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无’什么?

作者:苏诚忠  于 2016-11-5 16:56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

关于道德经的解释是十年前,我在‘北大中文’论坛上发的帖子,当时以为事情解释清楚了。可最近发现,没人理解它,因此,我只好多说两句了。 目前,学者们最大误区是把常无常有解释成常无欲’‘常有欲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2-5-4/901190.aspx上先把句逗移位,变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http://www.***/content/14/0603/20/11843203_383361995.shtml上把逗号拿掉变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说的还是欲望。 这些人的解释是,经常用常无欲,来认清其中的奥秘。还要常有欲来发现其中的端倪。如此一来,这个就被说成是了。可下面那句就难解释了: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如果按照无欲有欲来理解,它们同出于什么?有欲无欲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吗?这个共同点又怎么成为玄中之玄,众妙之门了? 道德经原文明明已经清楚的告诉你,有名无名为什么非要改成有欲无欲呢?这可能和禁欲主义传统有关;人人都感觉欲望是最难禁止的,只有圣人才能真正禁欲。其实,春秋时代没人关心这种事情。 如果用有名无名来解释就简单得很。道德经第一章描写了一段从思维到说话的过程。所谓天地之始,是一种比喻,类似佛教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里指的是文字还没有在大脑中形成,仅仅是思想萌芽而已,也可以说是或者无名的阶段。然后,出现了或者有名按照古希腊斯托依克学派的观点:“最初是感情冲动。(反者道之动)接着是有了思想,变成想说的话。最后,以词汇表示那个由最初的印象产生的所有内容。”我们每天都要说很多话,当然是‘常无(名)’和‘常有(名)’交替出现,反复出现,不断出现啰。其次同出是出自同一个表达和交流的愿望,无名的思维与有名的文字是它的两个侧面。 用语言学来分析,道德中的实际上表示说话或者表达,德是心有所得。一个是表达,一个是领悟,其实是说与听,写与看,传递与接受的过程;以后我们还会讨论,这两者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一切。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古人的眼里,语言就是天地,就是世界,没有语言就没有一切。因此,语言是一切学科的基石和大门。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即聋又哑,你怎么认识这个世界?这就是《海伦凯勒传》轰动世界的原因。古人没有那么多经典,就是和大自然对话。说话前,他们先要弄清文字的来源,因此,出现了春秋时代百家争鸣与古希腊文明辉煌的成就。今人,经典背得太多,以为文字是绝对真理,只要背会了经典就什么都懂了,其实是为自己套上太多的枷锁,活在别人的口中。因此,有理由认为,把一切都和欲望挂钩的做法使得中国学术总也无法走上科学道路。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4 14:5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