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郞《秋游故乡散记》 42《梦回知青》

作者:巴郎  于 2025-8-6 16:05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巴郎|通用分类:前尘往事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巴郞《秋游故乡散记》
42《梦回知青》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三溪村是我父母的故乡,也是我当知青下乡之地。
1973年高中毕业后,我响应领袖号召: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积极报名下乡。按当时政策,我不必去集体知青点,可以散下,于是选择落户到父母的家乡,当了2年知青。
混沌初开少年郎,手挥语录着军装。主席教导记心里,中学毕业斗志昂。笑辞父母下乡去,好似战士上战场。广阔天地有作为,心花绽放为理想。
少年的我满怀着理想,要象领袖所说: “农村是一片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为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万县县城到马头公社三溪大队,要渡过长江,搭乘长途公共汽车,到达龙驹区镇。这是车辆的终点,只好下车步行。携带着行李,到达川鄂交界的苏拉口,过河后沿着茶马古道进入七曜山。一路上
山路崎岖九道拐,峰峦巍峨一长行。翠竹连绵遮绿水,白云缱绻绕青岗。满目荒草掩石径,入耳山歌隔湾梁。一年三百六十日,爬坡下坎真寻常。
爬山过岭,翻过垭口,眼前为之一亮:
层层梯田逶迤下, 山村掩映半坡上。大小二寨侍两翼, 三溪盘绕松树岗。漫野桐花白胜雪,清风拂摸泥草房。谁说人间无仙境,千年桃源在此方。
村头鸡飞黄狗跳,稚童骑竿娶新娘。老媪少妇多菜色,炊烟迷蒙煮粥忙。红苕洋芋搀苞谷,野菜麦麸拌米糠。男人破衣叠补钉,困苦皱纹缀脸上。
山荒草野石头多,田地贫瘠少口粮。医疗卫生条件差,生儿育女多病亡。男人出外不愿回,女人不愿嫁进房。巴山风光虽然好,缺钱少衣有饥荒。
这时的我,鼻间呼吸吁吁喘,心中热情渐渐凉,仙境虽好,毕竟难敌贫穷落后,衣不蔽体,腹内空空。看来理想璀灿绮旎如梦,现实却严峻骨感倍觉凄惶。
优待知青屋半间,前是仓库后磨房。下厨绕过天井头,露天茅房猪圈旁。窗前推开山林月,廊下招来溪流淌。抛弃幻想树理想,从今自立图自强。
在家待如娇宝贝,如今酸涩苦辣尝。粗手笨脚来种菜,自留地里瞎着忙。煮饭无肉少油盐,葱花打汤慰饥肠。嬉笑怒骂秀坚强,午夜梦回泪珠滂。
人生在世定方向,浪子回头再奋扬。齐家治国平天下,经风见雨快成长。可叹报国无门路,怎忍热血变冰凉。天生我才必有用,青春作伴搏一场。
虚心细问水土事,身体力行探农桑。巨笔如掾犁丘岙,巧手细绣田中秧。施肥锄草防虫变,喜得嘉禾千重浪。挥镰挞谷辗新米,自食其力有余粮。
百里山路担公粮,柔肩磨成铁臂膀。冰天雪地修水库,筑坝挖渠采石场。为有牺牲多壮志,战天斗地激情扬。血汗交融山里汉,肝胆相照迎难上。
嘘寒问暖走农家,读报写信话家常。文娛表演到村寨,科学技术多传扬。赤脚医生日巡迴,老幼青妇夜扫盲。艰难困苦踩脚下,书生锤炼成栋梁。
农家生活细思量,坎坷艰辛使人强。众口推荐进学府,从此不再背太阳。依依话别辞村老,步步回首泪盈眶。青山绿水默然立,无根云彩飘远方。
一一一一
 如火青春今安在,何当似水流年?自1975年离开山乡去闯荡, 一晃近50年过去了,浪迹天涯的游子,今日回返山乡。
五十年后返故乡,满腹感慨泪盈眶。千古高峡湖面浮,当年城镇江底藏。乡音依旧颜貌改,故土难寻山水忘。日新月异看世界,抚今追昔徒感伤。
现在的三溪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硬化公路穿过村里,与镇区公路相连,也离高铁和火车站不远,出行和运输交通十分便利。政府关心村民生活,在公路沿途修建了村落庄院,称之为“新农村”。完善了各种配套设施,村民可以用上自来水电灯电话电器,使用天然气,取暖烧饭。
生产上呢,自然也是今非昔比,变了模样。采用了农业科学的新技术,在乡里科技人员的热情指导下,犁田耘田栽秧挞谷等,一系列农活都使用了机械来完成,减轻了农民的繁重体力劳动,解放了众多的劳动力,去进行多种经营。土肥水种的优选,化肥农药的应用,缩短了水稻的生长期,使水稻从一年一季变成了一年两季,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国家给予农业极大的投资,政府按亩计算,每年给予农户相当的福利补贴。国家富裕了,不再需要农民缴纳公粮。农民手上的粮食多了,除了供应市场,还促进了饲养业和食物加工业的兴旺发达,工厂、作坊、和农家乐方兴未艾。多种经营也很是兴旺,村民们承包了堰塘池湖和稻田,用来养殖鱼虾; 退耕还林,经营蚕桑、果园、和猪鸡牛羊饲养场地。甚至有城里人到乡村,建立农场厂矿,开发农牧渔副,创收多种经营。
从前由于燃料缺乏,村民们只好砍伐树木,当成柴火来满足煮饭的需要,使山林成了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而今有了天然气,不再需要柴禾做饭,山林中树木又郁郁葱葱枝繁叶茂,重新变成青山绿水。
一一一一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如梅雨之望云霓大旱之盼甘霖,沿海城市工厂如雨后春笋,全国各地铺展开交通住房等基础建设,吸引着内地大批劳工,离开家乡,出外打工。三峡水库的修建,更是掀起库区移民大潮。髙峡平湖梦成真,山河毕万川,旧貌展新颜。
“故园旧地淹沙底,平湖新月挂山头”,百万移民,大兴土木,建设新的城区,创造出许多工作机会,吸引着山民乡亲,走出大山,就近到城镇打工创业,安家落户。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故乡年轻一代,自90年代起,借库区移民之际,纷纷外迁。许多村庄,昔日炊烟袅袅人丁兴旺,现在却关门闭户人去楼空。三溪村的农家,而今老一代均已凋亡辞世,山河依旧情切切,执手乡邻意惶惶。亲友坟前百草生,悠悠弯月照旧房。天人相隔难再见,意乱情迷泪盈眶。
随着子女孙辈长大,观念改变,再不留恋故土,随着潮流都迁移搬走,四分五裂各奔前程。有的去了远方繁华的重庆市主城,也有就近迁到热闹的马头罗田龙驹等场镇,大多数人,则或去了万州区的天城龙宝等地域,特别是江畔五桥一带,这里临近闹市,经济发达交通方便,打工、做生意容易,在此置业买房,亲友老邻糜集,重温旧日时光,安居乐业,美满丰足。
而今,许多旧庄院,只余一二家故土难离咬牙坚守。原来炊烟袅袅人声鼎沸的院子,再难以见到一个人影,也沒了鸡鸣犬吠牛儿哞叫,只余下空房旧舍,在风雨中飘摇,在时光中颓败。
人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蛀”,是指房舍需要住人,有人气茵蕴,使用维护,建筑物才能长久。此话不虚,农舍庄院人去楼空,不到几年光景,松柏竹林掩隐侵蚀,荊棘丛生草蔓滋长,湿气上升,土坯墙壁樑柱木框门窗楼板受潮,逐渐地腐朽降解,墙倒屋塌,成了一片荒地,再也见不到昔日庄院的影子。
而城里却有企业公司,长远布局,逆行到山乡来,将山民手上散在的土地整合到一起,办起各种各样规模大小不一的“农业开发基地”,雇佣山民打工,为市场提供丰富的农付产品。三溪海拔高,日照长,农事上得天独厚。弯丘梯田,开发成种植罗田大米基地。罗田大米个大粒饱,雪白细腻,饭熟馨香,口感丰富,驰名川渝,深受民众喜爱。岗墚坡地,则开发成弥猴桃种植基地,弥猴桃富含营养,增强人体免疫力,老少弱病皆宜,畅销渝万。
千鸟鸣唱百兽跑,松林晨风送新氧。田漾碧波催苗生,路如玉带绕山长。立体种植无污染,多种经营有钱粮。村民富裕受称羡,城里乡间一个样。
五十年前去闯荡,浪迹天涯今还乡。昔日少年今老叟, 脸堆皱纹鬓飞霜。如火青春不虚掷,似水年华怎可忘?但愿白发人长久,山水有情恋故乡。
========================
巴郞 记于 20240114


川东民居

人去楼空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8-6 16:0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