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可怕的病毒 [2020/01]
- 陈破空欠考虑 [2020/01]
- 策略与机遇 [2020/03]
- 乱世也要生存 [2019/11]
- 权本主义----手机 [2023/09]
-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019/06]
- 习近平的选择 [2019/12]
- 范冰冰VS赵家人 [2018/10]
- 川普为何屡赞习近平? [2020/02]
- 中国芯 [2018/04]
- 介绍两位墙内学者 [2019/08]
- 张首晟的心结 [2018/12]
- 说绘画 [2020/10]
- 教育是这样腐败的 [2017/05]
- 谈谈郭文贵 [2017/05]
- 谈爱国 [2019/07]
- 还‘共产’吗? [2017/06]
- 换个角度看香港 [2019/08]
- 神秘的基尼系数 [2017/06]
- 公德与私德 [2018/07]
- 澳洲高校风云 [2017/08]
- 无法融入国际社会的中共 [2019/09]
- 统一的希望 [2018/05]
- 一个使美国矮小的政策 A Policy Making America Smaller [2019/03]
- 谈“母亲论” [2019/06]
- 世界新秩序 [2024/12]
- 核讹诈的杰作 [2022/02]
眼下,要是说谁漏切,就等于说他现眼了。可是,漏切和现眼有什么关系呢?原来,这个切指的就是中国的反切注声音法。
前面说过,古代的中国早就发现辅音实际上是一种无法被听到的口型,而不是声音。因此,古代中国的注音方法是‘切音’也就是用一个字的元音(韵母)来切换出另一个字(辅元结)的元音。直到今天的汉语拼音,依然是用一个元音(韵母)来切换声母中的元音。比如b这个音,实际上是bo的声音,辅元两个字母同时发出,不可分割。与a的拼音实际上是用a切换出o成为ba。 那么,什么是漏切呢?漏切是指没有学过注音字母或汉语拼音的人,有时候你跟他说m-a无法诱导他说出ma来,他还是说m-a。换句话说,本该将两个声音混合的时候,他不知道如何将它们融为一体。你也许觉得可笑,怎么会有这么笨的人?但是,在没有注音字母以前的那套反切法既然是由两个字来注释,使用者不但要知道这两个字的发音(好几百个用于注音的字都要掌握),而且要立刻分解出每个字的声母和韵母来,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很多人‘切’不出来就不足为奇了。读一行字,有几个没切出来不是‘漏切’吗?自从普及注音字母以后,这种情况很少出现。或者说,如果没有注音字母,今天人们依然会出现这样‘漏切’的情况。因为注音字母需要记忆的声音符号比古人反切所记忆的符号,少了许多。比如,过去要记的‘方、分、夫’中都含有f这个辅音,为了一个辅音要记很多字,如果所有的声母和韵母都这样记,那么,要记的东西就比注音字母多了好几倍。可是,有了注音字母后,只记一个字母就够了。注意,这个原则在语言学中非常重要;为一个在其他符号中(字或单词)反复出现的元素设立符号(注音字母)可以大大简化我们在记忆上面消耗的精力而却知道了更多,更清楚的内容,因为,每次使用实际上就是一种复习的过程。反之,如果这个符号没有提炼出来,那么,每次使用则不是在复习这个元素,而是复习含有这个元素的某个整体(汉字),如果这种整体的数量太多,就会产生无序和混乱。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设立一个符号的目的也是为了简化和明确我们交流的方法。根据这个原则,人类的表达系统在逐渐的进化,逐渐的以更少的记忆得到更多的知识及信息。而且,我们后面会讨论,汉语的进化,已经远远超过其他语言。 上面所说的就是漏切变成了现眼的过程。在古代,说你漏切至少认为你是文人,如果是文盲,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切音。后来,人们又把发音不协调的现象移植到颜色上面,如果调色不自然也叫做切。到如今,‘切’这个字还带有看不起人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