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郎《行为随谈》16 任侠决斗 [2023/06]
- 巴郞《秋游故乡散记》25《同学夙缘》 [2024/05]
- 奥运。一。起源 [2016/08]
- 巴郎。《拾旧沙河梦》119。在云之阳 [2023/09]
- 巴郎。《拾旧沙河梦》118。六三事件 [2023/09]
- 巴郎。《拾旧沙河梦》123。攻守相持 [2023/09]
- 七古长诗 计划生育 [2016/03]
- 巴郎。《拾旧沙河梦》091。二刘争川 [2023/05]
- 情感113\114。自豪\真诚 [2017/02]
- 行为百态27-28。和平-豪迈 [2017/10]
- 巴郎。《拾旧沙河梦》122。暗夜突袭 [2023/09]
- 巴郎闲话18 - 《武术散打》 [2023/08]
- 巴郎《行为随谈》27 风雅同心 [2023/09]
- 鸡汤 对联 [2023/09]
- 巴郎闲话197 - 《资本与权力》 [2023/09]
- 巴郎长诗。沙场行1。序。男儿的梦想 [2019/03]
- 众生百相23。儿女 [2019/03]
- 巴山风情。三月 [2016/03]
- 情感百则21\22。愤怒\复仇 [2016/04]
- 巴郎长诗。童年残影。一 [2016/04]
- 巴郎长诗。《沙场行》3。点兵拜将 [2019/03]
- 情感百则13\14。惭愧\顺从 [2016/03]
- 众生百相28。房客 [2019/03]
- 情感百则27\28。孤寂\感慨 [2016/04]
- 情感百形67\68。热情\失意 [2016/09]
- 巴郎长诗。沙场行2。烽火狼烟 [2019/03]
- 众生百相26。发师 [2019/03]
- 众生百相25。发妻 [2019/03]
- 《自寿诗》巴郎 [2023/07]
巴郎。《拾旧沙河梦》081。诗以证史
巴郎长篇自传《巴郎旧事》第一部:《拾旧沙河梦》
***** 梦牵少年时,拾荒百万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细清洗这两眼昏麻。
常忆起曾经少年英姿,转瞬间已过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难料变化,人生似炉铁反复锤打。
夕照驿道孑然归去客,回首来路依稀是旧家。
巴郎 记于20191205 - 20201218
八一。诗以证史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延绵不绝,即使在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专制的利刃亦不能切断诗歌的长河。“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中国的诗道由来已久,诗歌与历史同生共长。历史衍生了诗歌,诗歌亦印证了历史,称为“以诗证史”。
被定论为“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这是一个“史无前例”而变幻无定和荒诞不稽的时代,在这个特别的历史时期出现的诗歌,也可为这段历史作出佐证。我是文革十年的亲历者,也是旧体诗词的爱好者。于今写作这本《故地拾旧录》时,参照到网上报刊传媒中众人的文章评论,给合着我自己的亲身体验,将我邂逅过的文革诗词择出部分来试作表述。
文革诗词数量繁多,内容丰富,涵盖广泛,上至君王学者,开宗饱学之士,下至市井百姓,引车卖浆者流。如66年文革拉开序幕之时,毛主席曾写了一首七律《有所思》: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
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恁栏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文革伊始,是破除“四旧”。旧体诗词属于“旧文化”,在近代和现代已逐渐式微,按说是应该被破除,且容易被破除的。然而,文革不但未能灭绝旧体诗词,相反,却刺激了旧体诗词的创作,留下了大量的旧体诗词作品。
出现此种“反常”的现象,似乎有多层复杂的原因。我想,有两条原因是一定存在的。
其一,是因为在文革之前和初期,在林付主席和江青旗手的大力推动下,大量地出版发行了《毛泽东诗词》,不但广为传诵,而且谱成歌曲,唱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毛主席受的是清末民初教育,文言文多于白话文,所以,多写作旧体诗词。其启承转合排列规律,平仄对仗工整呼应,读来回思无穷,自有一番韵味,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免不了众相追随,涌现出大量模仿习作。
其二,文革以“大批判”开路,很多诗词被“上纲上线”,莫须有成了“反动诗词”。如邓拓咏明朝东林党人的七绝:
“东林讲学继龟山,事事关心天地间。
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
此首咏史诗,被文痞姚文元评为“企图以暴力推翻无产阶级专政”。邓拓有口难辩,最后以死抗争,成了文革中因旧体诗词殉难的第一人。此后,按此模式,全国遍兴文字狱,首当其冲的便是那些谙熟诗词的文化人。然而,“大批判”也引发若干併发症和副作用。其中之一是,在批判时要引用原诗词,使普通民众有了接触这些“反动诗词”的机会,私下里为人们提供了学习、欣赏、和创作的活教材,助长了旧体诗词的传播。
正因为在这特殊的年代,暴力与恐怖如家常便饭,人的尊严理性被击得粉碎,人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腥风血雨历历在目,哀歌悲吟犹在耳边,于是,“愤怒出诗人”,“国家不幸诗家幸,吟到沧桑句便工”。人们,用笔和纸写就,或用血和泪挥染,凝练成为诗词,作为工具,以表达愤怒,宣泄情感。如《出身论》作者遇罗克的悲壮遗诗:
“神州火似荼,炼狱论何足。义举惊庸世,寄文愧烂书。
山河添豪壮,风雨更歌哭。唯念诸伯仲,时发一短呼”。
擅长诗词的学者们,在文革中,多有遭批斗、抄家、下放干校劳动的经历,所历所感,随时入诗。他们的作品贴近真实,份额大,艺术性也高。如史学家陈寅恪,在66年4月,即“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文革前夕,写下的《丙午清明次东坡韵》,尽抒“丙午清明”“魂已断”的凄清、沉痛和愤慨:
“史书既欲尽烧灰,何用今朝上冢哉。
南国高楼魂已断,西陵古渡梦初回。
贤妻孺仲恹恹病,弱女渊明款款来。
翻忆凤城一百六,东风无处不花开”。
普通干部和平民百姓,在文革的风雨中更是提心吊胆,坐立不安。如赵振新的《无题》,尽道自身的悲凉、无奈和愤慨:
“满城金鼓震心肝,隐隐悲歌挟重寒。
寄语故人钳口好,冬来难得是平安”。
文革青年,包括红卫兵、造反派在内,也有不少人学习写作格律诗词,虽然末臻成熟,但其中也有精彩的篇章。从66年8月18日直至11月26日,三个半月内,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八次接见检阅红卫兵。一般青年学生,都视毛主席的接见为“最大幸福”,然而,也有持不同看法的,如广州市大学生何永沂的《接见》:
“手捧红书不住扬,真真假假满场狂。
天安门下欢呼罢,识得人间有帝皇”。
毛主席曾有“最高指示”言:“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于是乎,上有国家主席刘少奇等一大批高干,下有基层千千万万的小干部,皆中箭落马。据传,夏衍在囚禁期间,仿效清代之“剃头诗”,写下一首“整人打油诗”,幽默且辛辣:
“闻道人该整,而今尽整人。有人皆可整,不整不成人。
整是由他整,人还是我人。请看整人者,人亦整其人”。
著名红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冯其庸,在文革初期曾写下《感事》:
“千古文章定知有,乌台今日已无诗。
何妨海角天涯去,看尽惊涛起落时”。
宋代的“乌台诗案”,乃千古奇冤,当时尚有诗可批,然文革时期,人们皆收笔禁声,冯其庸“乌台今日已无诗”之句,所发感慨,何其沉痛悲愤!
文革中破“四旧”,灭绝文化,打骂文人,超越秦始皇之“焚书坑儒”。文化教育部门、学校、教师更是首当其冲,北京市第五十中学老师吴柏森先生是亲历其境者。他的诗词,隐含血泪,如《感事》:
“恶浪掀腾到蒙童,翻天覆地闹黉宫。
千年师道成仇敌,万卷缥缃付祝融。
伦理沦亡惊世变,斯文丧尽叹途穷。
春秋直笔评功罪,自有今时太史公”。
*蒙童:学生。黉宫:学堂。缥缃:绢帛竹简,指书本。祝融:火神。太史公:秉书直笔之司马迁。
文革时期冤狱遍布,无数人被罗织“罪名”,而被投入监狱,或强迫进入“牛棚”、“五七干校”、“学习班”、“交代会”等。入冤狱者,在此高压的环境中,满腔冤愤,只有寄情于诗词。如黄克诚大将,辗转数地,被囚八年,曾有感而作《蝶恋花·桃花》,借景言情,寓意甚明:
“满树桃花红烂漫,一阵狂风,吹掉一大半。落地残红何足羡,且待来年看新瓣。
人间变化千千万,升降起落,犹如急流泛。天翻地覆大转变,英雄转瞬成坏蛋”。
文革期间,荒唐的文字狱随处皆是。随便一首诗词,一篇文章,都可以评为“反党大毒草”。为自身的安全计,人们採用“曲笔”寄情于诗词,如国学大师文怀沙之七绝:
“沙翁敬谢李龟年,无尾乞摇女主前。
九死甘心了江壑,不随鸡犬上青天”。
此诗是文怀沙(沙翁)被关在山西临汾监狱时所写。当时一位旧友李某(诗中之李龟年),传达江青要其写一效忠信即可获自由并可得重用,文遂题就此诗。结果被姚文元读出是藏锋诗,把每句的第六个字串起来,是“龟主江青”四字。幸好,不久四人帮垮台,文氏才未被枪毙。
打油诗体,虽多谐趣,但常流于俗气和油滑。然创作于文革时期的打油诗,多有出于大家之手,语浅却意深,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如梁漱溟所作:
“十儒九丐古时有,而今又名臭老九。
古之老九犹叫人,而今老九不如狗。
专政全凭知识无,反动皆因文化有。
倘若马列生今世,也需揪出满街走”。
此首打油诗,刻划“臭老九”,生动且传神,一经传出,即脍炙人口。遭领袖痛骂为“野心家”,“伪君子”和“反动透顶”的梁漱溟,在“文革”中当然在劫难逃。家藏四代图书典籍,被红卫兵抄家焚毁。还被像耍猴子样地以绳系颈,手持铜锣,在得胜门一带鼓锣游街示众。真是“而今老九不如狗”!
1976年清明节,因悼念周恩来总理去世,引发了“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事件”。人群、花圈和诗词充满了天安门广场,群体自发性的“天安门诗歌运动”,在中国的诗史上绝无仅有。天安门的“反动诗歌”,最为闻名的,乃工人王立山所作: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文革诗词,是文革史实的一个组成部份,具有极大的史训价值。十年文革中,古典格律诗词,受人追捧,大行其道,蔚成大观,在历史的断层中形成了痕迹鲜明的‘沉积岩’,耐人寻味。分开来,既表现了个体生命在那样的历史情境中的独特状态,合起来,则又相克相生、相得益彰,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趋势。诚如广州熊鉴在《劫尘史鉴》云:
“沧海横流事足伤,十年无路可徬徨。
吟成劫史供谁赏,留与儿孙作胆尝”。
熊鉴在《十年文革祭》中有言:“澄清往事,传后世以真情;警告来人,鉴前车之覆辙”。如今此篇祭文和一些文革诗词,被镂刻在一道道花岗岩石壁上,屹立在广东澄海的《塔园》中,据说这是目前中国仅有的文革纪念馆。
** 巴郎备注:《诗以证史》节,未经允许,汇总引用网上和报刊传媒多家见解,特别是梅振才先生大作《文革诗词钩沉》,在此特向原作者们致谢。如有错谬,责在巴郎。**
巴郎 记于202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