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郞《秋游故乡散记》25《同学夙缘》

作者:巴郎  于 2024-5-28 17:16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巴郎|通用分类:旅游归来|已有2评论


巴郞《秋游故乡散记》25《同学夙缘》
20231026 周四 晴阳  14 - 25℃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车行千里,风尘仆仆,终于抵达重庆。
巴郞一生,浪迹于世上,为生活而奔波。不论是遇见英人或华人,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此时,巴郎总是回答:“重庆”,带着满心自豪,一丝心虚。
说是心虚,并不言过。究其实,巴郞出生生长在万县,直到读大学时方才离开了家。当时的万县,和重庆市,都是川省的地区,两者并无统属关系。从万县到重庆,直线有240多公里。那时交通不便,觉得这个距离挺远的,水路要两三天,长途坐车要一天时间,所以,小时候觉得重庆遥远,只是听过并没见过。直到读大学,要路过重庆,方才见到重庆真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很是惊奇赞羡,曾经希望自己今后,也能生活在如此繁华都市之中。
90年代,为建设三峡水库工程,国家重新划分行政区划。将川东的江津、涪陵、万县等地区纳入重庆,将重庆市从川省分出,成为有38个县区近4千万人口的直辖市。万县市也更名为万州区,成为重庆市最大的市区,守护着三峡入口。由于城镇化进程加速,交通改善,高速、动车、高铁、飞机多种乘行工具,由重庆主市区到万州区,只要1小时,方便快捷。重庆和万州,融为一体,无分彼此了。此时,再回应“我从何来”答曰“重庆”,将重庆视为自己家乡时,才算得是名正言顺名符其实理直气壮了。
一一一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国民经济跻身世界前列。科学技术使农业现代化,粮食产量增长,万州的农民们衣丰食足,正从小康向富裕迈进。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民洗脚上岸,离开山村故土,迁入城镇,“工农、城乡、脑力体力劳动”三大差别业已消失,原来的穷山恶水荒山秃岭,正在变成青山绿水金山银岭。自从重庆成为直辖市后,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巴郎的许多家人亲戚、同学同事、街坊邻居、朋友乡亲,都趁机求职执业买房租屋,从万州拔根而起,迁到主城区定居了。
所以,虽说我们是泘萍飘泊无根,但回到重庆,生活在亲友们的关照下,却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亲友们在重庆工作、学习、生活、打拼,事业拓展广泛,经济效益显著,昔日的吳下阿蒙,今日的成功人士。更有少数腰缠万贯的富裕人家,开着名车,住着豪宅,生活上的奢华程度,确是我们移居海外者所难以想象的,使我们大开眼界。我们为此感到高兴:前有榜样引领潮流,后有来者孜孜以求,一辈子的努力和奋斗,不就是为了全家的衣食无忧,生活更趋美好吗?
亲友相见,少不了吃。家宴、外宴,各种名目,纷至沓来。环境要高雅,菜肴要讲究,陪客要众多,场景要热烈,不然不足以表达主人的诚意,和深情厚谊。歺桌上百味杂陈,稀奇古怪,直如流水般上将来,色香味型,家乡特有,感动五官,充盈七窍。中外名酒,觥筹交错,推杯换盏,醇香弥漫,一杯两杯,三五八杯,只管倒满,以干为敬。喝下吧,将过往重温,将现在细侃,将未来畅想。更有琴棋书画凑趣,歌舞弹唱助兴,直将日昼打发去,红日西钭,月上初更。
连轴转,车轮请,亲友的盛情,令人感动。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嘛。经历了数年的严峻疫情,在那无助的地狱般的场景中,见过了多少生死离别,担过了多少惊恐忧思,祖宗荫德佑护,总算逃出生天。大家重新相聚,仍然健康活泼,能不庆幸自己福大命大造化大,能不庆贺自己和亲友的劫后余生?所以,难得今日相见,欢聚一堂,那就尽情欢乐,不醉不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一一一一
除了亲友外,还少不了同学聚会。说到同学,巴郞指的是大学同学和中小学同学。
大学的同学,都是当年从工农兵知青中,经群众推荐领导批准,进入大学学习的。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工农兵学员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医学相当困难,但大家都根正苗红,正经的红五类革命接班人,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思想觉悟高,比较激进。
当时提倡“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为了贯彻此项方针,医学院校立足于本土招生就近入学,所以,学校的同学多是来自于同一省地市或县区乡,毕业后也多分回当地行医。由于文化低,所学有限,许多人经历过痛苦的再学习过程,从临床工作中自学,或到大学或医院去回炉深造。好在医生是一个熟练工种,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几十年浸淫临床医护,干中学学中干,教训转化为经验,再加上总结升华,逐渐地成为独当一面技术全面经验丰富诊治准确的专家权威。
而中小学的同学,则大多数人是从小就在一起,从穿开裆裤幼儿园到中学毕业,可算得青梅竹马,发小损友,相互间的了解,就如同看自己手掌心的纹路一般,了如指掌。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身不由己地投身于那场史无前例的文运中,破四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红卫小将大串连、文攻武卫、抢班夺权,经历了十年浩劫,而今还能再会,一续夙缘,真是恍如隔世。
据说,社会上最铁的关系,不外乎“一起坐过牢,一起扛过枪,一起下过乡,一起同过窗”,这四种人,经历过生死考验,可以知心换命。巴郎的同学中,绝大多数人除了是同窗外,还曾经下过乡,扛过枪。虽然后来有的考进大学,有的操劳工农兵商百业,但都曾身处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其中随波逐流翻爬滚打。由于是文运过来人,他们曾经受到过歧视打入另册,但他们踏实肯干,競競业业,以刻苦耐劳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用他们那青筋突出老茧硬朗的双手、瘦弱单薄营养不良的脊梁,撑起了祖国建设的栋梁,装扮起祖国炫彩的今天。他们曾是被遗忘抛弃的一代,也是创新开拓领先超前的一代,共和国从贫穷走向富強,能有今天的繁荣美好,他们,既有苦劳,也有功劳。
一一一一
50年过去了,不论中学同学,或是大学同学,都早已退休,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许多人都从外区县,全家迁移到重庆主市区,享受大都市提供的便利,心情舒畅,颐养天年。从前信息闭塞,数十年来杳无音讯,好在新冠疫情出现后,网络数据交流,方才与同学们重新接上头,取得联系。
此次回国路过重庆,自然思谋着与在渝的同学们聚上一聚,叙叙旧。不料人同此心,甫一提出,得到同学们的热烈响应。
头天,大学同学们在湖广会馆聚会。由杨政才、张道云张罗,有赖远斯、蒋志涛、付丽琼、吳歌兰、巴郞、梅子,潘洪凯从骨科医院、李继均、王朝荣从自家诊所告假前来,朱政书、张意兰甚至从外地区县赶来,使我非常感动。诌诗一首:
川北三载聚杏林,南充一梦证因缘。
而今偶遇在街头,执手两看泪迷眼。
白发翁妪步蹒跚,却忆青春正少年。
同学风华心中存,何惧永远难再见?
隔天,中学同学们在沙坪坝公园聚会。由张烨牵头,有张中平、苏剑、王艾明、孙先萍+杨先生、陈春芬、杨新华、贺泽芬、巴郞、梅子。急就一诗:
同窗十载萌毓秀,年方弱冠花欲发。
风吹雨打历艰难,雪浸霜欺自挺拔。
飘飞天涯求美琚,漫走海角撷英华。
挥手推开云一片,迎来阳光催新芽。
两天的聚会,天缘凑合,朗朗丽日,蓝天白云,秋菊盛放,气候宜人。同学欢聚,品茗侃天,觥筹交错,说不完的,是50年来的点滴记忆,道不尽的,是人生途中的苦辣酸甜。当年的经历,相信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绝无仅有,曾激起过智慧的浪花,情感的波澜,是构成自己魂魄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人说:“最忆人生少年时”。尽管经历各异,境遇有别,但青少年时代的经历,五彩缤纷,变幻奇妙,有美好、有欢乐,更多坎坷痛苦和徬徨迷茫,就象蚕儿急欲由蛹化蝶破茧而出那一刻。
这样的记忆,深藏于脑海里,随着岁月流逝,逐渐地变得模糊,美好的情景似乎变得更加地令人眷恋,而苦难的身受也似乎变得不再痛不欲生。时间,洗涤掉了那些铭刻至深的感受,抚平了情感激荡出的沟回,抹去了事情发生发展原有的痕迹,使一切都变得似是而非起来。以而今饱阅世事的目光,来体察审视过往的岁月,可看到那青涩的身影,扑面而来,跳跃而去,渐渐模糊,不再清晰,不由得面容上平添了些许惆怅无奈,嘴角边挂上了细微的难以言说,而舌尖上呢,品味到酸涩苦辛麻辣刺烫,及混杂着的丝丝醇香甘甜。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巴郞  记于  20231217


大学同学重庆聚会

中学同学重庆聚会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1 回复 8288 2024-5-29 04:15
见一次少一次
回复 Wuming123 2024-5-30 01:11
日暮途穷家何在 江山不见使人愁!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5-30 01:1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