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郎《行为随谈》16 任侠决斗 [2023/06]
- 巴郞《秋游故乡散记》25《同学夙缘》 [2024/05]
- 奥运。一。起源 [2016/08]
- 巴郎。《拾旧沙河梦》119。在云之阳 [2023/09]
- 巴郎。《拾旧沙河梦》118。六三事件 [2023/09]
- 七古长诗 计划生育 [2016/03]
- 巴郎。《拾旧沙河梦》123。攻守相持 [2023/09]
- 巴郎。《拾旧沙河梦》091。二刘争川 [2023/05]
- 行为百态27-28。和平-豪迈 [2017/10]
- 情感113\114。自豪\真诚 [2017/02]
- 巴郎。《拾旧沙河梦》122。暗夜突袭 [2023/09]
- 巴郎闲话18 - 《武术散打》 [2023/08]
- 巴郎闲话197 - 《资本与权力》 [2023/09]
- 鸡汤 对联 [2023/09]
- 巴郎《行为随谈》27 风雅同心 [2023/09]
- 巴郎长诗。沙场行1。序。男儿的梦想 [2019/03]
- 巴郎长诗。童年残影。一 [2016/04]
- 巴山风情。三月 [2016/03]
- 众生百相23。儿女 [2019/03]
- 众生百相28。房客 [2019/03]
- 巴郎长诗。《沙场行》3。点兵拜将 [2019/03]
- 情感百则13\14。惭愧\顺从 [2016/03]
- 情感百形67\68。热情\失意 [2016/09]
- 《巴郞笔谈》039:前因后果 [2024/10]
- 情感百则27\28。孤寂\感慨 [2016/04]
- 巴郎长诗。沙场行2。烽火狼烟 [2019/03]
- 众生百相25。发妻 [2019/03]
- 众生百相26。发师 [2019/03]
- 知青歌曲《梦驼铃》 [2024/09]
- 《自寿诗》巴郎 [2023/07]
巴郎长篇自传《巴郎旧事》第一部:《拾旧沙河梦》
***** 梦牵少年时,拾荒百万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细清洗这两眼昏麻。
常忆起曾经少年英姿,转瞬间已过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难料变化,人生似炉铁反复锤打。
夕照驿道孑然归去客,回首来路依稀是旧家。
巴郎 记于20191205 - 20201218
165。两地分居
这家属楼里,一共住了8户人家。从前,除了在食堂搭伙就餐的外,每家都在室内修了柴灶煤球炉子,做饭炒菜等,除中餐多在食堂就餐,早晚则在自家开伙。这楼上又没有天花板封顶,家人们的说笑声、烹饪时的炊具碰撞声、柴火煤烟味,都冲天而起,弥漫在房樑屋顶之间,徘徊着久久不散。
大家平时都忙于工作,回家又火急慌乱地做家务,男女老少一齐动手,吃完饭后好赶着去单位,参加晚上的政治学习。那时,强调“爱国如家”“政治挂帅”,职工们要积极投入本职工作,从周一到周六,每天早8点到晚6点,中午1小时午餐,都在努力完成业务定额。吃过晚饭,略事休息,又得去参加学习。政治学习从晚7:30起,到10点钟结束。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洗洗后赶快睡觉,明天又得早起上班。
所以,邻里之间,在楼道走廊对了面,不得不笑笑问个好打个招呼,或者在晒台上,晾晒衣服,碰到一起三言两语聊聊天外,平时并没有多少社交往来,因为事儿忙,时间不允许。
而今在幸书记大力操持下,为家属楼修建了公共厨房,这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很少往来”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甚至可说是完全地被颠覆了。公共厨房的设计,为楼内各家着想,没有尊卑上下之别,没有有人占便宜有人吃亏,一律公平对待,众生平等,不搞特权。每家都有专用煤柴灶和灶台,共用长案板和洗池,不须排队候用或争挤抢闹。少了利益攸关,大家不由自主地彬彬有礼起来,遇事时互相礼让,商量讨论,气氛变得融洽。
大家心里无限感概,这真与从前是有天渊之别。要不说要靠拢组织依靠集体呢,若凭一家之力,休说修建这大一间厨房,就是砌个这样的锅灶案板水池,怕不得花用大几百块人民币?而今,公司免费为大伙儿设计修建,堂皇气派,而且包括在了3块钱一月的房租内,并不额外加收费用,说是公司给的隐形福利也不为过。
有了公共厨房,现成完好的设施,人们怎会傻到当个摆设不予使用呢?完工之后,大伙儿聚在新厨房内,一边左观右瞧啧啧称赞,一边商量着按自愿原则划分好灶位,几家很少做饭的人家,主动提出请经常在家做饭的人家先选择,表达出相好的善心。没有利益之争,大家也益发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温良恭俭让,互相礼敬,商量中把厨房划分了,大家都心满意足,皆大欢喜。
公共厨房正式使用后,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社交的平台,不用再绞尽脑汁寻找理由,去与邻居交谈聊天了。机关单位的作息时间大致相同,下班后,大家几乎同时回家,也同时拿着各样家什来厨房做饭。有些人手脚麻利动作快,已捅开糊盖着的煤灶,旺了火,在煮饭炒菜了; 而有的人还在不慌不忙慢条斯理地,择洗切菜,准备开始做饭。虽然手头上动作有快有慢,但是,嘴头上却是早就家长里短捕风捉影地传抪消息,谈天说地,议论纷纷扬扬了。有时一片赞同纷纷点头,有时面红耳赤据理力争,厨房内总是人声沸腾笑声喧哗,欢乐气氛高涨,直欲冲破房顶。
厨房内,除了四周一圈的灶位条案水池等设施外,中央还余有较宽阔的空地。有人贡献出一张旧八仙桌,还有椅子长板凳,盆花架子碗柜挂钩又粗又长楠竹晾衣竿。孩子们放学后,趴在桌上写作业,或把桌子当舞台,站在上面表演节目。那时不许赌博,不玩麻将,大人们饭后收拾了,泡上一杯清茶,坐在桌旁,聊天小憩,放松身心。
家属楼内共住了8户人家。
其中有3户人家,2男1女,都是公司下属部门的老职工,自己一人住在公司,家属却在农村。那时城乡还有很大差别,城市生活比农村强,粮食按时定量供应,大米白面,胜过农村的糠菜半年粮。所以,政府实行严格户籍制度,城乡有别,防止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挤占了市民们的生存空间,抵消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些老职工,60年代初,从农村招工出来工作,拿工资吃上城镇供应粮,但家属孩子及父母亲人,却都还在农村,在生产队种地拿工分分口粮。他们也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八仙过海,却无通天神通,不能将老婆(公)孩子“农转非”,将农村户口转成非农村户口,弄到城镇里来,享受城里人的生活待遇。
所以,这些老职工,农村才是主家,单位的家,只是个临时的窝。人在城市,心系农村,隔三岔五地就要往家跑,孝敬父母,亲近老婆(公)孩子。遇到农忙季节,犁田栽秧挞谷翻地时刻,通常要向单位请一两个星期长假,回家去充当壮劳力,代替体弱年衰的家眷,为生产队活计出工。
因此,这些老职工,被环境逼迫,人在单位,家在农村,身在曹营心在汉,很多时挂念家中,心思很难集中于工作上。公司领导也明了这种情况,但手头没有“农转非”的权力,却是无力改变现状。只能时不时地提供方便,甚至睁只眼闭只眼,放任这些职工把家事置于工作之上。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比如老人孩子得了急症或慢性病,没人依靠,怎么办?必得你放下工作回家照料。而孩子逐渐长大,其读书就业的事,又会提上议事日程,忧愁得你焦头烂额。
由此,这些老职工,通常把单位的家,当成旅馆,只是个睡觉的地方。一天到晚,去单位工作,加班加点,吃食堂,清苦生活,挤出积攒时间,为单位尽心尽力,以报答领导的理解关爱,一偿负疚之心。他们通常早出晚归,很少看见人影,也很少与邻居交往,从来不秀他们自身的存在。
其余5家,都在公司属下单位工作,且都是女职工。
在楼口,相对的两家,一家姓曾,另一家姓谭。曾姨家朝后,与我家相邻。她家房间小些,只有我家一半大,20平米左右面积,但对只身的她来说,已是足够了。
曾姨是沙河饭店的领班之一,岁数不大,不过二十七八,倒是生得标致年轻,楼里人按习俗,还都喊她“曾妹儿”。其实呢,叫曾妹儿,是不恰当的,因为她那时已经结了婚,成了妇人了。她的丈夫王叔,要大她不少,十岁吧?俩人是一个村子长大的,算得是青梅竹马。王叔先是参军,去西藏打过自卫反击,回来后上军校,又受到嘉奖提升,前两年以正营级加半级成付团级转业,分配到武汉钢铁公司,任某厂行政管理。王曾相爱多年,心心相印,王甫一转业即急不可待地与心上人结了婚。
这两年来,一直思谋着将曾调动到武汉,花好月圆。岂知要从万县小镇,调动到武汉大城市,虽说我在长江上游,君在长江中游,放舟三峡直下江汉,不过千把公里,乘上“东方红”客轮,两三天就能抵达。但是这个距离,虽说不远,但就调动而言,不说难于上天,也与乘木船过海相似,几无可能。王不信邪,施展神通,上窜下跳,左右求告,试了无数次,却没有成功希望。其中坎坷辛酸,每当王叔在厨房念叨起,都能惹得楼里一帮老娘们,为他俩的不幸抛洒同情的泪水。
其实,在那个年代,象王曾这样的“牛郎织女两地分居”,数不胜数。据说,有夫妻一在南国广洲,一在北地佳木斯,每年每人有2周法定探亲假,那时坐飞机旅行还是天方夜谈,主要交通工具是火车,坐火车路途上倒换车等,就要消耗10天左右。甫一抵达,还未及亲热,诉说衷肠,又得急着买回程票,踏上返程归途。当然这是极个别的情况,不足为例。
多数则是近距离的,象前面提及的3位邻居。我家也曾是这种情况,文革前父亲在区乡任公安特派员,文革中在长江水上派出所任指导员时,也是吃住在单位,十天半月才回家过个周末,闹得弟弟妹妹们与他都有些生分了。
而象王曾一样,说近不远,但又似鹊桥阻隔,只能每年利用探亲假,双方见面,夫妻生活在一起,不足一月的,也不在少数,每个单位都时有见到听到。正值青春年华,相思眷念之苦,何时能解?每当相聚,两人相依相拥,男人嗔爱有加,女人媚眼如丝,不避邻里,打情骂俏,一舒铭刻心中的那份至真爱情,恨不能合二为一,两情长长久久,永永远远!
虽然难以解决两地分居的问题,但当时深入政治学习,人们的思想觉悟普遍较高,领导也曾关心帮助过自己的调动,但政策卡在那里,不能违反不是?只怪自己时运不济,并不怨天尤人。再说,那时大家都清贫,领导群众生活上没有差别,都有难处,还得体谅领导和国家不是?慢慢地来吧,不懈努力,牛郎织女总会聚到一起的,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
按说,两地分居,夫妻相隔,过着行只影单对镜自怜的生活,天长日久,难免红杏出墙柳巷寻欢,以解生理情感上的需求?如果你这样想,那是大错而特错了。你是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事,须知,文革前和文革期间,人们的思想和认知是不同的。那时强调政治思想觉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狠批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人人以清教徒苦行僧自居,有意无意地抑制情感欲望,自觉自愿地厌恶奢华虚荣,青灯礼佛古井无波,更不需说什么婚外恋情人小密二奶第三者之类,认定为资产阶级腐朽淫欲生活作风,深恶痛绝,大加口诛笔伐。
当然,也不是没有敢于犯险吃螃蟹“搞破鞋”当西门庆潘金莲的,轻者在单位教育批判检讨认错、撤职降级调换工作永不重用,领受单位群众指指点点公开嘲笑面子尊严尽失; 重者开除回乡自谋生路,或判刑关押流放永无回乡之日。
鉴于如此重罚,敢于以身试法的人,并不多。更多的,则是如柏拉图式,精神上的。比如说,象曾妹儿那么漂亮个可人儿,正值花儿绽放之时,身肢婀娜,眉目有情,一路走过,体香扑鼻,怎不引起男同事的注目,男青工的渴望?君子好毬,古往今来都是有的。
曾妹儿是很自律的,下班后躲在家里,静静地看书、刺绣、听收音机抪放的评弹,或看着窗外河坝流水老街场景远峰青黛日移云卷发呆,过着多愁善感地巴蜀仕女生活。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常有不速之客光临,单独地或一伙的,多男少女,一哄而至,济济一堂,谈笑风生。正值如火青春似水年华,没那些下流腛踀的念头想法,男女相处是很纯洁的,连牵手並肩都没有,更别说有下一两步的举动了。究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男生们也不过是想与美女呆在一处,多亲近亲近,受美女青睐,求一亲芳泽,决无猥渎美女之意,只望得有片刻,一解生活中难以打发的无聊而已。
巴郎 记于20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