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郎。《拾旧沙河梦》093。牛鬼蛇神

作者:巴郎  于 2023-6-2 16:08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巴郎|通用分类:前尘往事

巴郎。《拾旧沙河梦》093。牛鬼蛇神
巴郎长篇自传《巴郎旧事》第一部:《拾旧沙河梦》 

 *****  梦牵少年时,拾荒百万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细清洗这两眼昏麻。
常忆起曾经少年英姿,转瞬间已过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难料变化,人生似炉铁反复锤打。
夕照驿道孑然归去客,回首来路依稀是旧家。
巴郎  记于20191205  -  20201218


九三。牛鬼蛇神

其实,与文幺姐打过交道的人,还是记得她的。街坊老人们,还记得那出川誓师时,她赠与夫君康团长“抗日决死旗”的悲壮激昂情景,冬日里街边闲坐晒太阳,还常常摆白两句。
她住家在百货公司对面,有闲空时经常进来蹓跶。她很随和亲善,满面春风,喜欢交际,并没有知识分子的孤芳自赏,和女中强人的咄咄逼人,与各个层次中人,都能谈得来说得拢,很有人缘。她与当售货员的我妈妈及同事都熟稔,见面都要打招呼问个好,若无顾客,则会停下来,简短地聊上会天。
她是聪明灵醒人,与之交流时常能长点见识。所以,我妈妈偶尔会触景生情,念叨文幺姐:“唉,那是个好人,好人不长命”。叹的是文幺姐外表柔弱,内心刚强,洁身自好,坚持己念,宁肯身死,不願苛活,真是奇特女子,薄命红颜。
文幺姐的遭遇,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这样的事,在破“四旧”中,层出不穷,不胜枚举。她的悲悽故事,只不过是当时千干万万众多的类似现象的一个缩影。

破“四旧”,一个重要活动是抄家,抄牛鬼蛇神黑五类的家。这抄家活动源远流长,是起于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期间,当时领袖在湖南乡下,发动并领导的农民运动。成千上万的农民,冲进土豪劣绅家中,将其抓起来,绳綑索绑,挂牌戴帽,游街示众,打砸抢抄,没收泘财家产,均分给贫穷百姓。
当时国共合作,进行反对旧军阀的北伐战争,而北伐军官,多数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共产党的农运暴力行为,导致这些地主出身的军官的极大反感。他们说:“老子在前线为你们流血卖命打天下,你们却在后方分我的家产抄我的家,真令人寒心啊!你们做得了初一,别怪我做十五”。于是,当蒋介石叛变革命时,这些军官是最先跟随,举起屠刀,清党屠共,捉拿关押杀害共产党人和同情革命者,石要过火,人要过刀,宁可杀错,不可放过。
另一方面,农运中这种极端行为,实质上类似于梁山好汉们的“杀富济贫”,抢夺少数人聚集的财富,平分散布与大多数人,以缓解他们生活中的困苦绝望,为贫苦农民带来实利,获得了他们的好感,争取他们为了保卫即得利益,从而死心塌地地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流血牺牲也义无反顾。

但牛鬼蛇神毕竟人数有限,且经过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和清匪反霸三反五反等运动,其田地房舍家产泘财都被分了个净光。解放后十多年来,处处遭受歧视,干最苦的活,得最少的报酬,连糊口都不够,已彻底风化,成了只剩一副骨架的死老虎,比工人贫下中农还穷还可怜,再抄家也榨不出多少油水来。
于是,红卫兵的目光四顾,寻找新的目标,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逐步扩展,工商业主、知名民主人士、名作家、名演员、中学教师、走资派、学术权威等,都成了红卫兵再一轮抄家的新目标。
在社会主义革命十几年后的文革,又重新祭起了“抄家”这一法器,以革命的名义,粗暴地不由分说地闯进别人家中,大肆打砸抢抄,将别人以合理合法途径和手段,挣下的家产,以及个人隐私、家族传承、私人用品,搜罗一空,作为封资修罪证,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来证明文革的合理性。
可怜的文幺姐就是其中一例,而我,则在现场,亲眼目睹了事件发生的全过程。而更多的类似事件,虽然是真实发生,但难以事事亲见,多传于道听途说。

在文化教育界的高级知识份子中,史学家、学者、诗人陈寅恪颇具代表性。他擅长诗词,在文革中,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惶恐中,多次遭受抄家和残酷批斗。在他发表的最后一首诗《丙午清明次东坡韵》里,尽抒“丙午清明”“魂已断”的凄清、沉痛和愤慨:
  “史书既欲尽烧灰,何用今朝上冢哉。
   南国高楼魂已断,西陵古渡梦初回。
   贤妻孺仲恹恹病,弱女渊明款款来。
   翻忆凤城一百六,东风何处吹花开”?

1966年8月23日下午,北京红卫兵把市文化局收存的一大批珍贵的京剧戏装和道具,堆在国子监孔庙大院焚毁。萧军、老舍、骆宾基等二十九个著名作家、艺术家,分别挂上了“黑帮分子”、“牛鬼蛇神”的大牌子,被勒令跪在火堆前,头杵地,挨了三个多小时毒打。老舍被打得头破血流,晕倒在地,折磨至翌日才释放。老舍,当日就自沉于太平湖中。
萧军为此写下《国子监》一诗,描绘了文革中极为惨烈的场景:
  “烈火堆边喊“打”声,声声入肉地天惊。
   藤条皮带翻空舞,棍棒刀枪闪有风。
   俯伏老翁呈瘦脊,恐惶妇女裂褫裎。
 “英雄”猛士多年少,袒露臂章耀眼红”。
除了这些知名人士外,还有普通干部、平民、和知识份子,如技术专家、学术权威、学校教师、项目经理等,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自身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以人数而论,这部份人构成了中国社会中的一个难以忽略的阶层。他们在文革浩劫中,虽然处境各有差异,但多数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冲击,有着痛苦的经历和苦涩的回忆。所历所感,文革之后,见于众多文学作品和大量诗词之中,具有现实感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挂牌戴帽,鸣锣开道,高呼“有罪”,游街示众,乃文革一大景观,大江南北,随处可见。当年为哈尔滨六中教师的叶昌,当然难逃此劫。被批斗游街之时,曾心中有感,而口占《游街》:
  “头戴高冠颈挂牌,牛鬼蛇神伫列开。
   草索系腰成串串,敲锣打鼓上街来”。
平民知识份子也算是“臭老九”。如赵振新,本是一个普通干部,58年时因直言遭祸,打为“右派”,在文革的风雨中更是提心吊胆,坐立不安。其所写的《无题》,道尽平民百姓、知识份子在文革中的悲凉、无奈和愤慨:
  “满城金鼓震心肝,隐隐悲歌挟重寒。
   寄语故人钳口好,冬来难得是平安”。

巴金,是我喜爱和崇拜的作家之一。他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同为一川人,与我们算是大老乡。他上过新学,去法日留过洋,长期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著作等身,曾任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付主席,并荣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人民作家”,小行星8315以他命名。
我欣赏巴金,是从他创作的《激流三部曲》即《家》-《春》-《秋》开始的。文革中曾有幸从故纸堆中翻拣到这套长篇小说集,以及巴金的其它著述,怀着虔诚的心理,认真拜读过。
《激流》是巴金的自传体小说,描述了成都高家望族的兴衰变迁,以及高家年轻兄弟不同性格个性,导致的不同结局。觉慧少爷,是一个遵从传统的青年,但却因为五四运动而接触了新文化,受到新思想的熏陶,从而产生叛逆心态。后来因为发生的种种变故,不满宗族家庭礼教束缚,挺身抗争专制,追求和探索新路。最终与家庭决裂,离家出走,放舟三峽,扬波激流,乘风出川,走进社会,奔向自由,及那不可知的未来。

1936年,32岁的巴金在上海任编辑,应约与通信半年的19岁小读者萧珊见面认识,两人相差十三岁,开始了八年之恋。1944年5月,巴金和萧珊结婚,相濡以沫28年,生儿育女,相敬如宾,据说从未吵过一次架。
巴金,他坚持真理与道德,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正因为如此,他在文革中受到了四人帮的非人迫害,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妻子萧珊也惨遭池鱼之殃,于72年被迫害致死。而他怀念爱妻,不再婚娶,至2005年,过百岁高龄去世。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但后者至今尚未实现。
巴郎  记于20200426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8-10 18:2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