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郞《秋游故乡散记》 43《二寨传奇》

作者:巴郎  于 2025-8-21 16:10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巴郎|通用分类:前尘往事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巴郞《秋游故乡散记》
43《二寨传奇》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从龙驹镇出发,爬过20余里陡峭山路,翻过枫霜坪大小二寨,站在峰顶垭口,面对罗田马头场,眼前为之一亮。极目而眺,只见远周群山环绕森林密布,近处平坦丘陵,形成罗马盆地。从足下,一片缓坡,层层梯田,鳞次栉比,蜿蜒逶迤而下,怕不有上十余平方公里,直至目不可及的远处,融合于青黛峰岭天边白云。
盆地的上部,称作“马头”。大寨是马臂,小寨是马臀,大寨垭口呢,则是马颈,层层梯田,就好像是马腹。站在大寨垭口上侧望,仿佛骑在一匹昂首向东引颈长嘶扬鬃奋蹄的骏马身上。
一一一一
骏马朝东的臂膀宽厚,担负着一片约数百米高的直峭悬崖,称为“大寨”,有青石砌就“万步梯”通往其上。虽然万步言过其实,但几百上千步总是有的。梯道陡峭险峻,许多路段荆棘从生,站在其上,真是胆战心惊,故梯道两侧打着铁桩,用粗铁链连接成链栏,便利手扶攀登,也可保证安全。高崖顶部总是笼罩在白云中,其上倒很平坦,约有数千平方米大小。而在骏马朝西的臀部,同样也有一片如此的悬崖,只是略为小些,称为“小寨”。这大小二寨,相隔数里,遥遥相对,互成犄角。
这大小二寨的称谓,是有来历的。据乡间父老口口相传,这两寨顶部,最初是荒野和成片森林,没有梯道也没有房舍,由于险要难以攀登,除了猎户药农偶尔光顾外,渺无人烟。直到明末清初,满清入关,中原大地战火纷飞,最终天下落入清廷魔手。许多志士仁人或为了不忘明朝,或为了反抗满清入主中华,大义凛然,志同道合,舍弃故土家园,千里跋涉,进入四川。在巴蜀各地,动员不願做亡国奴的民众,筑寨建堡,以热血之躯,抵抗异族入侵,保卫家乡免遭满清铁骑蹂躏。最为出名的,是合川钓鱼城,全城军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以弱敌强,浴血奋战,以大小数百战,英勇无畏,浩气凛天,顽强抗御强悍清军,坚持不屈长达5年之久,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却说,华夏民众,从小接受传统道德文化习俗的灌输,满怀忠义之心,不独是士绅百姓,就是出世之人,对异族统治,也是持不认可的态度的。就有武当山的一对道士师兄弟,道行深厚,道德高尚,不願屈膝接受清廷的册封,带领门徒,黉夜逃奔,深入鄂西神农架原始森林,历尽艰辛,千里跋涉,来到东巴南浦(今万州)境内。当来到大寨垭口时,看见此处山清水秀,林木葱笼,大小二高崖傲然兀立,云雾缭绕,真是仙境胜地,使两位道士喜不自禁,驻跸留步。于是,他们带领门徒弟子,同心协力,伐木建舍,结草为庐,在两崖山顶修筑道院,不问世事,清净修为。师兄弟俩,为便于称呼,将此两崖,分别命名为“大寨”和“小寨”。
这大小二寨位于极顶,与世隔绝,自是方外之地。又奇在两寨顶上都有数处活水泉眼,日夜外涌不息,既可灌溉庄稼,也足敷日常饮用。泉水甘甜爽口,可用以冲泡山茶,也可淬炼提制方剂,实为生命之水。两位师兄弟均是有道髙士,看破世俗红尘,甘为清贫,有水有地,自己耕种,自食其力,与世无争,倒也自得其乐。他们隐居其上,炼丹静修,功力日进,又传艺授徒,代代相传。
如此数百年间,也曾出过几位高士,虽不涉红尘,但入世之心却是不绝,为世间凡俗人等,救死扶伤益寿延年,看相算命卜卦扶乩,布道极为灵验,名声流传极广。附近数百里的香客虔徒善男信女,怀着诚心,不辞辛苦,攀上崖来,焚香参拜,求取福祸预知未来。深山道统,香火鼎盛,就有富家道众,捐资出钱,在两寨修建了道院殿宇数处,极为壮观,以满足道众需要。后来,有和尚尼姑见此眼热,也上得寨来,修起佛庙尼庵,晨钟暮鼓,为信徒讲说今生来世,轮回因缘,亦是兴旺荣光,能与道院分庭抗礼,分一杯羹。这些细节,地方志中屡有记载。
却说到了清朝中期,吏治腐败,民不聊生,自身生存尚且不保,哪来多余钱粮敬道拜佛?所以,道观寺院信众人数大减,供奉日不敷出,昔日络绎不绝的人流不见了,门可罗雀。人祸未去,天灾又临。这片地域,连年遭到持续干旱和虫灾,使得庄稼欠收,青黄不接,民众啼饥号寒,流离失所。道士和尚也因寺无余粮腹中空空,接二连三地离寺下山,游走它方。
一一一一
经历了几十上百年,大小二寨昔日的繁华,都已成了过往。由于释道和世俗人众纷纷下山各谋前程,人烟不再稠密,变得稀少疏离,偶见开荒者燃起的烧荒的青烟,在寨周飘渺。原来的重楼迭阁殿宇罗列,也遭风吹雨打,变成了颓垣残壁,城狐社鼠出没之地。
就有那因世事不济,生意破产,家道中落,无以为生,或受苛捐杂税、地租、高利贷盘剝,倾家荡产,饥寒交迫,或不堪官府保甲地主富商压迫欺凌,敲诈勒索,胸怀不平,愤起而争等等,如此这般地人,越来越多,就有人振臂高呼,群起响应,拉起匪伙,占山为王。
神佛圣贤舍此而去,自然地,这块地,又回归了世俗。这大小二寨,地势险要,万步梯处,一夫当道,万夫莫开,易守难攻。所以历朝历代,都有土匪啸聚,成了知名匪巢。山上有水可饮,有地可耕,温饱不虞,可以自保。山下四方富庶,钱粮丰足,下山抢劫,总不落空。清朝后期腐败,民不聊生,盗匪之患尤其严重,甚至影响到官府的赋税收入。故官府也曾组织过多次清剿,仗着人多势众,将匪众赶回老巢。但匪徒牢守万步梯顶,布置滚木擂石,见敌攻上,随即砸下,官军那血肉之躯,虽十分骁勇,却怎能抵挡,砸着即死,擦着即伤。这两寨如此难攻,如此损兵折将,却沒有丝毫寸进,沒有火炮,只能望寨兴叹。
后来改朝换代,满清灭亡,民国新生。国府效法西方,引进步枪火炮,建立新军。1925年起,杨森治川,他建立起一只强大军队,南征北战,所向披靡。万县是他的老巢,为巩固其统治,他派兵剿匪。大小二寨上盘踞的悍匪,手持刀矛棍棒冷兵器,既便仗恃着悬崖峭壁之天险,又怎能抵挡得住枪弹齐射火炮轰击?血肉之躯被炸得四分五裂尸无完体,匪徒们吓得丢铠弃甲,撒开脚丫子作鸟兽散。马头罗田河清海晏,乡里秩序井然,山民们都称道杨森将军做了一件惠民善事,甚至为他建了一座生寺,为他供奉香火。
可惜好景不常,山区的穷苦,是滋生土匪的摇篮,总是有土匪出现。大小二寨易守难攻,自必为土匪所钟情。只不过,现时的土匪,不象其先辈,要大兴土木,安营扎寨,似乎要在这云雾山顶上,过一辈子神仙生活。现时的土匪,注重眼前利益,得过且过,目光要短浅得多。山上有寨墙遗址,还有颓败庙宇,稍加修葺,既能遮风挡雨,比露宿荒野强得太多了。他们通常是流窜作案,只是在倦怠疲惫时,才爬上山顶,把这里当个临时的巢穴,躲开官兵乡团,休养生息一阵子。当体力精神恢复后,或坐吃山空时,方悄悄下山,烧杀掳掠一番,抢劫财物粮食,以维持生计。
这样的流冦,官军来时则避开,官军去后则复出,狡兔三窟,是很难剿灭的。故只要没有明目张胆的杀人越货,或与官军叫阵放对,地方都眼开眼闭,放他们一马,只求和气生财,他们能念及乡里乡亲的,少在本地抢劫,就为他们烧高香,谢天谢地了。
据说向士英向士雄姐弟英雄,在1927年蒋介石反动派背叛革命,屠杀党人时,袭击了茶马古道上的卡门军营,夺取枪炮武装农工,组织红军,开辟川鄂黔湘根据地,发动山民,打土豪分田地,声势一度大振,远近闻名。他们实行“耕者有其田”,注重民生,为山民们的生活注入活力,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所以,赢得了广大山民的衷心拥戴,积极参与。他们也曾屡次借助大小二寨天险,以弱敌强,顽强抗击过国军的清山围剿。虽然伤亡不小,但也给敌军重创,使敌军望之而怯闻之丧胆。尽管硝烟弥漫炮声轰鸣,但红军雄关天险,红旗不倒,长达八年之久。直到形势变化,按上级指令,各地散在红军汇聚,组成红二方面军,辞别父老乡亲,冲出敌人的重兵包围,挥师长征,北上抗日。虽然其后白色恐怖肆虐,但红军撒下的种子业已抪撒在山民心上,必将生根开花,孕育希望。
红军虽走,但传奇长留。
========================
巴郞  记于  20240116


马头大寨

寨上风光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8-21 16:1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