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可怕的病毒 [2020/01]
- 陈破空欠考虑 [2020/01]
- 策略与机遇 [2020/03]
- 乱世也要生存 [2019/11]
- 权本主义----手机 [2023/09]
-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019/06]
- 习近平的选择 [2019/12]
- 范冰冰VS赵家人 [2018/10]
- 川普为何屡赞习近平? [2020/02]
- 中国芯 [2018/04]
- 介绍两位墙内学者 [2019/08]
- 张首晟的心结 [2018/12]
- 说绘画 [2020/10]
- 教育是这样腐败的 [2017/05]
- 谈谈郭文贵 [2017/05]
- 谈爱国 [2019/07]
- 还‘共产’吗? [2017/06]
- 换个角度看香港 [2019/08]
- 神秘的基尼系数 [2017/06]
- 公德与私德 [2018/07]
- 澳洲高校风云 [2017/08]
- 无法融入国际社会的中共 [2019/09]
- 统一的希望 [2018/05]
- 一个使美国矮小的政策 A Policy Making America Smaller [2019/03]
- 谈“母亲论” [2019/06]
- 世界新秩序 [2024/12]
- 核讹诈的杰作 [2022/02]
科学创新有时需要拼命。诺贝尔做实验的时候,弟弟被炸死。居里夫妇发现镭的时候,不知道辐射的厉害,因此,身体受到极大的伤害。莱特兄弟实验飞机以前,不知道多少人摔死。现如今还有哪位院士有这种雄心壮志。再看看民科中是否有这种人就知道为什么科学院一定不会出成果了。
科技创新和花多少钱并不成正比。如果能够成正比的话,那么世界上所有的经济版图都不会发生变化。科学技术的异军突起,正是由于它能无中生有的变出钱来,改变各国的力量对比。中国的加速器是世界第一,中国的天文望远镜是世界第一,计算机的速度也是世界第一。可是,那些使用这些设备的人中间有没有世界第一?为什么,使用这些设备的理论及方法都来自西方国家。如果在理论上没有创新,天天制作最先进的设备,等着外国人来使用,中国岂不成了一个科技设备的世界工厂?希望媒体不断关注下去,看看这些设备到底是怎么应用的?是怎样产生世界一流人才的?由于这些投资,中国的哪一位学者找到了重大突破?这些设备在花钱购置的时候,曾经紧锣密鼓,希望不要到了该出成果的时候,集体失声。
另外,经济效益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国自古就有把炫耀放在第一位,利益放在第二位的传统。所谓的进贡制度就是这么回事,面子比里子更重要。郑和下西洋则把这个传统发挥到极致,劳民伤财就是为了让别人说一声好。相比之下,哥伦布的船比郑和小的多,成本也小得多,可是,获得的财富却远远超过郑和。最后,甚至得到大片的土地。比较郑和与哥伦布的经历可见一斑,郑和是散财童子,到处受到欢迎,哥伦布是侵略者,到处搜刮财物,到处受到敌视和暗杀。在经济问题上感情往往从反面告诉人们,谁占了便宜,谁吃了亏。更何况,到了现代社会,这种不计成本的炫耀已经使得国家入不敷出了。打肿脸充胖子的做法,不但不能炫耀,反而遭人耻笑。1970年美国波音747投入运行,十年后,中国的大飞机运-10也飞上了蓝天。美国试制成功后,大发横财,而中国的第一架大飞机则进入了博物馆,成为炫耀的标本,大肆宣传后,无人问津。希望中国各种第一的设备不要再走过去的老路;炫耀一番后,搁置并不用。老百姓用手工作坊一分一分挣来的钱,经不住学术权威的大肆挥霍。科学技术不是为了赚钱的吗?怎么发展了半天,中国的人均GDP还是那么落后,而且各媒体对此总是讳疾忌医?希望加速器的世界之最,天文望远镜的世界之最,计算机速度的世界之最,论文数量世界之最等等,能够弄出一点名堂来,使人均GDP有所提高。因为,各种设备的先进在于人类的使用价值,而不是媒体的炫耀价值。比如是世界计算速度第一的电脑,应该跟谷歌在棋盘上较量一下?
最近几天,媒体又开始大肆宣传科学院的丰功伟绩。因为中国在科技论文的数量上蝉联世界第一。按照这个数量,中国本该是世界科技大国,甚至是世界科技第一大国。可遗憾的是,中国每年到国外学习科技专业的留学生,远远高过其他国家来华学习科技的留学生。为什么世界第一的论文数量,换来的是中国学生跑到那些第二、第三的国家学习科技?
中国的科学院是一种仿照翰林院建立的体制。说得更确切一点是封建主义的他体制。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建立在一种知识不再发展的假设之上,认为世界上所有的智慧到这里已经是登峰造极了。科学院的院士们可以根据已经有点知识做任何事情。可是,历史一次又一次的告诉他们,人类的知识根本就没有止境。尤其是信息时代,想要将所有的知识封存在一个机构里面好比是海水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