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郎。《拾旧沙河梦》075。语录红歌

作者:巴郎  于 2023-3-31 15:59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巴郎|通用分类:前尘往事

巴郎。《拾旧沙河梦》075。语录红歌
巴郎长篇自传《巴郎旧事》第一部:《拾旧沙河梦》 

 *****  梦牵少年时,拾荒百万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细清洗这两眼昏麻。
常忆起曾经少年英姿,转瞬间已过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难料变化,人生似炉铁反复锤打。
夕照驿道孑然归去客,回首来路依稀是旧家。
巴郎  记于20191205  -  20201218


七五。语录红歌

《毛主席语录》出版发行之后,正如天旱降下甘霖一样,使全国人民努力学习领会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的意願得到满足。在工厂农村,在街道集体,在单位行政,在企事业等,各行各业,人们都自发地组织起“学习小组”,从学习《毛泽东著作选集》,转为学习《毛主席语录》。
学习小组组员们见缝挿针,挤出空闲时间,坐在一起,将以前所学语录节段复诵一遍,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再学上一两段新的节段,由文化程度高一些的人按自己的理解,仔细瓣开揉碎,向组员同志们讲解一番,任意发挥。也有自願结合,结成互助组,由文化高的带动文化低的,一帮一,一对红,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这样方式的学习和领会,容易使人陷于狂热,将毛主席的话视为革命的圣音,照单全收。正如阳光雨露,滋润着辞冬还阳的幼苗,也如清新春雨,吹开了心灵的窗户,使普罗大众,文盲凡人,从自己那日复一日的庸俗生活中,抬起头睁开眼来,领悟到崭新的境界,看到了一种新的活法。以前浑浑畺畺地,活了半辈子,为自己的私念而活,真是白活了。
如今通过学习《毛主席语录》,方知: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我们的肩上,担着责任,要为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着想,要彻底打倒党内的走资派,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我们的眼前,有着义务,要团结亚非拉美人民,反对帝修反,毕生奋斗,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看看,我们活着是多么地重要啊!
是《毛主席语录》,拨开了蒙蔽眼前的迷雾,纯洁净化了我们的心灵。敬爱的毛主席,您是我们的大救星,拯救了我们的体魄灵魂,您是伟大导师,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您的《语录》充满了警句名言,越学越觉得奥妙无穷,越学越觉得离您更近了,沐浴在您的智慧学识之中,越学越想学。学到精深处,欢喜涌心头,惊叹称羡,抓耳挠腮,恨不得手舞之足蹈之,放歌吟唱之!

其实早在文革之前,中央就曾出版发行了《毛泽东诗词》选本,并请著名作曲家们谱曲传唱。同偏重于说教的“毛主席语录”相比,“毛主席诗词”没有那么多的大白话或政治语汇,诗词本身又具有较高的艺术魅力和欣赏价值,因此“诗词歌曲”多系优美动听的抒情歌曲。在文革时期,以前的抒情歌曲几乎全都被批判为“黄色歌曲”、“靡靡之音”,人们不敢再唱,于是,“毛主席诗词歌曲”作为可以公开演唱的抒情歌曲,自然填补了空白,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常唱不衰。
但是文革的目的,是要造走资派的反,革帝修反的命,大搞阶级斗争,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因此,革命群众在文革中,总不能成天只唱抒情歌曲,长吁短吟,荡气迴肠,也应该有慷慨激昂热血沸腾的战斗歌曲,或对“文革”政治形势有着直接针对性的煽情歌曲。
现今《毛主席语录》面世,林付主席又一再强调:“为了把毛泽东思想真正学到手,要反复学习毛主席的许多基本观点,有些警句甚至要背熟,反复学习,反复运用”。广大群众根据林付主席的指示,形成了学习毛主席语录的热潮。同时也迫切地希望将毛主席的话谱成歌曲,以方便歌唱,做到家喻户晓。
却说人同此心,天必授意。有需求就会刺激供给,有那作曲大家,体会到人民群众的呼声,也激发了自己的创造热情。立志要拿起音乐舞蹈这一有力的武器,将毛主席的语录谱上曲,来空前热烈地歌颂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广大工农兵服务。
歌曲属于文化的范畴,而“文化大革命”的立意则为“大革文化命”。语录歌的产生,符合当时的政治形势,表现了独特的文革文化,是文革中最具时代特色的产物之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音乐史上也占据一席地位。

1966年10月1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7周年,第一批十首“毛主席语录歌”正式推出。这种形式十分新颖的语录歌曲,甫一面世,立即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追捧,一时争相学唱,风靡全国。
由于最初这批语录歌曲由多位作曲家创作,其音乐风格表现形式上各有千秋。考虑到为毛主席语录谱曲,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必须谨慎从事,不能出半点庇漏,最好是规范化,故中央文革决定,选定一人来自始至终,完成谱曲,以求达到风格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受中央文革青睐,荣幸被选上的作曲大家是劫夫同志,姓李,是当时公认的革命作曲家、“时代的歌手”。劫夫同志没有辜负中央文革的信任和期待,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大展身手,在短暂的时间里,将《毛主席语录》的所有词条,都谱成了歌曲。 他恐怕是完成了音乐史上最艰难的谱曲工作,因为有许多的语录词条,全是政治术语,既无韵律节奏,又无诗意可言,将其谱成歌曲,还要好听能唱,真是难为了作曲家。
此时,学习《语录》已形成热潮,但由于文化水平低,能背诵语录並非易事,许多人在学习讨论时,还是不能完整地引用语录。而今,劫夫充份发挥了聪明才智,谱成曲后易记好背,大受欢迎。更加锦上添花的是,他费尽心思,追求时尚,谱成曲后堪比流行歌曲,且更通俗易唱优美动听,一经出现,就使广大工农兵群众和红卫兵小将喜闻乐见。从城市到乡村,从内地到边疆,从军营到工厂,从田间到课堂,到处是一片语录歌声。
语录歌家喻户晓,不分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少,人人开口放声歌唱,其普及之广,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音乐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语录歌的诞生,把人民群众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推向了新高潮,这也是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之一。

趁热打铁,再接再励,劫夫又鼓神勇,将被称为“老三篇”的毛主席著名文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从头到尾,不漏一字地,全文都谱上了曲。这种匪夷所思的奇事,这种独出心裁的创新妙举,真可说是前无古人,也定使今人汗颜的。而更为神奇的是,当时还真有那么几支红卫兵“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可以在舞台上,凭着记忆,能又唱又跳地,将劫夫谱曲的“老三篇”文章,用独唱合唱对唱回唱等唱法和形式,从头到尾地,顺利演唱完毕,迎来听众山呼海啸般地掌声赞叹声。
被革命群众的热情反馈,积极支持所鼓舞,“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到长城非好汉”,劫夫又做出了最大胆的尝试,为《毛泽东著作选集》谱曲。《毛选》四卷本,收罗了数百篇文章,卷轶浩繁,要为其谱曲,自然这已不是“语录歌”,而应称作“著作歌”了。作曲家的心意是好的,也不能说是好高骛远,只能说是当时政治形势使然。
《毛选》第一卷第一篇是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其中有许多烩灸人口的词句,如开宗明义的“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又如“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等等。文章虽然精彩,但却是一篇长文,其内容也繁杂,夹叙夹议,要为之谱曲却是极为不易之事。好在劫夫同志并不是一个拘泥不化之人,他极善于审情度势,有自知之明,知其可为及不可为之处,在努力地为此篇《报告》谱了一半之时,挥泪放弃,果断收手。后来也有其它作曲家作过类似尝试,却均都心有余而力不足,知难而退。

当然,为《毛主席语录》谱曲,並不完全由劫夫同志所垄断,一个人能力再强,也不可能把毛主席的话儿都据为己有,也应分羹与其它人。应该说,就语录歌来说,劫夫是引导潮流者,是主流,其他作曲家们是配角,是支流。支流总会汇入主流,有支流方能彰显主流,绿叶衬托红花,更是春兰秋菊,相得益彰。
而且,有些作曲者,看见《语录》已被别人抢拔头筹,却也不甘落后,极欲表达自己的忠心和才能,于是独辟蹊径,派生出了为“林副主席语录”谱写的歌曲。比如《再版前言》,《四伟大》,《学习“老三篇”》等。《四伟大》是指林付主席的题词:“毛泽东同志是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学习“老三篇”》是指林付主席强调的:“老三篇,不但战士要学,干部也要学。老三篇,最容易学,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要把老三篇,作为座右铭来学,哪一级都要学,学了就要用,搞好思想革命化”。
当然,最烩灸人口耳熟能详的,还是要数文革名曲《大海航行靠舵手》: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
   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
   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
   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
   毛泽东思想是不落的太阳”。
这首林付主席语录歌,由于语录的排列比拟浅显易懂,歌曲又具有明快欢乐风格,自创作出来之后,一直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传唱。红歌榜上,紧跟《东方红》之后,一直都稳居第二。从中央到地方的日常广抪和各类集会等,总是用《东方红》开场,以《大海航行靠舵手》收尾,约定俗成,已成习惯。甚至当林彪于71年叛逃,丧身于蒙古温都尔汗后,这首歌也没有被打入另册,仍在继续传唱,直到文革结束。

当年流行的“语录歌”中,竟还有一首是由老外谱的曲。那时中国外交受到极左思潮的严重影响和干扰,为了反对帝修反,四面树敌。不仅同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国家尖锐对立,而且同亚非拉美许多新独立国家也关系恶化,同越南、朝鲜等共产党邻国关系也一度紧张,最后只剩下地中海撮尔小国阿尔巴尼亚,被毛主席誉为“欧洲的一盏伟大的社会主义明灯”,和唯一的最亲密的“战友”。
于是,就有阿尔巴尼亚作曲家,根据毛主席给阿国劳动党领袖恩维尔-霍查同志、及劳动党代表大会的一次贺电电文,节选了其中的精彩词句,谱写了语录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特录于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中阿两国,远隔千山万水,
   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我们之间的牢固的战斗的友谊,
   经历过急风暴雨的考验”。
因其词语中饱含的山高水长战友情深,曲调里表露的外国韵律异域风味,当时很受中国人民的欢迎。街弄里巷,随处可闻,男女老少,能哼会唱,确实证明了“音乐无国界”。借助音乐,或许真的可以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巴郎  记于20200329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3-8-8 10:2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