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郎《行为随谈》16 任侠决斗 [2023/06]
- 奥运。一。起源 [2016/08]
- 巴郎。《拾旧沙河梦》119。在云之阳 [2023/09]
- 巴郎。《拾旧沙河梦》118。六三事件 [2023/09]
- 巴郞《秋游故乡散记》25《同学夙缘》 [2024/05]
- 巴郎。《拾旧沙河梦》123。攻守相持 [2023/09]
- 七古长诗 计划生育 [2016/03]
- 情感113\114。自豪\真诚 [2017/02]
- 巴郎。《拾旧沙河梦》091。二刘争川 [2023/05]
- 行为百态27-28。和平-豪迈 [2017/10]
- 巴郎。《拾旧沙河梦》122。暗夜突袭 [2023/09]
- 巴郎闲话18 - 《武术散打》 [2023/08]
- 巴郎《行为随谈》27 风雅同心 [2023/09]
- 鸡汤 对联 [2023/09]
- 巴郎闲话197 - 《资本与权力》 [2023/09]
- 巴郎长诗。沙场行1。序。男儿的梦想 [2019/03]
- 众生百相23。儿女 [2019/03]
- 巴山风情。三月 [2016/03]
- 情感百则21\22。愤怒\复仇 [2016/04]
- 巴郎长诗。童年残影。一 [2016/04]
- 巴郎长诗。《沙场行》3。点兵拜将 [2019/03]
- 情感百则13\14。惭愧\顺从 [2016/03]
- 众生百相28。房客 [2019/03]
- 情感百则27\28。孤寂\感慨 [2016/04]
- 情感百形67\68。热情\失意 [2016/09]
- 巴郎长诗。沙场行2。烽火狼烟 [2019/03]
- 众生百相26。发师 [2019/03]
- 众生百相25。发妻 [2019/03]
- 《自寿诗》巴郎 [2023/07]
巴郎闲话214《诗以誌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文友言:
英式葬礼上除了悼词之外,常常会有一些诗歌的读颂,或取材于宗教的经典或取材于前辈们的诗作。就如同在婚礼上一样,只是内容各有不同。这种型式相当地温馨,也有助于帮助寄托哀思。而中文的相关信息资料却相当罕见,在网上搜索一下,既未发现很贴切的唐诗宋词,也未见有现代的自由诗可供选用。对此有趣之文化现象,不知各位文友可有何高见?
巴郎曰:
中西文化的不同,是会在多方面产生一定的差别的,可用于丧葬方面的诗词也不例外。比如说,西方基督教的盛行,产生了许多的颂诗经典,追思传道先驱们的艰苦开拓,异教徒的打压迫害,颂扬耶稣及使徒的功业,卷轶浩繁,汗牛充栋。西方人从小学而时习之,牢记在心,遇到有事就可拿来就用。东方的佛教道教也有类似的经文,常由僧尼道众在葬礼上唱颂,也有比较专业的世俗哭丧,但很少有通俗化的文字记录,而且通常认为少儿不宜,故很少教导或要求少年儿童去接触熟识朗读背诵,如此成长起来的普通人自然会认为这些经文艰深繁复,视为畏途,难以跟随,不可能轻车熟路地拿来就用。
但举行葬礼,悼念亲人朋友,无论是东方或西方的教众,还是世俗人等,其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缅怀逝者的生平,颂扬逝者的善行,祝祷逝者安息。所以回忆逝者的一生,及其轶闻逸事,以此寄托生者的哀思,是葬礼上的重头戏,而吟诵诗词,则属可有可无,最多算得是锦上添花。
中文诗词语句精练,言简意阂,这既是长处,也是短板。如唐诗多为五七言律绝,宋词多将诗歌截长续短,引用的成语典故众多,使许多诗句内涵深遂,需要借助于想象去理解,只能意会,难以言传,故很难如西方颂诗一般去直白明了地叙述事由。其次,由于逝者个体的不同,很难约定俗成,可按图索骥的去寻找恰当可用的诗词。所以就国人而言,根据逝者的生平,而自创诗词歌赋,可长可短,叙情则长,惜时则短。自创诗词悼念亲友,花费了时间去思索重温过去,更为贴切温心,表叙详尽,是比照抄程式化的词条,更能表达生者的意愿。
白话新诗,是仿照西方风格的自由体诗,虽然方兴未艾,但形成的时间短暂,数量也是有限,不足以随意选择,拿来就用。而且国人比较忌讳丧葬事宜,常将此视为禁区,避之唯恐不及,更遑论去描述刻画其场景心态:既便维妙维肖,又有何用?所以,要着力发展新体诗,积累丰富多样的诗词库存,特别是有关丧葬方面的内容,加强教育引导,为大众喜闻乐见,选择引用,看来还任重道远,希望有识者的努力。
巴郎本人不习新体诗,只喜用古文诗词。古文诗词精练,但多简短,不足以长篇大论地诵读。但中文博大精深,除了诗词,还有辞赋、对联、骈文、散文等,白话或文言形式不拘。巴郎曾写过几篇辞赋散文,作为追思亲友的悼词,自觉比用古风诗词,更能深入浅出,表情达意,寄托哀思,淋漓尽致。
总而言之,凡是追思悼念亲友的文字,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就可算得一篇好文。而至于能不能表达清楚看得通透听得明白,不致于言不由衷词不达意,这一点乃任何文字的关键要害之处。因此,一篇好的悼文或悼诗,不在于生者对逝者的有多崇敬难舍难分情感心态有多么深厚,而取决于生者自己的语言文字组织理解能力,在于自己中小学以来所奠定的文化基础,所谓“功夫在诗外”,即是此意。
========================
巴郎 记于 2024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