校师生停止大串连,复课闹革命。在毛主席“推翻”以刘少奇为首的所谓“资产阶级司令部”的目的达到以后,“从大乱达到大治”,工宣队军宣队相继进入学校等单位系统,复课闹革命,随着红卫兵大联合,召开红卫兵代表大会,最终解除了红卫兵过度膨胀的权力。1968年底,红卫兵作为一支文革政治力量,退出了文革舞台的中心,逐渐被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所取代,寿终正寝。
巴郎  记于20200309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14 21:2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